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个体早期动作技能形成中“敏因”的作用

时间:2022-10-26 09:41:26

人类个体早期动作技能形成中“敏因”的作用

摘 要: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Susan Blackmore提出的“敏因”论断:即“人与人之间通过模仿而得的思想和行为”为我们研究人类个体幼态持续时期生理特征以及动作技能形成特点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此,我们以“敏因”的产生与演化;敏因将我们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作为铺垫,在敏因优化着人类个体早期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思维框架下,论述了①动作是构建人类个体最早期智慧大厦的砖块;②人类个体早期动作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③人类个体幼态持续是动作技能敏因的最佳期;④人类个体的最终辉煌与幼态持续期正确有效的敏因息息相关,旨在寻觅“敏因”对于人类个体幼态持续期动作技能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类个体;敏因论断;幼态持续;思维框架;动作技能;儿童心理;神经联结;模仿习得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06-06

Abstract:

The "Meme" theory that the American Zhao physiologist,the Blackmore of the psychologist Susan put forwar break:Namely"interpersonal pass mimicry but get of thought and behavior" is us research mankind's individual young Tai keep on period physiology characteristic and action technical ability form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d science basis, is this, We with the creation of "Meme" with evolve;Meme's openning our mankind and animal distinction to come is a cushion, excellent in Meme turn mankind's individual in early days make unde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frame of technical ability, Discussing ① action is the brick piece which sets up mankind's individual to expect an intelligence mansion at the earliest stage;The creation, development that the ② mankind's individual acted in early days with perfect process;The ③ mankind's individual young Tai keep on is act the technical ability Meme of the best period;The end brilliancy of the ④ mankind's individual and young Tai continuously the period be correct valid of Meme be vitally related, the aim is look for "Meme" for mankind's individual young the Tai continuously expect to act the important function that the formation of technical ability have.

Key words: Mankind's individual; Meme ory break; The young Tai keep on; Thinking frame; Act technical ability; The mental state of the child; The nerve combine; The mimicry evenly gets

《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第1期46页《敏因的力量》文:人与人之间通过模仿而得的思想和行为――称为“敏因”(meme,发音为meem,国内有人译作“文化继承单元”)。

你知道吗?在你一生中的许多时光里,你都在复制和传送一种称为敏因的东西。敏因就是“在一种文化体系内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思想、行为、风格或习惯”。《敏因的力量》一文作者,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Susan Blackmore如是说。Blackmore认为,人类模仿从而传播敏因的神秘能力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物种区分开来,敏因曾经是(现在也是)决定人类文化发展和生物进化的强大力量,敏因通过从一个头脑向另一个头脑复制的方式,在社会上扩散,并迅速发展。[1](P47)

1 敏因的产生与演化

敏因存在和演化的思想大约出现了30年,但只是最近它才作为一种人类进化力量而得到注意。1976年牛津大学Richard.Dawkins在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杜撰出了“敏因”这个词。他用三个基本过程描述了达尔文进化的基本原则:“信息一次又一次地复制,变异伴随其中,有些变异被选择了,有些变异被淘汰了,你必定就进化了。也就是说,随着周期的反复,生存下来的复制种群将逐渐形成新的特征,这势必使它们更适合在无休止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繁衍后代。虽然循环是无意识的,但它在混沌中体现一定的意图。[2]

Dawkins将复制下来的信息称为“replicator”(复制品),并指出基因就是人们最熟悉的复制者。但是他想强调的是,进化能以任何复制品为基础进行,由此作为一个例子,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敏因这种思想。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敏因复制是不完全的,情形就跟父母到孩子的基因复制时不精确一样。我们可以添加故事的情节,可以忘记一首歌曲的某个词,可以改造旧技术,或者可以利用旧思想形成新理论。所有这些变化,有的连续多次复制,而有的寿终正寝。因此敏因就是真正的复制品,完全具有复制、变异和选择这三种特征。

从敏因观出发,敏因就是故事、歌曲、舞蹈、技艺、技能、习惯、发明以及我们人与人之间通过模仿别人来做事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每个人就是制造更多敏因的机器,他们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模仿而获得思想和行为提供了敏因的机器。他们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模仿而获得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宣传工具、复制机会和竞争资源。我们既不是自己基因的奴隶,也不是为了我们自身幸福而创造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理性化自由力

