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财政启示录

时间:2022-05-02 06:45:15

明朝财政启示录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皇城北京,崇祯皇帝眼见大明江山毁于己手,毅然自缢。

明末边患危机频繁、自然天灾增多固然是加速其灭亡的重要因素,但更富有启示意义的,莫过于自明朝中叶起日益凸显的财政危机。嘉靖年间,每年的财政亏空多则近四百万两白银,少则百余万两,至隆庆时,国库里的银子困窘到只够维持三个月开支。明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为何其财政危机却愈演愈烈?

皇帝统管“财政部”

明朝并无专门机构统筹财政。随着宰相一职的废除,皇帝更是大权在握。户部虽然管理日常性财政事务,可没有皇帝授权,官员亦无法行使权力。此外,其他五部也都拥有独立的财政自。既然凡事都由皇帝说了算,官员只是充当顾问角色,那“花在哪里”自然没有臣子多言的份!

明朝初期的几位皇帝,在花钱方面倒还算节制。到了中后期,皇帝登基、结婚等庆祝活动,都花费不菲。万历年间,为皇子及其诸王举行婚礼的费用就高达九百三十四万两白银;加身的华美袍服也不便宜,达二百七十多万两白银。

自从永乐迁都北京之后,皇城扩建与修缮宫殿一直未中断。皇城就像一个设施齐备的“国中之国”一样,银库、仓储、各种手工业作坊维持着宫廷内的日常生活。巨额的花销都是直取国库。虽然花国库里的钱,但这样大摇大摆地铺张浪费于皇帝形象显然不好。

明朝自洪武年间起就建有“内库”,起初,“内库”的设置秉承“天下为公”的理念,应用于“福利发放”,抚慰百姓,犒赏功臣,如此等等。但到了明中后期,“内库”摇身一变,从“放财”变为“敛财”,侵吞国库银、放任臣子帮其敛财成为常态。皇帝身边的宦官,常趁皇帝要求国库纳贡物资的时机,敲诈勒索,户部的收入受到严重影响。明朝宦官专权的传统从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财政体制改革的机会。

低税收:富了官商,穷了百姓

皇帝花钱肆无忌惮,财政支出不受约束,但却不是有那么多钱可花——明朝财政收入能力十分虚弱。明之前王朝覆亡,多与其制定的高税赋政策密切相关,而明朝却是以“低税收”政策导致政治危机。

明朝的农业税率有多低?1585年《顺德县志》载,佃农每亩地通常向地主缴纳0.9石稻米,按基本税率每亩0.03石计算,征收部分不过是百姓收入的1/30。即使加上取代劳役征收的均徭、驿站供给等,总的税率仍然不是很高。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研究明朝财政与税收政策时认为,明朝的税收政策标准过低,导致地方上人员不足,俸禄过低,责任感下降。而在公共工程的投入上,朝廷自然也就力不从心:道路、运河等公共基础设施常年缺乏维护。可低税收政策也并没有使得百姓获益——地方财政支出困难,地方官便会借机权力寻租,以各种名义大肆敛财,最后反而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

而明朝对商业税的忽视,或许都会令如今某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大开眼界。从明朝建立之初,朝廷就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万历年间,明朝社会经济呈繁盛之势,江南一带巨贾富商异常活跃,商品种类日益繁多,海外贸易带来的大量白银也数不胜数,但此一时期的商业税税入却十分低下。繁荣的工商业积累的财富鲜少被征税,盖因庙堂之上的学者、官员都与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逢遇上加税政策的讨论,便举出“先祖”低税收的示范榜样。虽然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一度使国库充盈,但毕竟只是在行政纪律上予以强化管理。张失势后,之势再度卷土重来!张居正的节流术为明朝留下了一大笔财富:在他逝世前不久,北京的仓库储存量已够支出十年,其他地方的仓库也多少有所增加。不过张居正一死,这一制度很快遭到废除。

中央与地方:不可调和的矛盾

明朝财政政策具有极强的保守性,中央集权色彩严重。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中央与地方财政不可调和的矛盾。明朝“起运存留”制度,虽然给地方一定的财政自,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常常打折扣。譬如某些地方财政年收盈余很大,中央政府却命令只能保留两年粮食,以备赈灾。此外,中央对地方的临时性调拨在明朝更是常态。万历十三年,工部尚书因筹备福王婚礼,资金欠缺,请求“各省共济之义”。此时地方官员只能被动听任中央的宰割。

收缴上来的钱财大部分都上缴到了皇帝的“小金库”。可以想见,如此“政策”换来的是地方上的何种“对策”了:各级地方官员消极征税成为常态。中央官员曾欲解决这种僵持难下的局面,却使得矛盾越来越深。

这样的情况,没有突况时倒也能维持一阵光景。可一遇灾荒之年,弊端就很容易暴露出来:嘉靖三十二年,举国灾荒,然“各省之搜刮已竭”,救灾物资无处索取。户部大臣也只能发出“实无余裕佐百姓之急”的感叹了!

在总结明朝财政制度的特点时,黄仁宇说出两点:其一是大而不变的结构,皇帝拥有无限的财政权力,留给下层的只是财政责任;其二则是财政制度的被动性,“当危机来临时,才采取一些防范性措施或进行一些调整”。死亡的种子不是一天就能结果,史家谈及明朝灭亡,就有“明之亡,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之说。

当今社会,预算民主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所重视,各国无论其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如何,都不约而同把财政预算内容写入宪法。其实道理很简单:纳税人不可能长期忍受他们的钱财被庞大的政府机构挥霍掉!

上一篇:数据改变生活:IBM与中国网球公开赛携手共创“... 下一篇:富二代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