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26 11:40:34

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受众的年龄、心理等特征,需要通过某些特殊的手段如多媒体、肢体语言等方式,来进一步激发起小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从音乐教学中的肢体语言这个角度出发,在深入了解小学音乐教学与课堂肢体语言相关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各种作用,从而对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肢体语言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7-02

一、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由于音乐作为一种只能依靠耳朵来分辨的比较抽象的要素,又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对音乐的辨别力、理解力、赏析力、注意力都有限等特点,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对音乐知识没有兴趣,对赏析无法入境的各种情况。通过对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研究,能够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中更贴近实际、更具效果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各种要素。因为“肢体语言犹如这块吸铁石,它的‘手舞足蹈’,它的‘声情并茂’正迎合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动’起来学生才会‘坐得住’。”因此,我们通过对肢体语言各个方面的研究,对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特征

小学生音乐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要简单易学。由于小学生尚处于艺术赏析能力发展的初期,在其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忌比较有难度的曲子,而是要教授一些比较简单易学、曲谱简单的入门曲,主要以激发乐趣为主,学到乐理知识为辅。二是要引人入胜。由于小学生心理尚不成熟,又有活泼好动的特征,因此可能很难“坐得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内容要新颖,最好可以做到引人入胜。三是要培养节奏。节奏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学生节奏感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培养。

三、课堂肢体语言的特征

(一)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主要表现在老师的“动”上,这种“动”不单纯指老师的弹唱,而是指老师根据音乐的节奏,用手脚打拍子,甚至手舞足蹈,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使学生产生一种节奏感。

(二)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分类。从操作对象分,有老师的肢体语言和学生的肢体语言,老师的肢体语言主要是上述提到的各种随着音乐而起舞的姿态,学生的肢体语言主要是跟着老师打拍子,或者其他按照他们的喜爱而开展的诸如跺脚、拍手等动作。从内容上来分类,主要有面部语、眉目语、手势语、身姿语等等。从功能上来分类,主要有表现节奏的,比如用手脚打拍子,也有表现情感的,比如手舞足蹈或者眉飞色舞。

(三)音乐教学与肢体语言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对学生更好的理解、赏析音乐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教学与肢体语言是一种相互辅助的关系,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生的肢体语言,也能更好地使老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二是互动反馈的关系。音乐教学对肢体语言有一种互动和反馈,学生的肢体语言的各种表现,对老师老师来说,也不失为一种较为直接的反馈。三是调剂调节的关系。老师通过各种富有意思的肢体语言,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显得更有乐趣,调节学生们的上课疲劳感。

四、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音乐课堂效率的提升作用。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无论是那种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都显得尤为重要。而肢体语言,则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着极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歌曲《粉刷匠》时,由于这种歌比较欢快,可以由学生们扮演小小粉刷匠,在老师的肢体语言的带领下,模仿粉刷匠的各种动作,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使他们对歌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领悟力。这个领悟力主要是对音乐的赏析方面,因为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因素的存在,学生对其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深,但是如果配合肢体语言,那么这种抽象的因素就比较的具象了。

(二)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还是主要是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为主,掌握乐理知识为辅。因此在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就好像是一种音乐的具象化发展,本来只是一段音频,加上了手势,就好比变成了电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小雨沙沙》这首歌中,老师可以模仿下雨的声音,并配合柔和的手势,马上把学生带入下着小雨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对学生音乐乐感的培养作用。“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和力度的感受完全依赖于运动,并且能够在人体肌肉系统中找到对应的东西,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载体,所以音乐的节奏都可以在人体的身体运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在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对音乐的节奏和力度有个比较准确的理解,而这其中的教学则离不开肢体语言的辅助。比如,《小青蛙找家》,歌曲比较轻快,其中的歌词“跳跳、呱呱”节奏感都很强,老师可以根据该曲子进行跳动、拍手,并带领学生一起做,学生会根据节奏的快慢而跳动时快时慢,这样通过与节奏相符的肢体语言,使他们对音乐的节奏有了更好的理解,乐感也就随之培养了。其他的歌曲也是一样,经常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乐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对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一定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合理地、准确地运用肢体语言,并带动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樱梅.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考试周刊[J].2010,5:32-33

[2]姜硕.试论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倾向.成功(教育)[J].2011,6:12-13

[3]赵凌.论小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泰安教育学院学报[J].2008,1:45-46

上一篇:基于数论的RSA算法研究 下一篇:幼儿园开展体育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