浅析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2-10-26 11:45:35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作者简介:白金,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2级。

摘 要:孔子作为万师之宗,他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的主流思想,也是从古至今最优秀的教育思想之一,本文就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来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影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D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首先说一下《论语》这个书名,为何叫论语而不叫论言呢?《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可见言是比较严谨的,往往是自己一个说的,而语则是日常的,是和旁人交流时说的。论语记录的大多是孔子和弟子日常交流时的话语,所以为语。另外语也是一种书籍体裁,像国语、小儿语、家语、新语之类。至于论,由于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子弟们编辑而成的,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同时论又有经纶、伦理之意,因此论字读阳平而不读去声。这说明论语不是一个散乱的语言集合,而是有条理,很严密的。

《论语》中记录了许多孔子的思想,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出发谈论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教育没有类的差别,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种人人平等的教学观念就是孔子的教学宗旨。同时,这也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

“有教无类”思想对教育有跨时代的影响。孔子在几千年以前就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促进教育普及化,教育公平化。

观之现代教育,我国在推行全民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想促进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国民的素质。而教育就是提高民众素质最为直接的手段。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提高国民素质;通过教育,我们也可以提高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国民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教育,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经济、法律等等,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国民安全感、幸福感。通过教育,加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每个公民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主要讲的就是教育机会平等,目前我国的现代教育也在秉承孔子这一教育思想,逐步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的义务教育,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正是受到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

“有教无类”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这种解释就是从教育的作用角度出发来解释“有教无类”。通过教育可以减少人之间的差别,这也是鼓励人们接受教育的一种解释。人虽然人而不同,但是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减少人之间的差别,从而改变人的命运。这也为人接受教育找到了一个更为直接更为现实的理由。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它的意思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教学资源的限制导致现在我们不可能实行一对一的教育,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国家对待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提出了很多方案,比如:把班级分成快慢班,课后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分成不同的特长班,等等。并且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艺术事业也不断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的特长来从事艺术方面的学习,而且国家在支持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支持我国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都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继承和改革。

三、“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孔子的教学目标,培养人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所谓“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秉赋,是人的真情实感。所谓“文”,是指人在后天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养。《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教育人应当先做到孝、信、爱、仁,有剩余精力再“学文”,也就是说孔子教育的目的是把人首先培养成为“文质彬彬”的人,然后才学习知识。

这个观念在现代教育中的辐射越来越小。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得分”,一切的教学互动都是为了得到高分,老师们越来越不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心理教育,于是才会出现像“宿舍投毒案”“宿舍杀人案”等一系列发生在高校里接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的人身上。这些不得不令人反思。教育是应当先把人教育成为一个能做“合格的人”的人,其次在教育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才是我们应该奉行的教育。

四、结语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学习,灵活运用到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去,提高我国现代教育的质量,促进我国教育的良好发展。(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论语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2]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孔子的教育思想》.石华灵.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程洋.鸡西大学学报.2013年11月

[4] 百度百科.因材施教

上一篇:新时期文艺座谈会新发展探索 下一篇:初中数学学习动机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