量。相反,我们就是众多进化过程的组成部分 ,敏因是进化过程中的演化复制品,我们就是敏因的机器。

2 敏因将我们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

Susan Blackmore用敏因“模仿重要”来表现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论断,将人类和动作的行为区分开来。Blackmore断言,敏因――模仿的实体独自影响人类行为的进化。从鱼类到灵长目到绝大多数其它动物,能够做出模仿行为的屈指可数,虽然诸如黑猩猩和其它类人猿、部分鸟类在特定条件下也能模仿以作出诸如吃什么,和谁等决定。但Blackmore认为它们不能传播思想,更不能传播文化。Blackmore的著作《敏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提出的模仿严格的定义表明,模仿涉及三个复杂的阶段:即:①决定模仿什么,②将一个观点传送给另一个人,③产生相应的身体动作。[1](P49)根据如此严格的标准,不存在任何确定无疑的动物模仿实例。

敏因学简明地揭示了人类大脑的秘密。人脑几乎达到了基因能力的极限程度,两毫米厚的大脑皮层是大脑中与作出新的联想关系最大的一部分。人类的大脑皮层是高度皱摺的,但如果把它摊平,它的面积将有四张打字纸那样大。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展平后有一张打字纸的大小,猴子的相当于一张明信片,老鼠的则只有一张邮票那样大。[3](P59-60)人脑呈奶油色,表面有褶皱,成熟脑量平均在1.3千克左右,占身体质量的2.33%。大脑、小脑、脑干是脑的主要构成部分。与人类最具有亲缘关系的黑猩猩的脑约为345克,其脑组织结构与人脑有着惊人的相似度(DNA只相差1%)。那么是什么让人如此聪明?有人认为脑越重,越聪明。象脑重8千克,比人脑大5倍,但智商并不比黑猩猩高。也有人归结于脑占身体的比例,则应首当其冲,比人类高近一个百分点,事实上它们连善于思考都称不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到脑的外层――皮层上。他们发现生活方式越复杂的动物,其皮层展开的面积越大,主管个体对外部世界作反应的前额叶皮层越发达,在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猫增加了3%,黑猩猩增加了17%,人则增加了29%。显然,前额叶皮层的细胞结构区,如此扩大和分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人类的皮层联合区(能够实施最复杂、最难以捉摸的功能――思维)面积最大,最发达。[4](P29-31)所有这一切足以证明,在人类敏因进化中,作为个体生命的神经中枢――脑的生理结构上,人脑占有绝对优势,只有人类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模仿行为。

黄雪梅在其发表学术论文《脑科学的启示》中这样写道:“科学家们认为人脑并无固定、僵化的结构模式,具有终弯化的动态特征。有选择的信息强化会导致大脑自成‘细胞集合’,每个‘细胞集合’都与一种声调,一束光线或某思想的一闪念相对应,因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是很多脑区协调完成的。导致每一个‘细胞集合’的行为必带动其他细胞集体集合的动作,自组成更大的细胞集合。同时,脑内的化学和电磁发生相应的变化,人脑功能的生理身份得以调节。最终,人更大规模的概念和更复杂的行为就不断产生。进而人脑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灵巧”。[5]好以此为引线,意在进一步阐述人脑的极其复杂性和灵活性。为此,她特意选择人与动物的脑模式进行实质比较,她说:“动物脑模式与人脑巨大的差异明显存在。在爬行类和鸟类中,动作的协调、平衡占很大优势,导致它们的小脑占全脑实质的50%-90%,而小脑已证实不具思维功能。动物脑在胎儿期基本成熟,一方面使新生个体生存能力远远超过人类新生婴儿。但同时失去建立精细神经联结的机会。新生儿的脑量只占成熟脑的1/3,4岁时,将是成年人脑大小的3/4,到16岁人脑发育基本成熟,大小为出生时的4倍,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教育和学习生活环境,远远胜过单一的母体环境,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外界事件不断刺激人脑,致使神经联结不断建立强化。纯粹的自然环境,加之动物脑先天遗传因素:神经联络少,面积小,联合皮层范围窄等等,决定了动物脑机制较之人脑而言相对简单而缺少意识性。[5](P60-61)

