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改进及效果观察

时间:2022-10-26 10:41:20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改进及效果观察

低分子肝素钠是具有抑制体内、体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的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主要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每日两次皮下给药即可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用药途径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血管、淋巴管丰富,易于吸收,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瘀斑仍是其常见的副反应。为了解决局部皮肤瘀斑问题,我们对注射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8月,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45~78岁,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25例。入选病例须符合以下条件:1)用药前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在正常范围;2)入院后未使用溶栓药物;3)入院后均服用阿司匹林300mg;4)低分子肝素钠5000IU皮下注射12h,共7天。

1.2方法

选用同一厂家(齐鲁制药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低分子肝素钠(齐征),分子量<8000道尔顿,规格5000IU/支。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对照组30例采用本院教科书《护理技术操作》皮下注射方法:即75%酒精消毒皮肤后左手拇,食指绷紧并错开皮肤,注射针头与皮肤呈30°~40°,针头斜面向上,刺入深度为针梗的1/2或2/3;另一组选择腹壁皮下注射,位置在脐上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注射相距2cm/次。观察组30例,采用此项研究的方法。选用1ml注射器,抽取药液排尽空气后采用腹壁脐下皮下注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皱褶,针头垂直进入深度为0.5~1.0cm,左手回抽针栓直到一小气泡回到液面后再注射药物,注射完毕停留3~5s拔针,用干棉签压迫止血3~5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避免揉擦。

1.3效果判断标准

每位腹壁注射患者均由专人负责,2人观察,严格掌握注射的方法。注射12h后严密观察注局部皮下瘀斑的例次和皮下瘀斑面积的大小。

2 结果

两组由于操作方法不同局部反应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3.1护理技术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被传统的观念束缚,习惯按教科书办事,有些操作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如传统皮下注射的进针方式为斜刺时,涉及的部位较多,针头不慎刺入血管,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地压迫止血,况且腹壁皮下属于疏松结缔组织,皮下脂肪厚,出血自限差,易引起出血,而改进后的皮下注射为捏起皮肤针头垂直刺入90°,使捏起部位皮下间隙增大,损伤组织少,便于药物扩散。拔针时棉签轻压针刺下方,减少了药物的外溢,使皮下出血减少。

3.2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具有使用方便、低度抗凝、作用稳定而持久、无须做凝血机制监测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冠心病常规治疗。

3.3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致局部皮肤瘀斑的原因可能与针头上附有着药液,注射时带入针眼,刺激皮肤,导致针眼处血管出血有关。显然,改进后的皮下注射方法较好地避免了上述现象。因为用针头抽取药液并排尽空气,整个针头都可能附着药液,此时针头腔内有微量空气,推药前回抽针栓使微量空气回到药液上面后再推药,最后气泡再次进入针腔内,起封堵药液外流作用。这样不但避免了空气进入组织的可能,而且使药液得到了充分利用。注射完毕停留3~5s,目的是待药液基本扩散,避免拔针时药液返流。

3.4本研究采用捏起皮肤垂直进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明显减少于皮下瘀斑发生的程度,这对稳定病人的情绪,促进病人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385例水泥厂工人职业健康体检心电图分析 下一篇:搭建私有云平台 中国石油提高IT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