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鼻前庭囊肿造袋术探讨

时间:2022-10-26 06:55:33

[摘要]目的:探讨在鼻内窥镜下经鼻前庭进路行鼻前庭囊肿造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鼻前庭囊肿患者在鼻内窥镜引导下经鼻前庭切除囊肿顶壁上部,并扩大其开口,使囊肿腔与鼻腔合二为一,完整保留囊肿底部的囊壁。术后囊腔填塞碘仿纱条压迫。结果:鼻内窥镜下鼻前庭进路去除囊肿顶壁,使剩余囊壁与鼻前庭正常皮肤或黏膜创缘相互爬行生长愈合。术后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结论:鼻内窥镜下经鼻进路切除鼻前庭囊肿上壁,施行囊肿造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精确、伤口愈合快等微创优点。

[关键词] 鼻内窥镜;鼻前庭囊肿;造袋术

[中图分类号] R7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a)-055-01

鼻前庭囊肿是发生于鼻前庭皮下、上颌牙槽突骨质表面的囊肿,鼻前庭囊肿也称鼻唇囊肿或鼻牙槽突囊肿。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多数为单侧,少数病例为双侧囊肿。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1]。鼻前庭囊肿传统手术方法为经唇龈沟切口进路行鼻前庭囊肿摘除术[2]。我科于2003~2006年采用鼻内窥镜“直视”下鼻前庭囊肿造袋术治疗鼻前庭囊肿2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8例,全部为单侧发病,其中,女性24例,男性4例。年龄32~56岁,病程7 d~8年。全部病例排除齿源性囊肿,所有患者经X线摄片或CT扫描均证实无骨质破坏,无上颌牙痛,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术后病理报告均符合鼻前庭囊肿。

早期无任何症状,囊肿大者可出现患侧鼻旁、鼻底隆起,鼻翼根部高抬而致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囊肿大者可引起鼻塞。因上唇隆起可有胀感,咀嚼时个别患者有痛感,触之柔软,有弹性及波动感,少能移动,如无感染,一般无压痛,感染时可有红、肿、热、痛,有的甚至破溃溢脓。

1.2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穿刺可抽出白色或黄色的液体,抽出液体后包块消失,但间隔10~15 d又可再肿大,X线摄片或CT扫描检查,可清楚看到囊肿的大小、位置,其面骨、鼻窦、牙齿正常即可诊断。

1.3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按鼻腔局麻手术常规进行,患者取仰卧位,用1%利多卡因和适量0.1%盐酸肾上腺素溶液于患侧鼻前庭囊肿周围局部行浸润麻醉。在鼻内窥镜下确定囊肿部位,于最隆起处以尖刀切除鼻前庭底部的囊肿顶盖,送病理检查。用X-OMED动力旋转刀吸净囊内液体后,切割扩大鼻前庭囊壁切口,尽量保留囊腔与鼻前庭交界处鼻前庭皮肤或黏膜创缘及残余囊腔创缘,使囊腔向鼻前庭充分开放并使两腔融合为一腔。两腔交界处鼻前庭皮肤或黏膜创缘及剩余囊腔以碘仿纱条填压止血,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1周以防止感染,10~14 d后逐步抽出鼻腔填塞物,鼻腔内局部涂以抗生素软膏,定期进行鼻前庭术腔清。

2结果

术后10~15 d鼻前庭囊肿残余囊壁与鼻前庭皮肤黏膜相对生长融合,术腔基本愈合,可见少许干痂,因囊内压力去除和造袋口创缘愈合牵拉,致使囊肿底部逐步抬高,约2~6个月后术腔形成鼻腔内一浅碟凹陷。本组56例全部痊愈,观察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无因其少许结构异常而造成鼻腔感染,无前庭狭窄,无任何不适。

3讨论

鼻前庭囊肿是鼻科常见病。囊肿多发生在鼻腔外侧壁,下鼻甲前端的前外下方,呈球形隆起。其发生原因多认为胚胎期上颌骨、球状突和鼻外侧突相互联合处,胚性上皮残余或迷走发展而成,因此属于胚性裂隙囊肿;也有人认为是由鼻底黏液腺管口堵塞,引起分泌物潴留而形成[3]。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其传统手术有3种:①唇龈沟切口进路;②鼻侧切开进路,适合于巨大的鼻前庭囊肿或并发感染者;③鼻内切口进路,适合较小的囊肿。经唇龈沟切口进路是最常用的鼻前庭囊肿手术,只要手术操作正确合理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要求完整剥离切除囊肿,手术操作复杂,创伤相对较大,如为囊肿感染者,术后由于引流差,伤口感染机会也增多。而鼻内镜下造袋术目前已被公认为是鼻窦黏液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实施造袋术后术腔残余囊肿壁有可能转变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黏膜。本组病例借鉴鼻窦黏液囊肿造袋术,采用鼻内镜“直视”下辅以X-OMED动力旋转刀精细切割囊肿上部的囊壁,使囊腔与鼻前庭融为一腔,剩余囊肿底壁予以全部保留,获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全部病例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与传统的唇龈沟切口进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等其他术式相比,鼻内窥镜下鼻前庭囊肿造袋术,有操作精细、简便、创缘整齐、术后囊腔引流好、伤口感染机会少、伤口愈合时间短、疗效可靠等优点,符合微创手术原则。结合初步临床观察,我们认为鼻内窥镜下鼻前庭囊肿造袋术是目前治疗鼻前庭囊肿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荣光,Peter Kwok,Michael Hawke.临床鼻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4.

[2]黄兆选,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0-21.

[3]樊忠,王天铎.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7.308.

(收稿日期:2007-09-26)

上一篇:Ⅲb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下一篇:TME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