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开展民事执行监督的原则、范围和方式设想

时间:2022-10-26 10:57:10

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开展民事执行监督的原则、范围和方式设想

民事案件的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而又相对独立的程序,它关系到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裁判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义务能否最终得到落实。随着民事执行案件的增多,执行管理无序、执行行为不规范、侵犯案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也日渐增多,且具有普遍性,成为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司法实践中,检察部门也经常会受理一些因执行不规范导致当事人上访的案件,且这类案件较难处理,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民事执行监督制度势在必行。下面,笔者浅谈在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开展民事执行监督的原则、范围和方式的构想。

一、基层民行部门开展民事执行监督的基本原则

检察机关对于民事执行予以检察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和化解许多因执行而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因此对于基层民行部门对民事执行的监督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依当事人申请原则。民事执行涉及当事人私权的处分,当事人和案外人有权处置自已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在当事人和案外人没有提出申请的条件下,基层民行部门不应当主动介入。[1]

2、客观公正原则。在实施检察监督的过程中,基层民行部门应当摆正立场,既不是申请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的“免费律师”,也不是执行法官的包庇者或保护者,应当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因为检察官制度的精髓是“超越”,它解决的是一个超越当事人的问题,即为了发现真实情况,检察官不应该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而应该站在客观地立场上进行诉讼活动。[2]

3、违法性监督原则。基层民行部门对民事执行监督的前提是基层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是一种对违法行为的监督,而不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的监督,应当是一针见血的监督而非吹毛求疵的监督。

4、 不替代执行原则。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是唯一具有民事案件执行权的司法机关,因此对于其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基层民行部门应当及时了解、及时提出,督促其自行纠正,切不可代替法院执行。

5、及时化解矛盾原则。检察监督的根本目是为了切实化解或减少人民群众与人民法院之间因执行而产生的矛盾和误解。因此基层民行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应以化解矛盾为第一要务,决不允许主动挑起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矛盾。

6、效率原则。当前,人民法院执行环节消耗时间长,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被许多当事人所诟病,因此民行执行监督应当注意尽量不加大加重执行法官的工作量,不因监督工作而降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效率。[3]

二、基层民行部门开展民事执行监督的范围

从我国的法治现状以及基层民行部门的实际能力看,将所有民事执行案件纳入检察监督范围不太现实,权衡现行体制下民事执行行为发挥的作用及存在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可将执行时有违法、违规现象的案件纳入监督范围。同时,基于基层民行检察部门开展民事执行监督应遵循的原则以及监督的目的,监督的范围应当适当,不应干预过多,主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执行期限的监督。即应当事人申请,一方面对执行期限内的执行案件进行跟踪管理监督,在执行期限内事先发出催办通知,督促执行人员在法定执行期限内结案,避免执行中久拖不结现象的发生,它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监督”;另一方面是对超法定执行期限未结案的,且未办理延长审批手续的,纳入监督范围内,事实上它是一种程序上的监督,可称为“事后监督”。

2、对具体执行行为的监督。它将是基层民行部门开展执行监督的重点内容,包含程序和实体监督,前者是对执行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民诉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规定的程序办理,如是否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是否向有关当事人送达有关裁定,送达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在强制过程中是否张帖公告,是否出示执行公务证,以及所采取的强制执行是否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等;后者是对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的实体处理是否依法进行监督,如执行和解是否贯彻执行当事人自愿原则,拍卖、变卖财产是否经有关部门合理作价,是否依法进行,执行到位的财产分配,是否按有关规定依法分配等。上述两种监督范围,均指在执行过程中行为虽违法,但没有给当事人造成损害,或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害不大,还未达到当事人可以向国家申请赔偿程度。

3、对在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决定等文书进行监督。其中执行裁定是执行监督的重要内容,它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查询、冻结、划拨存款的裁定,(2)、扣留、提取收入的裁定,(3)、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裁定。如果执行中裁定发生错误,当事人、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就可以通过执行监督程序提起再执行,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4]

三、基层民行部门开展民事执行监督的基本方式

根据基层民行部门通常采用的监督手段,同时结合实践,当前对民事执行可以视情采取如下监督方式:

1、检察建议。检察建议是指检察机关针对执行主体在个案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依据事实和法律向执行机关提出意见或建议,督促其采取相应措施改正工作失误或弥补瑕疵。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使用检察建议是开展民事执行监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检察建议可以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未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的违法行为,对当事人的权益不会产生过多损害,而且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也容易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损失,采用检察建议能避免过于复杂的司法程序,节约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2)提起抗诉已无实际作用的执行行为只需要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即可,比如当事人已经死亡,且没有继承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提起抗诉已没有实际效果,提出检察建议能防止人民法院在其他执行案件上再犯类似错误。(3)人民法院已经主动纠正的违法执行行为检察机关仍然要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人民法院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5]如2009年笔者参与办理的一起因法院违法执行导致郭某的案件,虽然法院后来通过审判委员会研究撤销了原执行裁定,作出新裁定,但检察机关最终对法院也下发了检察建议,建议对相关执行人员作出党政纪处分。

2、对违法裁定提请抗诉。提请抗诉是基层民行部门行使民事法律监督职权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能否抗诉,检察机关和法院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分歧。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执行程序中的裁定的抗诉不予受理的批复》实际上排除了检察机关以抗诉手段对法院的执行程序予以监督。我们认为,按照宪法的规定,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指的是对法律实施的全面监督,不仅包括对刑事法律实施的全面监督,也应包括对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实施的全面监督;其次,民诉法第14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这里的审判活动应包括法院的执行活动;最后,根据民诉法第18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生效判决、裁定按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且这一规定未对可以抗诉的民事裁定作出任何限制。法律条文的安排和具体表述,显示检察机关应有权对法院执行中的裁定进行监督。[6]

3、纠正违法通知书。对于执行裁定文书本身正确,执行员不遵照执行,或没有执行依据而违法强制执行的。比如对符合条件的不予执行,或超出法律文书确认的履行范围,严重超标的执行;截留、扣押已执行的财物不交付申请执行人,对已裁定停止执行的案件仍然强制执行等违法现象,因没有错误的裁定文书,不符合法定的抗诉条件,无法采取抗诉形式,则只能向法院下发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限期纠正。[7]

4、现场监督。对于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产生重大影响或者可能会引发的民事执行案件,如强制拆迁、破产清算、强制拍卖等采取到执行现场进行现场监督的方式,确保法院的执行合法合理。对于当事人情绪激烈的,对抗情绪较大的,可以在现场协助执行法官对其进行疏通和调解。

5、刑事调查。人民法院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有贪污受贿、、违反裁判等行为的,除了其作出的裁定可以由基层民行部门提请抗诉之外,民行部门还应当对其本人进行调查,对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将线索移交其他部门立案侦查,不构成犯罪的,则以检察建议的形式建议人民法院内部对其进行党纪政纪处分。

参考文献:

[1]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梁超,《确立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几点构想》。

[2]龙宗智 2007年7月8日潇湘检察论坛上的发言。

[3]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王利民、王伟胜、钱俊,《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对策研究》。

[4]郑明游、罗朝栋,《执行监督的法律思考》,来自互联网。

[5]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检察院,刘宏光,《论民事执行法律监督的范围和程序》。

[6]郭兴莲、曹琳,《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方式及相关的程序设计》,来自互联网。

[7]郑州大学,欧阳巍林,《论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来自互联网。

上一篇:当前基层检察院民行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外来人员适用逮捕措施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