拥有精细的脑使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进化时,能积极地对周围的一切进行模仿、理解、分析、概括、综合推理,积极搜寻万事万物的意义超越了动物只能对现实存在的事物无意识模仿或有条件模仿,作出低级感受等等。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生物学家LeeAlan DugatFin认为:人科动物的关键转变就是模仿的诞生,时间大约是250万年前,石头工具和(大)脑还没出现。真正的模仿意味着从其他动物复制新颖的行为或技能。模仿很难,需要大量智能,因此动物王国的模仿相应罕见。虽然许多鸟儿能无意识地模仿歌唱,鲸鱼和海豚在一定条件下能模仿动作和声音,但大多数物种都做不到(当然动物园中人工训练的动物进行简单有条件模仿除外)通常情况下,动物“模仿”比如学习对新捕食者作出反应,仅仅只是在新环境下利用本能的行为,就是黑猩猩的模仿也局限于某小类行为。[6](P49-50)

由此,很容易使我们想象,我们的早期祖先在取火、狩猎、携带和制作食物方面模仿了有用的新技巧。随着这些早期敏因的传播,获得它们的能力对生存而言就越来越重要了。总之,善于模仿的人类就繁衍下来,尤其是在对禽兽的模仿,它给予了人类更大的脑的基因,随后就在基因库中传播开来,而更大的脑是获得模仿能力所需要的,正如最早对西方模仿论提出见解的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7](P56-58)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从模仿出发,分别探讨了诗人的起源,诗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诗的分类以及悲剧、喜剧等问题,他认为诗起源于模仿,人从孩提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但文艺在对自然的模仿中,还应当揭示自然的必须性与可能性。可以“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照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模仿,或者照事物的应有的样子去模仿”。而且,模仿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因而就形成不同种类的文艺作品。[7](P57)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主张惟妙惟肖地模仿自然,描绘各种人物的品性,同时注意故事情节的必然性,把不可能的写得好象可能。他说:“所有的事只是模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模仿得愈加妙肖,你这部书也必愈见完美。”[7](P58)

可见,一旦人们掌握了模仿的本领,世界上将会产生大量的基因复制品,它永远不间断地改变着人类的进化进程。换句话说,人类敏因引导性的选择对人脑功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大脑是为敏因和基因而构造的选择模仿装置。它将我们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

3 敏因优化着人类个体早期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3.1 所谓的动作所谓的技能以及动作技能

对于动作这一概念的含义,我们试图从多种有关体育类专著中寻觅尽可能多的提法以比较研究,遗憾的是笔者能力有限。这里只引用美国著名运动心理学专家Richard A.Magill教授的论点。即:“由身体、头和/或肢体活动构成的指向目标的运动,定义为动作。”[8](P4-5)技能,《现代汉语小词典》释义为:“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9](P249)黄希庭总主编的《运动心理学》中文:“技能(skill)是人们在活动中运用知识经验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10](P211)张英波在《动作学习与控制》中指出“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以最高的确定性,最少的能量消耗或最短的时间表现动作的后天能力”。[11](P29)Richard A.Magill认为技能是一个常用名词,指需要实现特定操作目标的任务。例如:数学中的运算是一种基本技能,舞蹈中的“平转”、“串翻身”是一种技能。在上述的例子中“平转”、“串翻身”属于动作技能,因为它需要身体、头和肢体进行随意运动来实现舞动目标。而运算只是大脑的一种有序活动,它并不调动肢体进行随意运动,因而,虽说也是一种技能,但不属于动作技能。那么,究竟什么是动作技能呢?

在200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香港体育学院联合出版的《体育科学词典》中,把动作技能定义为“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马吉儿(Magill 2001)在《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著作中的定义是“达到专门目的动作或任务,动作表现质量的指示”,而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心理学教授平心则从舞蹈视角对动作技能作出的另一种释议为:“动作技能的本质就是动觉的自动化,也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12](P212)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动作技能具有以下几种特征。第一,指向目标,即动作技能都有操作目标,第二,动作技能的操作具有随意性。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反射视为动作技能。虽然打喷涕、眨眼可能有一定目的,而且也包含运动,但因为它属于不随意运动,根据技能的定义判断,我们不能把打喷涕、眨眼称为一项运动技能。第三,动作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这一特征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动作技能区别于人类其他技能的基础。例如,艺术家的广告设计尽管也是一项技能,但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并不需要身体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目标,这在心理学中通常称作设计认知技能。动作技能区别于其他技能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为了实现技能的操作目标,人们需要对动作技能进行学习或再学习。例如:舞蹈动作中的“平转”与“串翻身”就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反复学习、反复实践才能掌握的动作技能。

