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品课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10-26 09:26:59

浅谈初中思品课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研究显示,人类有80%的潜能被埋没。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排除创新思维中的障碍,营造创新教育气氛,探讨、尝试创新教育方法,千方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联想,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创新思维 培养

一、改变权威式教学作风,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家海特纳在列举创造力障碍时认为:权威式教育排除了创造的可能性,因为在权威式教育下,学生帖帖服服,过于严谨,他们抱着一种消极接受的态度,而从不自己去考虑解决的途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首先克服权威式教学作风,实行民主教学,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勤思敢问。“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许多学生有疑而不敢问,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害羞;但更多的是因为怕提出的问题受到教师的否定和同学的耻笑。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的新型师生关系:上课时,我努力实现教学民主化,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富有个性地发展,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种允许他们说错、想错、写错的空间。教学中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吗?”在回答问题时,允许学生随便插嘴,回答对的给以鼓励,说“你真棒”;不对的也不批评,而是用“再想想”等语言鼓励他们。另外,讲课时,我的面部表情丰富,有喜,有悲,有调皮,有严肃,但更多时候脸上是充满笑容,而不是一味板着脸,装作冷酷无情的样子来吓唬学生,这样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感到老师很亲切,很友善,他们就会很放松投入教学活动之中,教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疏导、点播和启迪,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有发展的可能。

二、激发兴趣,打开培养创新思维的大门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绪、状态往往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愉快地去克服一切困难,去研究、探索。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导。

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要在教法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地步,才有可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电化教学等手段,表现抽象、深奥的概念、理论;或组织适合教学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教与学处在情与境的有机融合的状态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富而思进”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如果你买彩票中了500万元,你将怎样处理这些钱呢?”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想象,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做法。我对学生的“做法”大致的进行归类和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他们这样做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要富而思进。”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敞开了大门。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在于培育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叫发散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而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富兰克林对“雷公用神斧斩妖打雷闪电”的说法求异,于是有避雷针的出现;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求异,于是有了大庆油田的开发。求异思维不是单向的,它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好奇、求异是孩子的天性,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突破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好奇与另辟蹊径绝不能压抑而应适时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正如《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老师要允许学生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一些创见要及时予以赞赏;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回答甚至谬论,教师不仅不要大惊小怪。而且还要肯定其合理成分,因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是难免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丰富想象或联想,扩展创新思维

所谓想象,就是对探索问题的答案进行预见性与创造性的想象应用。创造力来源于想象,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牛顿看见长在树上的苹果会落在地上,而想象到地球一定有一股吸引力,能把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如用绳子一样地拴着,不让它飞离地球,因此物体总是由上往下掉落到地面上,从而创造了万有引力定律学说。正是人类的丰富的想象,使人类从地面飞到了天空,又从天空飞到了无垠的宇宙之中。洒水壶的发明就是一个中学生看到老人用矿泉水瓶浇花,联想到医生给病人打点滴的情境而创造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照给定的情境性条件,去设想未来或预测未知的结果,从而把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统一起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假设类练习来实现。如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让学生想象,“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们国家将是怎样的?你和你的家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习“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不用武力解决,于是我就让学生去想象“如果我国用武力解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通过想象或联想,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各要素,凸现学生的个性,扩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上一篇:如何应用地图加强初中地理的教学 下一篇: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