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白银需求和银矿的开采对云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10-26 09:11:18

明朝白银需求和银矿的开采对云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事实。由于白银功能的扩大和流通的需求,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银矿的开采无疑成为了当时获取白银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当时云南的银矿量也使之成为了银矿开采的重要基地。银矿开采所需的人力、物力促进了明朝云南地区经济显著发展,也正是云南矿冶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从而带动了货币的大量流通,最终促进了云南商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明朝白银的需求;开采;发展

一、明朝白银的需求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七十六年间,白银经济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明朝禁用金银交易。但到了明后期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分析之后发现了明代白银不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的展开。其中,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随着白银货币化步伐的加快,白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然而,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也使白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的变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整体的变迁。到了嘉靖年间,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由于白银功能的扩大了流通的需求,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在这种态势下的银供给方面除了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社会原有白银储藏之外,最重要的无外乎国内的白银矿藏资源。由于白银渗透到整个社会,促使社会各阶层上上下下产生了对白银的需求。这一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当时国内白银储存量以及银矿开采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了出来,求远大于供,白银价值增大,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旧的对外贸易模式朝贡贸易不能满足需要,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海外政策发生转变。市场极大地发展,在基本覆盖了全国以后,迅速向海外扩展。

二、明朝银矿的开采

明朝初期政府不鼓励开采银矿,《明史》中记载“坑冶之课,金银、铜铁、铅汞、殊砂、青绿,而金银矿最为民害……土地所产,有时而穷。岁课成额,徵银无已”。这样看来,明朝初期统治者还是很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的,所以此时的课银收入很少,大概只有75,070两。在明初铸币数量质量也比较正常的情况下,白银与铜钱比价一直维持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可是白银的使用是经济规律的客观需要,随着社会白银的广泛使用,白银的大量开采是不可避免的。明太祖之后的一段时间,明代经济也比较平稳,铸币发行也较稳定,白银的开采量较大,加之对外贸易流入的白银,而金属铜的开采量则比较少,记载中称有时还需要进口日本铜,所以此时白银与铜钱比价稳中有降。到英宗时期,课银收入骤然减少,白银作为货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使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银本位制也就此确立,此时白银的短缺虽然比较严重,但是明政府“钱制”方面还是比较稳定的,给白银与铜钱比价带来的波动并不是很大,如上文所述,比价还是停留在七百文兑一两白银。可是白银的短缺却给海外贸易打开了一扇门,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到了明后期,课银收入开始明显下降,明后期为维持开采,虽矿砂银少,但还是尽力开采,酿成社会矛盾,银少而钱制混乱,铸币滥发私钱流通,明朝后期白银与铜钱比价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到明末出现了五千五百文兑一两白银的局面。由于明朝对白银的大量需求使得银矿的开采成为获取白银的重要渠道之一。而云南矿业的开发又是全国突出的,具体情况如宋应星所云: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行也。各矿时开时闭,没有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开采,且开采数额不足时就括派赔补。明中云南银矿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银矿,但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时,明朝曾令云南每年该征差发银八千八百九两五分,定为常例。自弘治十六年为始,每年折买金一千两……并余剩银两一同解部,转送承运库交纳,即云南的银课已有部分折为金,送交承运库,并且这部分银两成为云南的年例金保存了下去。弘治十七年(1504)年,云南的银课达到了31900余两。这也是明朝在那一年全部银课的数额。由此可见,云南银矿的开采占据了当时明朝银矿开采市场的大头。这也使得云南银矿在付清朝廷所需银课的同时,有一定的财力来促进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明朝白银的需求和银矿的开采对促进云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朝白银的需求量决定了银矿开采迫在眉睫,明朝从开采银矿方面得到的收入银课是主要的。然而明太祖朝银课并不多,这主要缘于当时治国方针是厉行节俭、不事奢侈、没有大力开采,所以征课也较少,而明太宗朝与宣宗朝则是明朝银课收入最多的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银课数字并非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升有降的。明英宗朝以后,银课收入明显减少;明宪宗朝有所上升。自孝宗至武宗朝,又呈完全下降的趋势。据此可知,明朝每年平均的银课收入大约在10万两左右,进入明后期,实际上已不足10万两。这就使得朝廷增加征课量,但征课数字高,并不等于开采量高,征课数字激增,实际开采量并没有激增,而是陪纳增多了。对于别的省来说开采数额不足时,就括派赔补。但正如宋应星所说的,八省所产的银矿还不足云南的一半,因此开采矿提炼银就只有云南可以持续下去。而且云南不仅每年可以按时按量交纳银课还连余出来的银两一同送到承运库交纳,也就是说云南的银课已有部分折为金送交承运库,并且这部分银两成为云南的年例金保存了下去。这样一来云南不但没因为交不了规定的银课而赔偿,还有了使云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年例金。由于云南的矿冶业是手工业中较发展较快的部门,而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商业的发展带动了货币的广泛使用。货币大量的流通促进了云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扩大了云南与内地及邻国的经济贸易和交往,货币流通更为广泛。“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因而对银和铜的产量有更大的需求。云南银、铜的蕴藏量比较丰富,有色金属很多,这是当时云南手工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之一。明代云南银的产量居全国首位。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云南全年上缴旷课十万两,占全国银课总数二分之一强。银矿的开采一度由封建王朝直接经营,但是大部分为政府招商开采,征收课税。云南银供应几乎遍天下,四川、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都到云南购买。昆明、腾越、蒙自核邻省贵州的镇远等地成为各地矿商云集贸易的城市。临安、蒙自等地,还有民间对国外的矿产贸易。这些以金属、金属制品和手工艺品为主的商品贸易进一步促进了矿冶业的发展。当商业资本渗入矿冶业时便加速了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

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但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的扩展,不仅加剧了各地银矿的开采量,也使得各地的矿冶业得以发展。明后中期,云南银矿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银矿了。除此之外还吸引了全国三江、两湖、州、广的富商大贾积厚资本来到云南各地矿山,投资开矿、冶炼并兼营贸易。由于全国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及云南地区在冶炼业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使得云南的地区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我们不难看出明朝白银的需求和银矿的开采对云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上一篇:辽宁省沿海港口竞争力分析 下一篇:大连港在全国港口中位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