3.2 动作是构建人类个体最早期智慧的大厦的砖块

如前述黄雪梅的论断:“动物脑模式与人脑模式的巨大差距在于动物脑在胎儿期基本成熟,一方面使新生个体生存能力远远超过人类新生婴儿,但同时失去建立精细神经联结的机会,而新生儿的脑量只占成熟脑的1/3。4岁时,将是成年人脑大小的3/4,到16岁时脑发育基本成熟,大小为出生时的4倍。”正是人类脑发育的这种独特形式,使得人类个体的发育速度慢到其它哺乳动物无法比拟的地步,人类个体明显降下来的发育速度导致了人类个体的幼态持续。这为婴儿时期的感知觉、大脑神经联络的建立、注意、记忆、思维、情感、自我意识等各种人类特有心理现象萌芽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对1000多名儿童跟踪研究,他后来认为:“如果把17岁所达到的智力看作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已得到其中的50%;4岁到8岁又获得其中的30%;实际上,从8岁到17岁期间,只不过获得其中的20%的智力而已。”尽管这是他的一家之说,但有一点已被国内外心理学家所肯定,那就是:早期教育十分重要,其中动作教育更为重要。[13](P29-30)

从生理解剖材料看,刚生下的孩子脑重量只有300多克,但长到12个月时脑重已达1000克,2―3岁时脑重可达1200克,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了。人的大脑细胞约有140亿个,然而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13](P29)由此可见,即使是幼儿,也已具备了接受大量信息的条件。随着科学研究成果的突破,大量事实表明动作和运动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中对于脑功能的健康发育起着积极作用。

动作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对个体成长而言,动作具有保障生存与促进身体发育的双重价值。人类的动作虽然极其复杂,灵活与可塑,然而人类个体在发展早期动作却相当贫乏,因而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模仿,习得人类特有的各种适应性动作,并使动作日益丰富、分化、整合,不断提高作用于外界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人类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动作可以被视为早期的外显智力。说得通俗一点,动作是构建人类最早期智慧大厦的砖块。同时,由于在早期,个体语言能力极为有限,其成长发育水平更多地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3.3 人类个体早期动作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个体的动作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与其它的动物的动作发展完全不同的异样方式。由于动物脑在胎儿时期的早期成熟,因而动物降生不久,其先天具备的数种动作就发展得很好,可以自由行动;而人类个体因脑成熟发育的不健全,倒至个体动作的产生、发展随着大脑的逐渐成熟,随着精细神经联结逐渐建立,却要经历相对漫长的时期。无论大动作、粗动作、或是小动作、精细动作,它们都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个体最初动作的产生是一系列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借助于无条件反射实现与所处环境的平衡,从而维持生存。尽管这些无条件反射动作数量有限,而且较为刻板,但它们正是个体形成大量灵活的人类特有的条件性动作的自然前题。例如,当新生儿的头部转向一侧,他便伸出头转向一侧的胳膊,并屈曲另一只胳膊,做出击剑式动作的强直性颈部反射。这一动作不仅可以产生较好的哺乳姿势,而且是儿童条件定向的开端,也是一些成熟的技能性动作的组成部分。[14](P49)

如果没有强化训练,各种无条件反射动作在出生后半年内就会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消失,或被条件性动作取代。如果没有受强化而继续保持,这就揭示着个体在神经发展方面可能存在某些病理问题。无条件反射动作的消退为个体形成大量条件性动作提供了可能。

个体动作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是从无条件反射动作、无意识动作发展到形成复杂、精确、有意识动作技能的,其主要发展原则美国加州大学教授J・凯帕斯认为来自四个方面:第一,动作的发展有一定顺序,上部动作先于下部动作,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第二动作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它不是肌肉、骨骼、关节的孤立发展,而是与知觉、动机、情绪等系统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并与知觉形成不可分离的连环;第三,动作的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是“分化――整合”不断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第四,动作的产生、发展的历程与时间在不同个体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J・凯帕斯教授在对人类个体动作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的进一步研究中,从生理成熟与环境两大类入手,总结出人类个体动作的产生、发展、完善是以其大脑神经系统与肌肉、骨骼、关节组织在结构上的完善为自然前提的,生理成熟主要为动作产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与生物可能性。[14](P49-50)例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格赛尔等研究者所进行的著名的“爬梯训练实验”就揭示了生理成熟的作用。在实验中,他们提前训练10个月大的同卵双生子的一个(T)爬梯动作,而对另一个(C)则不给予训练。在她们满1岁时,T的爬梯动作水平显著高于C,然而,自此在对C进行两周的训练后,T与C的攀爬速度、敏捷性不再存在差异。C之所以能在短时间、较少训练的情况下赶上T,其中原因被认为与其生理成熟水平所提供的可能性密切相关。然而,习得动作的潜在可能性要变为现实又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刺激与经验。个体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与方式等会直接影响儿童练习动作,获得动作反馈的机会,因而不仅会影响动作发展的速度,而且会影响特定动作的发展水平,以及动作发展的顺序和倾向。可见,生理成熟与环境两大类因素在个体动作产生、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4 人类个体幼态持续是动作技能敏因的最佳期

