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观的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26 07:45:34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观的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观将“理解”作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标,认为可以通过多元切入点使受教育者真正理解所教内容。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解观出发,反思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认为该理解观有益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在学科发展及国家发展新形势下,“学生中心”及“教师中心”应有的内涵。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逐步加深,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和逐步实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同年4月,“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随着此次大会的召开,新一轮的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逐渐兴起。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改革大潮,广大教育者必须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一、多元智能理解观

多元智能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在当时的美国,判断人的智能一元化观点颇为流行,在此观点的影响下,美国建立了许多“统一制式”学校,每个学生在学校都学习相同课程,考试评估采取类似SAT和IQ的各种形式。加德纳教授认为此种方式有利于英才教育,但是对于其他很多人来讲却有失教育公平,在这一背景下,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七大智能,它们分别是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这七种智能在人类处理日常信息、解决日常问题的过程中通常是以组合的方式运作的。后来在《多元智能新视野》一书中,加德纳教授强调他不否认其他智能的存在,但对于这些智能的确认和界定持谨慎态度。

多元智能理论在世界多国得到了重视,并被积极运用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在这一过程中,加德纳教授注意到由于世界各地对教育改革过分热情,教育的目的被戏剧性地忽视了。为此,他在《多元智能新视野》一书中明确提出应该将“理解”作为教育的一个直接目标,甚至是第一目标。他认为真正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能把在任何教育背景下所获得的知识、概念和技能(此后合并简称为知识),应用到与这些知识确实相关的新的事件中或新的领域内,那么他就实现了理解。同样,如果他不会应用所学知识或选择了不恰当的知识,来解释变化了的新形势,那这个人就没有实现真正的理解。”以其所提出的多元智能七大智能为理论基础,他给出了通往理解的七个切入点,它们分别是运用叙述切入点、运用逻辑切入点、量化切入点、基本原理或存在切入点、运用审美途径作为切入点、运用经验途径作为切入点、运用学生之间的协作途径作为切入点。加德纳认为通过在课堂上实现理解的多元切入,有利于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和理解模式,有利于在理解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智能进行运作,培养学生带着专家的思维去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而最终实现真正的理解。

二、传统英语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以语言知识的传授为基本要务,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的重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通常面临的课堂实际情况是:在为数不多的课时之内要完成既定的、繁重的教学任务;用全校统一规定使用的一两本教材,去面对诸如班级大、学生人数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目的差异较大、对语言知识内容的要求各异的现实情况。故而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课堂教学设计往往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此处的以教师为中心并不单单指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从头讲到尾,更多的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方式、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相关内容的筛选和组合方式所决定的一堂课在学生面前的展示方式,这种方式由于以上所谈到的一些客观实际情况的影响,往往具有单一性,很难顾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与要求。所以即便是一堂经过精心设计、内容满满的课上完时,教师们也会发现,学生众口难调,常常会顾此失彼;同时,很难兼顾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培养,而且学生中普遍存在对课堂内容的实际掌握与教师预期值之间相距甚远的现实情况。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也在课堂上得到了积极应用,在学生中也获得了一定好评。但是在课后,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抱怨在课堂上收获不多。

三、反思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在长期的教学中的确积累了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解观无疑给广大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从更高角度来反思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全新视角。

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反思的是传统的以学生为中心或者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一堂课的中心应该是随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推进而有所变动的。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地喊口号让学生来唱主角。要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之前,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恰当地考虑到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表现为不同学生之间智能强项的差异,也可以表现为不同专业学生由于其所受专业训练的影响而表现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运用智能组合模式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德纳教授认为要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其途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可能适合的途径不同。教师的中心作用首先肯定不是单纯的知识展示,因为这已经既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也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对个人能力的多元化要求。课堂教学过程在以教师为中心时,教师的中心作用应该是就某个语言知识或文化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智能组合模式,给学生打开通往理解这些知识的不同途径,让学生通过这些不同的途径,找到能促进语言学习的智能强项(这有助于极大地缓减和削弱学生的学习焦虑)。再通过教师的中心作用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途径,如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审美途径、协作途径,促使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些知识。虽然打开理解的多元化切入点并不一定能在每个学生身上实现专家思维培养,但是就语言学习来说,笔者认为如果教师有效发挥了这一教师中心作用,那么由此呈现的课堂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同时在客观上极有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其次,也应该反思课堂传授的知识本身。如果说课堂上实现理解的多元切入点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那么这些知识一定不是随机选择的,也不应该是碎片化的。它们应该是有内在联系的、有层级性的,只有这样,在教师给学生们提供多种理解途径和方式时,学生们才有可能通过不同的理解方式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英语语言本身是一种知识,这门知识又由诸多知识构成,因为英语不仅是一种日常交流工具,更是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载体。如果学生通过理解的多元切入点实现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通过这些途径本身认识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多种潜在联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将其推而广之,从而大胆地推测这必然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意义重大。

四、结语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观不是彻底抛弃传统,而是要在传统中追寻更有效的、更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对人的多元化要求的教育手段和途径。他对“理解”的诠释,以及对实现理解途径的设想对于广大教师反思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重大意义。只有以“理解”为教学出发点,大学英语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认识英语语言以及其所折射出的英语语言文化乃至人类文明。

上一篇:“越走越艰难 ” 下一篇:为何要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