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之观

时间:2022-10-26 05:54:00

经济下行之观

“中国在未来几年都要经历经济下行带来的阵痛。过去的粗放式、高耗能、高污染大幅度增长局面将得到压缩。”

在四月份宏观数字悉数出台后,“经济下行论”似乎锁定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经济下行,宽泛地讲是指衡量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都在不断的降低。比如GDP、PPI、CPI等这些主要指标同时出现下降,而这将意味着经济从一个增长趋势变成一个下降的经济趋势。按此定义,目前上述三项指标都已呈现下降趋势,经济下行态势已基本被确立。“中国在未来几年都要经历经济下行带来的阵痛。过去的粗放式、高耗能、高污染大幅度增长局面将得到压缩。未来中国GDP或许是6%以下都是合理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杂志采访时讲到。

中国经济的增减之变已引起世界的关注。近日,英国《经济学家》发表题为《速度不代表一切》的文章,其作者将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现象剖析为“其现代性特征更加明显”。

如何认识经济减速?

进入5月,国家统计局先后公布了PMI 、PPI、CPI等反映经济的主要数字。2日公布的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勉强站到枯荣线之上(50为枯荣线),这是该数据在3月份短暂反弹后的再次回落;9日公布的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PPI再次创出半年以来的新低。

CPI基本反映出当前的消费情况,PPI跌幅超出预期。祁京梅认为,“目前的价格是对经济弱复苏、温和复苏的直接表现。PPI的大幅下跌反映出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不旺的真实状况。据我了解,现在的一些企业,生产、库存、利润没有那么差,要比去年四季度好一些。像纺织、汽车企业的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一季度企业的增长还是比较好的,这与宏观数字PPI、PMI不太一致。原因是宏观经济层面增长的情况不太好,整个工业企业总的增长不够乐观,不够强劲;另外,与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疲软有关。例如,有色金属、铁矿石、黄金价格一直在走低,对PPI构成了负向传导。目前中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在新的产业没有出现之前,需求处于停止、缓慢的状态。”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企业的去库存已基本完成,但企业补库存的要求并不强烈。近几个月PMI数值一直贴近枯荣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家信心不足、投资谨慎的心态。

近期有关“GDP慢与快,新与旧”的讨论源于对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的探究,在祁京梅看来,只有进行比较才可得出客观的结论。“首先,如果与过去增速10%或9%相比,7.7%的确是慢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一枝独秀。第二,GDP减速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密不可分。压缩高耗能,强迫企业淘汰落后转变生产方式,有政府主动的行为也有被迫的转变。这两者我更认可政府的作为。我并不认可有的经济学家预测中国还将以8%的增速增长20年的说法。中国经济从10%一路下降到目前7.7%,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未来即使到了6%或5%都是合理的。目前西方国家的增长率基本保持1%或2%,按照发展规律,中国未来不可能再有大幅度增长,中国已到GDP低速增长的一个时期。”

告别过去的发展模式,意味着中国将不走以高投入、高损耗、高成本的老路。目前中国的出口型企业积极开拓国内的消费渠道,通过市场调研、需求分析、论证投资,逐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它们的“转身”将加剧国内消费市场的竞争,从而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

转型的周期及成本

所谓转型,就是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个版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有质量的增长”。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认为,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除了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结构性改革这些全球共有的问题外,中国还面临三个特殊挑战:经济规模巨大,发达经济体疲软造成的外部需求萎缩,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中需要对国内和全球议程做出平衡。

这是一个宏伟的国家层面的工程,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范本。“中国产业之全、规模之大、区域之广、人口之多,可以堪称世界第一,中国转型将是世界上时间最长、最艰难的一个国家。未来转型是否成功将取决于各个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祁京梅解释到。

中国的转型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如今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据一季度数据显示,消费对GDP的增长越来越显著,基本与投资并肩。观察过去三个季度中,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工业,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新能源、新兴战略产业的崛起都在推动转型,目前服务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0%,第三产业(包括节能、清洁)的贡献率也在提升,这些产业的贡献率虽然是缓慢推进,但却已是今非昔比。”祁京梅乐观地指出。

当前,中国经济即将跨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瓶颈不可避免地出现,面对“困局”,下一步宏观层面将出台怎样的政策推动转型?“我认为,现在不应该出台政策刺激经济。政府应该做的是营造环境,健全制度,把约束制度规范化,只有这样才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让企业到市场中生存发展。”她进一步指出:“市场总是期待政府的‘拯救计划’,我们已习惯于用它缓解当下的问题,但这种做法只是让市场喘了一口气,但却又为未来埋下隐患,而消化它们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房地产就是一个例子。现在银行的新增贷款并不少,市场不缺钱,缺少是新的增长点和信心。目前货币政策的调控比较到位,接下来将出台类似结构性减税和营改增等财税政策。规范宏观,让企业在微观中发展是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中国的发展已被世界化了,洞察后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走向,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中国或将迎来最佳的转型机遇。正如俄罗斯观察人士赛义德・哈尔穆尔佐耶夫在《中国准备世界性变革》一文中所说:“有理由认为,中国经济正步入有别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倘若能完成从现有的工业化模式转向创新型后工业化模式的任务,世界将发生180度的转变。”或许新的“中国增长模式”将在21世纪诞生。

上一篇:浅谈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确认与计量 下一篇:房地产税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