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社会化保障食堂非正常消费心理分析

时间:2022-10-26 07:46:23

院校社会化保障食堂非正常消费心理分析

摘 要:院校学员作为一个特殊的饮食消费群体,其饮食消费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大多数院校采取刷卡消费的自主就餐方式,在饮食消费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无计划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猎奇消费等不良饮食消费行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许多学员由于缺乏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和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念,存在着以下不良饮食心理:一是从众心理;二是攀比心理;三是猎奇心理;四是抵触心理。

关键词:社会化;保障;消费;心理;分析

院校学员作为一个特殊的饮食消费群体,其饮食消费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大多数院校采取刷卡消费的自主就餐方式,在饮食消费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无计划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猎奇消费等不良饮食消费行为。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的,院校学员的不良饮食消费行为是受不良的饮食心理影响的。因此,研究院校学员的饮食心理规律,分析非正常心理及其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潜在危害,这对引导学员正确、健康的饮食消费,为业务部门采取相应对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许多学员由于缺乏科学的营养健康知识和科学合理的饮食消费观念,存在着以下不良饮食心理:

一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俗称“随大流”、“人云亦云”,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院校学员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其饮食消费的观念和行为非常容易受到周围同龄群体的影响,例如看到很多学员喜欢吃某种菜肴,自己也不考虑身体需要不需要,营养价值高不高,也随大流点这种菜肴;别人爱买零食吃,自己也跟着买。这种从众心理如果不适当控制,势必造成盲目消费,对学员身体来说有时会出现食物营养搭配的不平衡,影响身体健康。

二是攀比心理。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在个体之间差异性很小、外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具有明显的对抗性,从而引发消极情绪,导致极端的攀比行为。例如看到别人天天点价格较高的菜肴,自己心想,我也不比他差,凭什么我就天天吃一般的饭菜,我也点价格高的,甚至超过他。许多学员由于攀比心理的存,导致伙食费开支严重超标,有的甚至高出一倍,给个人甚至其家庭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是猎奇心理。猎奇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奇心理。当别人不让你去做某件事情,或者从没有尝试做某件事时,自己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想去看个究竟,要去尝试一番。例如,当他们得知某些学员消费了某些新食品后,自己也就产生了尝一尝的想法,或是在他人的劝说下,也随之进行这方面的饮食消费。每天吃饭时不问价格、不考虑营养,只要是新菜就必然要买。当然,适当地尝尝“鲜”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不控制这种心理行为,就容易陷入盲目消费、无计划消费的行为之中。

四是抵触心理。抵触心理就是由于个人的意念心态,去否定其他任何答案。即便对方是对的,你也不愿意去承认。有许多学员在享受了一段时间院校的社会化饮食保障后,就会又留恋家庭或部队那种非刷卡式就餐方式,对学校的社会化饮食保障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看不到这种保障方式下的任何优点,对食堂里供应的饭菜和提供的服务总是不满意,产生抱怨情绪,影响正常的消费行为,有时还会对社会化保障这种方式的正确与否产生置疑。

上述几种心理现象是影响社会化保障效果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再兴.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86~87.

[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78.

[3]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90~91.

[4]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6~48.

[5]李伯亭.国外推动寓军于民的主要做法[J].中国民,2006(12).

[6]任民.统筹协调发展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J].国防,2006(5).

上一篇:浅谈县供电公司实施同业对标管理 下一篇:浅议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