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TL”模式的高职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22-10-26 08:01:59

基于“SSTL”模式的高职课堂教学改革

摘 要:通过分析已有教学理论特点,研究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和性格特点及高职教育目标,提出“SSTL(student- subject and teacherleader)”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中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通过实践设疑追问式教学法和学生情绪引导式教学法,改进了对应的教学考核因子。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情绪引导式;教学法;高职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5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重塑教学模式。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构建的学习过程,挖掘一般规律下具有特殊意义的学习主体的特征和品质,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

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及时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考虑感情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性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教学评价过度关注结果,尤其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及时评估与反馈,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现代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生中心”模式,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势必会在观念和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冲突和隔阂,不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鉴于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将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采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决定因素

(一)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而且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采用“学生中心论”的教学模式,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偏离教学目标。

同时,高职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兴趣爱好广泛、个人特长突出,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于死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学生性格特点

高职学生好交往、喜欢操作,思维活跃、思想独立且具有反叛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且渴望被关注,渴望获得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关爱和尊重,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同时,高职学生不能正确定位,既自信又迷茫;是非判断力欠缺,既想担当又左右摇摆;心理承受能力差,既爱刺激又十分脆弱等特点,不宜单一采用“教师为中心”或“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将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应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强调实践在教和学中的地位,以培养能力为根本,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考试的实效性。

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一)“学生情绪引导式”教学法

学生情绪控制式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即引入课堂、投入课堂、留恋课堂。

1.引入课堂

课堂刚开始时,由于课间的间隔,学生很难立刻投入到课堂中来。如果此时教师开始讲课,极易出现“主体缺失”现象,即教师在讲,学生并没有在听。没有跟上进度的学生,不经意间成为课堂中“被遗弃”的对象,个体的被关注度缺失,得不到尊重,价值观得不到体现;因为长期积累,被遗弃的个体形成课堂教学与自己无关的错误观念,造成对课堂失去兴趣、逃课等现象。因此,课堂开始时有效的将学生引入课堂,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应该仔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通过语言魅力和实际行为,实现此部分内容。

在教师提问阶段,教师提问的内容应该是以复习为主,保证每位听课的同学结合课本都能作出回答,问题不宜太多,否则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影响新内容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明确说明即将“点名提问”,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到问题的准备中来。

在教师提问阶段,点名的对象为没有认真准备,且还没有做好上课准备的同学。这一环节实现的前提,是教师能够迅速掌握每位学生的动态。在学生回答及教师评价阶段,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协助学生回答问题,并且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对回答问题的同学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评价。

此阶段,是学生情绪的稳定过程,可以和“设疑追问式”课堂教学法中的“问题导入”阶段相结合。

2.投入课堂

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当教师所讲内容与其已有知识无法衔接,即不是在其“最近发展区”进行知识的展开时,容易走神。表现出的行为是讲话、看手机等。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到学生情绪的波动,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个过程可能是重复性的,也可能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不会出现,主要视学生的情绪及投入课堂的程度而定。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仔细观察、课后全面备课,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学心态、有强大的包容心、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3.留恋课堂

课堂即将结束阶段,也是学生精神分散时期,课堂控制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练习,要求学生随堂上交;或者布置任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下次自发的走进课堂,产生对课堂的留恋。同时,也可以通过影像、音乐等方式总结或预告下次课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教师所采取的方式,应由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应而定,教师应准备多种方案,随机应变。

(二)设疑追问式教学法

设疑追问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设置一个或多个主问题,多个主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练,问题间逻辑性要强,以主问为纲,以“连问”和“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为线,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中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疑追问式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包含“一个中心,六个环节”(如图1)。六个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每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任务不同。

1.问题展示

这一环节是安排在上一节课结束前进行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并且与本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即由已学内容引发深入的探索,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问题以自学题或自测题的形式呈现。对于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辅以提示与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问题探索

这一环节由学生在课后完成,是自学研讨环节。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通过预习、查阅资料、相互探讨,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找出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提出并解决。这一过程需要依靠学生学习自觉性来完成,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忽略自主探索的重要性,抄袭其它同学自学报告,所以应将这一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要求学生课前提交自学报告,给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的考核中。对雷同报告,深入调查,做出正确引导。

3.问题导入

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回顾上节课已学知识;二是对学生自主探索的检测。在第一部分,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和教师共同回答的方式。在第二部分,教师将学生自学见解全部罗列出来,不做出任何评价和指导,在完成知识讲解后,由学生自行判断正误,自行修正答案。

4.问题探讨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主要阶段,也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重点体现环节。教师根据精心设计的问题,围绕主问题,以“连问”、“追问”等自问自答式讲解新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初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5.问题强化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导入阶段,学生问题汇报的各种结果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同时,教师根据主问题提供测试题。测试题的难度应适当,应使80%以上的同学能够参与,使学生多角度的、持久的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6.问题总结

该环节是在问题、导入、探讨、强化之后,对照学习目标,找出重点、难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围绕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总结。

四、“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

传统的高职院校评价学生成绩的要素构成普遍倾向于“重结果、轻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课堂表现、学生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评价学生的成绩要素主要涉及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大部分,而平时成绩的评价要素如作业、小测验、课堂练习等依然集中于对理论教学结果的评价。特别是其中的“作业”部分,由于无法判断是否由学生独立完成,失去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不应该仅以课程考试成绩及与其它同学比较来衡量,而应该是每个学生个体自身的纵向比较,即以该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高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如果能保证每位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程度的提高,那么这个课堂才能称为有效课堂。因此,原有的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计算办法,不适应“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新的考核标注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如表1)。

“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课程成绩计算办法,重点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学”,将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即“收获程度”纳入考核范围。当然,客观且正确地评价每个学习主体的收获度,需要研究学生学习前的情况并做出分析与评价,与课程结束后的评价指标做比较,给出合理的定量的分析结果。

五、结语

总之,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合理的教学评价做保障。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单一的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揣摩学生的心理,不断地调整教学进度、内容、语速和语调,将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

[2]陈长飞.“主动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2,(1).

[3]向媛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和探索[J].高教论坛,2011,(9).

[4].情景模拟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

[5]邱州鹏,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探讨――基于教学质量管理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6]王洪新,于冰.“问题情境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7]韩志伟,王文博.高职教育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策 下一篇:体现学生主体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