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征地管理方式 保障建设发展用地

时间:2022-10-26 10:28:18

创新征地管理方式 保障建设发展用地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必将导致大量的纠纷和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笔者以贵州省为例,通过总结贵州省当前征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工作中的创新,探索以后改革的方向,以便为今后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支撑。

[关键词]创新 征地管理 保障 发展用地

[中图分类号] DF45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7-1

1背景

贵州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大省、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的出台,掀起了交通、能源、水利等大型基础设 施的建设高潮,为贵州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形破碎,人均耕地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

在征地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密度大的形势下,如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省土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现行征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缺

随着经济的腾飞,贵州掀起了交通、能源、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潮,建设项目如“井喷”般迅速增长。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同时,如何保障经济建设用地需求,成为了摆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2.2现行的征地程序复杂,审批周期较长

在现行征地制度下,项目用地审批牵涉的政府部门较广,所需的材料多,审查周期长,审批效率低。一方面,项目需由发改部门立项,并办理林业、环保、社保等手续,用地报件时由国土部门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查。另一方面,建设项目用地还需对规划调整组织专家论证,对征地进行公告、听证、登记等,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程序复杂,周期长。

2.3现行征地补标准过低、安置方式单一

针对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补偿标准偏低和安置方式单一是一种共识,对补偿标准的批评集中在以被征地平均产值倍数来计算补偿标准的方式上[1]。实践证明,按这种标准计算的征地补偿费用,使失地农民因土地征用所遭受的各种损失很难得到合理或等价的补偿,其中存在明显的缺陷。[2]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征地补偿的基本原则是“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按照土地原有用途的产值作为计算土地补偿费的基础,低估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其它功能,也没有反映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同时,这种征地补偿费的计算方法也导致了“同地不同价”,引发了各种争议[3]。二是当前执行的土地年产值标准是由地方政府制定,缺乏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且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土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自身价值的变化。三是现有的补偿主要以货币安置为主。由于征地补偿安置费为数不多,农民拿到手的钱,只能解决眼前的生活问题,加上失地农民缺乏非农就业技能等原因,在就业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征地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3.1加快规范推进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工作,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向山要地,是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选择,是资源省情逼出来的。通过向山要地,最先显现也是最直接的成果,就是优化了建设用地结构,保护了耕地资源;其次是可以拓展用地指标的新空间,缓解用地指标紧张的压力,保障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实施;三是项目用地多为荒山和坡地,建设占耕较少,对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小,群众较容易接受,基本消除了征地矛盾。

3.2简化用地报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

通过实践和总结,并结合我省实际,对建设用地报批资料提出了简化和改进意见,对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批材料由原来的33项简化为21项,以达到简化手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目的。

3.3拓宽征地安置途径,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结合当前征地工作形势,积极探索农民入股、社保、留地、招工、移民等安置办法,更多地考虑被征地农民今后生存和生活的所难、所急、所虑、所需,使被征地农户长远生计有保障。建立起“经济补偿、生产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补偿安置模式,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得到保障。

4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扩张,对土地的需求激增,现行的征地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4.1严格征地管理,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关键是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一要严格执行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遵循严格保护和合理、节约用地原则的前提下,认真执行 “两公告一登记”工作,严格征地程序;同时要认真执行《国土资源听证规定》,保证农民对征地工作的知情权。二要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和征地范围。首先要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其次要严格控制用地指标。再次,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严格控制征地范围。三要改进征地工作方法,切实做好征地中的群众工作。

4.2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虽然国家已对报件材料进行简化,由原来的35件减少到10件,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减少,将相关审查权下放到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建议取消对林业、环保、水利等其他政府行政部门资料的审查,明确各级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审批时限,缩短报件周期。

4.3应鼓励探索研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新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会不断增大,可供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又越来越少,而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只要能够达到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目的,国家应积极鼓励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并在探索成功的基础上,给予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向南,曲福田.土地征用制度改革问题综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卷(4期):P27.

[2]黄爱珍.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问题及其完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13卷(3期):P129.

[3]黄征学.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05期:P14.

上一篇:海洋文化,生活文化的海洋 下一篇:虚拟名人的当代价值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