从人类个体脑模式独有的发育成熟特点来看,认知能力的存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随着脑的逐渐发育成熟而发展。这就是说它是后天的人为因素的产物,人类为什么达到了如此聪明的程度,我们认为这正是人类个体早期大脑缓慢发育带来的优点。从婴儿一出生,后天的多种刺激环境为脑的发育成熟,为神经联结不断建立强化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环境,在这其中敏因产生着重要作用。如前Susan Blackmore所言,敏因就是故事、歌曲、习惯、技能、发明、思想、行为、以及我们人与人之间通过模仿别人来做事的方式。 由此,人类个体无论早期发育还是后天成长,我们认为是一种敏因经典历程,回顾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与智慧哪一样不是大人所教,哪一种不是模仿前人所习得。哪一些不是敏因的结果,敏因对于人类个体早期智力发展与所取得的各种动作技能来讲意味着幼态持续时期接受良好的教育。

那么,人类个体幼态持续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进化没有使人类个体更早也更迅速地进入成年期呢?许多人类学家、进化生物学家都认为,人类之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延长的童年期,是因为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动物不同,人类社会比其他所有动物群体都远为复杂和多样化,这就要求人类不仅要有灵活的智力,也要有比较长的时间模仿与学习掌握社会的习俗、规范和制度以及必要的各种技能与知识。正如Gould(1997)所指出的那样: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并不特别强壮、敏捷,并没有上佳的结构和功能,生殖速率也不快,但人类是杰出的模仿动物的各种技能,我们的优势就在我们的脑,它有出色的通过经验学习的能力。为了增加我们的学习,我们已经通过了延迟性成熟而延长我们的童年,到了青春期我们才向往独立。我们的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期很长,这样便增加了他们的模仿与学习时间,同时也加强了家庭的纽带。[15](P3-4)神经生物学家Holloway也指出:不成熟期的延长是一个必需的适应进化战略,它让人类能有一个延长的幼儿依赖期,能延长生殖成熟的时间推迟身体发育成熟。让脑能长得更大和进行行为的学习。著名生物学家Dobzhansky则认为童年期的延长允许大脑在外部世界的刺激和文化的影响下持续其组织上的发展,换言之,个体发育进展的缓慢有利于学习动作与技能,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利于文化的熏陶以及传输。[15](P4)总之,不成熟是人类个体发育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这种不成熟是“全方位的”,从生理到心理,从认知到情感,从动作到技能。在进化生物学上,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动态持续”(neoteny)

幼态持续现象与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进化有着密切联系。杨宁在其发表学术论文《儿童是人类之父》中写着:根据进化生物学的现代模式,哺乳动物的生殖策略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叫“守雏型”模式,即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的生殖策略,这类动物孕育期很短,一胎多仔,且发育不全。这类哺乳动物的生命周期较短,脑(相对于身体的体积)小,社会行 为基本上还没有发育。另一种叫“早熟型”模式,也称“高级”哺乳动物的生殖策略,这类动物的孕期长,生命周期长,一胎产仔少,幼仔的身体和能力发育良好,有复杂的社会行为。[15](P5)Portmann提出了一种假设:人类的婴儿在出生时是胚胎,这一胚胎生活了9个月左右,假如妇女在婴儿“应该”出生时再生产,孕期要达到一年半,那样,人类的婴儿就与其他灵长类具有同样标准的早熟特征。这就是说人类女性的妊娠期应该是一年半多,而不是通常的10月怀胎。

