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哲学引导下的解构主义建筑

时间:2022-10-26 06:05:49

解构主义哲学引导下的解构主义建筑

摘要:20世纪后期西方当代建筑引入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从而引导了新的建筑形式——解构主义建筑。解构哲学引导下的建筑形式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现代建筑革新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哲学解构主义建筑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哲学是道,建筑是器。”解构派的建筑作品是最忠实于其哲学基础的一个建筑派别。“解构”一词最早来源于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之中,其表述的是分解、颠覆、揭示之意。

1.德里达的解构哲学

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奠基人。他的理论反传统、反权威,是整个后现代思潮中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其思想在哲学之外的领域里也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德里达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主义理论,“他的美学属于后结构主义美学,其理论是以对结构主义的瓦解、反对、否定为目的而产生的一股新思潮”,他所提出的解构主义观点就是要消解结构主义存在的基础。德里达提出的一系列的解构哲学观点的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1967年德里达从语言学研究角度发表了《书写与差异》、《论文字学》、《语音与现象》,后来被称作“解构三部曲”。这三部著作也被视作是“解构主义”全面诞生的标志。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历史,其强调任何事物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运转逻辑,而这种逻辑似乎是不可被打破的。解构主义的目标就是要打破这种所谓的逻辑秩序,这里的逻辑秩序指的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社会交往中的逻辑秩序,也包括人思想上的,比如人的习惯、心理以及一系列无意识形成的民族个性等。然而德里达并非是要彻底传统。他在阐述其理论观点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是deconstruction(解构),而非destruction(摧毁),“它所强调的是差异和复杂,并不是一味的对立和矛盾”。这种解构是一种方法论上的策略,是为了让事物本身的结构显现出来而打破外在的固有形式,可以说解构是在结构基础上的反结构。

2.解构哲学与解构派建筑理论

德里达的哲学思想与理论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学术界及多种学科,特别是对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本人对于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来说建筑要控制经济。所以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的二元对抗方式”。即其哲学的核心特点“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体现。

使得德里达的解构哲学能够成功运用到建筑范畴之中,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起到关键性作用。艾森曼作为极少数的对哲学进行深入探究的建筑师甚至达到了言必称德里达的地步,还认为“搞建筑的唯一途径”就是研究解构主义哲学。可能得益于艾森曼的高度推崇,解构哲学直接影响了解构主义建筑理论,进而与解构主义建筑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内在联系,解构主义的建筑实践与作品具体体现了解构哲学的形式规则。

此外伯拉德·屈米也是较早的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引入建筑理论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造新的建筑理论构架。”屈米甚至夸张地提出了形式追随幻想(Form Follows Fiction)的建筑原则,表现了解构主义建筑语言的任意性的理论根据,这里是对结构表象秩序的消解。这种理论背离了传统的建筑哲学的美学原则——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是一种反传统的倾向。

3.解构派建筑作品及其特点

1988年由菲利浦·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主持的“反结构主义建筑”(Deconstructive Architecture)作品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了7名建筑师的10件作品。这7名建筑师分别是盖里、库哈斯、哈迪德、里伯斯金、蓝天组、屈米以及艾森曼。同年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学院团体联合举行了为期一天的国际研讨会。会后建筑理论家詹克斯等策划了《A.D.》杂志1988年3/4期合刊,题为《建筑中的解构》(deconstruction in Architecture)。这两次活动表明了解构主义建筑正式登上国际建筑舞台。

建筑史学家为结构派作品的总体特征做出了总结——散乱、残缺、突变、动势、奇绝。并标明不同建筑师、不同作品在这5个方面的特征中各有偏向。笔者认为,这样的特征总结并不精准,只是单纯地提取其作品的外部形象,割离了建筑作品的内在本质哲学特征。

艾森曼作为在他自己称为是“最解构”的建筑师,首先从他的作品来看,首当其冲的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这是反映了他的建筑理论和解构语言的集大成式的设计。在这项设计中,艾森曼打破了艺术中心的根本——展览功能。在其设计中一些是能明确使用性质的空间,而很大一部分是没有任何功能的部分。艾森曼试图用挖掘出的废弃的军械库加以设计,颠覆大学的文化传统,颠覆了艺术中心的功能地位。在这一作品中他阐释了“反记忆”、“虚构”等修辞手法。不仅如此,还大大运用了解构哲学中的“消解”的概念,采用仿制材料来伪造真相。

屈米在设计巴黎的拉维埃特公园时采用网格模数,在用理性的点、线、面组成的方格网交点上设置了一系列红色的建筑及构筑物。其设计方法是“把建筑用地划分为120米间距的方格网,所有类型和形式的建筑物都整齐地排布在网格的交叉点上,这些建筑物都用红色的钢管和钢板建成,公园的道路、走廊、植物等都排列在方格之外,按直线或者曲线布置,其他的部分是大片的绿地、花园。这些点、线、面各行其道,看起来杂乱无章,可集中地体现出解构主义所追求的偶然、巧合、分裂、不协调、不连续、不稳定的情绪”。屈米自称,他的建筑形象地凸显了“存在”这一哲学范畴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延迟。

解构派的另一代表——盖里,他的作品采用的是极具个人风格的解构。他惯于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进行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他在其破碎的形式下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即解析了以后的结构。他所寻求的是一种分解后的“耦合”。他的创作力求一种“隐含的持续”——一种空间上的自组织。他的这种倾向可以在其大多数作品中找到证据,如巴黎美国文化中心、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

解构主义的建筑师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其理论依据上,都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个性特征,从而反映到建筑中进而又充实了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比如哈迪德的香港顶峰俱乐部强调非理性穿插、错位的空间构成;蓝天组的维也纳某公寓屋顶改造方案凸显破裂、倾斜、畸变、扭曲处理;里伯斯金的犹太人纪念馆表现扭曲、不和谐、挤压、尖锐的形象等等。

4.解构主义建筑的局限性

与其说解构哲学带来了一种新的反传统的形式,不如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解构哲学虽然比起其他理论较为晦涩,但毋庸置疑,无论理解程度的深浅它都能启发人进行再思索,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其“反传统”、“反理性”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其理论以及扩大到实践层面中的局限性,它确实提供给人一种新的思维观念,并且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得到新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需要以巨大的经济代价为支撑。

由库哈斯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以其独特的双“Z”形态打破了一般摩天楼的形象,但此代价是结构的难题和50亿巨资的建造费用。这意味着,这样的建筑毕竟不可能成为主流建筑形式,只是在少量的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中才有可能实现。这一致命的环节决定了解构主义先天性的局限。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邬烈炎.《德里达与埃森曼:关于解构主义的理论与实践》[J].学海,2001.6;

[3]冯余萍,孙明君.《从解构哲学看解构主义建筑》[J].浙江建筑,2007.4;

[4]徐丽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盖里》[J].建筑与规划,2006.3;

[5]万书元.《解构主义建筑美学初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2;

[6]胡伟飞.《谈解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建筑》[J].西华大学学报,2004.8;

[7]李荣华,唐文,郭雪蓉.《解构主义的开创性和局限性》[J].山西建筑,2007.4;

[8]筑龙网,蓝天组官方网站等

上一篇: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对建筑施工管理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