为什么进化采取这样的“策略”,让人类新生儿过早暴露在母体外的危险之中呢?卜卫在《捍卫童年》一文中的答案是人类大脑进化的压力,即“人类的婴儿之所以冒着巨大的风险过早出生,这是由于人类进化过程中脑的增大和骨盆结构制约造成的结果。已经明确的是,人类进化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脑(容)量的增加,脑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新皮质的增加上,进化上主要的选择压力有利于一个具有更多联结的新皮层的更大的脑。”[16](P23-24)如前所述,黑猩猩的脑重约为345克,人脑是它的3倍,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骨盆增大的现象,但骨盆开口的增大是有限度的,有效的两足行走的工程学的需要设定了这个限度。当新生儿的脑重达到成体脑重的25-30%时便分娩才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否则就无法通过产道,只有缩短孕期。因此,人类新生儿出生以后,其大脑仍以胚胎速度继续成长,一直到4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的3/4,16岁才发育成熟,这样,也就出现了人类婴儿出生后极为软弱无力,极为依赖双亲照料的情况。

发展心理学家Bjorklund指出,通过幼态持续实现的发展延迟或不成熟在人类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起着适应作用,童年这一阶段本身具有特定的价值。他提出:不成熟并不是儿童必须经历的某种缺陷,它在儿童的生命和发展中可能起着适应作用。童年期的某种特征也不是为了成年期作准备的,进化通过这些特征使得儿童适应他们当前的环境而并不是为了他们适应将来的环境,不成熟的儿童的认知有它应该受到尊重的价值,而不应该仅仅是从它是否成熟和成熟到什么程度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相反,理论家们应该探索不成熟儿童的认知在特定时期给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15](P5-6)

从神经生理的角度来讲,人类延长的童年期(不成熟)的重要的方面是与大脑的可塑性相联系的。与其他物种的动物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类个体主要是依靠模仿学习和行为的灵活性来获得成功。由于发展的延迟,大脑持续发展到青春期,因此,人类个体脑神经细胞及其联结可以不断形成并改变(而在其他物种的动物中这种联结早已被固化),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人类个体毕生都可以模仿与学习,神经科学的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果儿童出生时就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大脑,或者发展比实际情况快得多,那么婴儿在认识、敏因、社会性和情感上的灵活性也就不复存在,这种行为和认知上的灵活性也许是人类最具有适应价值的特性,而它正是由延长的大脑(及心理)的不成熟期所提供的。

从身体的生长和发育角度来看,除了人类个体的发展要经过一个较长的童年期这一事实外,个体发展还经过一个青春生长和发育突然加快的时期。此时,儿童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身高,在整个哺乳类乃至灵长类动物这种现象仅仅出现在人类身上,大多数种类的哺乳动物,包括猿类在内,都是从婴儿直接进入成年。生物学家Bogin(1995)对灵长类动物间生长上的差别作出了创新的解释,他认为儿童的生长突增期的益处是与他们必须达到的高强度的学习有关,则儿童可以更好地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向成人学习,可以建立起师生关系。如果幼儿身材是按照与猿相似的生长曲线所能达到的高度,则可能产生对抗而不是师生关系。当模仿与学习期过去以后,身体便凭借青年生长突增期“赶上来”了。由此,我们可以说身体生长发育的不成熟为个体早期动作技能敏因学习与各种文化传递的基本模仿体――师生(徒)关系提供了体质人类学上的合理性。同时也成为动作技能(专指)敏因的最佳时期。

3.5 人类个体最终辉煌与幼态持续期正确有效敏因息息相关

不成熟对人类个体某些高级的心理品质,如好奇心,开放、创新、灵活性、协调性等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幼态持续的一个主要的好处是在成年的灵长动物中保持了作为幼年动物主要特征的好奇心和行为灵活性、协调性。并意味着在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那里可能有着青年人的智力和灵活性、协调性以及感受性。通过幼态持续,显著的开放性、灵活性、协调性就传给了个体发育。同时,作为人类特征的行为灵活性、协调性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人类延长的不成熟期。Vollmer(1994)指出,作为儿童发育阻滞的结果,人们可以发现青春特征(幼态)的延续;几乎整个一生,人都保持着向世界敞开的好奇心。Liugo(1996)则强调:幼态持续是这样一种信念,即人类的健康生存有赖于儿童期的部分行为保持到成年期和老年期,这类行为有欢笑、惊奇、信任、开放态度和好奇心。[15](P6-7)

幼态持续是一个总体和多方面的过程,它的每一个方面都与大脑的进化紧密相关,涉及到体育、舞蹈、思维、种族、遗传、文化、社会和个人的感性与智力发展等等,它保障了社会文化、自我再生和自我发展的更为优越的条件,也保障了人类个体从出生直到衰老在感情上、行为上、智力上、创造性上以及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更为优越的条件。

上一篇: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审视北京奥运营销主... 下一篇: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