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数字空港

时间:2022-10-26 04:18:33

基于信息集成平台的数字空港

摘 要:信息技术为推进我国民航事业的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机场资源分散,业务孤立,缺乏规范的信息标准,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正严重困扰和制约着民航信息化的发展。要突破这一困境,必须对现有系统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与规划,本文根据当今信息技术变革的方向,结合机场行业特征,分析研究了国际民航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提出了以服务为导向,以信息集成平台为基础,打造“一站式”多元化的数字空港,构建机场产业价值链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信息集成 业务流程优化 智能中间件平台 一站式服务 数字空港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030-05

信息技术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民航的发展,适应了民航业务高速增长的要求,对民航未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指出:“民航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行业,建设民航强国是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信息化则是民航强国的必由之路。”

机场作为民航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为机场运营管理和旅客服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服务与保障。与此同时,机场的经营管理对于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并逐步向整体规划,资源共享,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变,以信息技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必将成为今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现今,机场已不再仅仅定位于交通枢纽或基础设施,而是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于一身的综合功能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有效利用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来提高机场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企业的能力再造、提升机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将成为下一步机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机场现阶段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集成平台下数字空港的发展构想。

1 现阶段制约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业务相对独立、资源较为分散

机场的业务较为复杂,提供服务的单位,不仅包含内部部门,还包括外部单位,从运营的要求看,机场需要一个相互衔接,紧密协同的整体,而实际的运营和服务,组织结构和保障单位则呈现松耦合的结构,相互独立、四处分散。机场基本业务框架如图1所示。

由于涉及单位众多,聚焦对象不同,且相互之间协同复杂。以地面服务为例,业务包括生产调度,乘机办理,配载平衡。引导车的调度要与空管协作完成;资源使用要在机场指挥中心AOC的调度下完成;乘机手续办理要与安检、物流部门相互配合。此外,基地公司通常由自己的地服部门保障,而其他航空公司则会委托机场来提供服务,尽管服务内容基本一致,但使用的资源却相互独立又兼有交叉。

业务流程协同涉及内外单位,关注的主体和使用的资源也有所不同,例如空管主要是基于空域和跑道资源进行管制;机场指挥部门则以飞行区和航站区的资源调配为主;物流以行李、货邮业务为主;安保则以危害航空安全的行为作为工作重点。此外,机场的业务离不开信息部门和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涉及的系统包括运营管理系统、离港系统、配载系统、安检信息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自动广播系统等。

由此可见,业务流程的推进需要关联许多其他业务流程的协同与配合,然而由于组织架构的制约,导致业务流程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充分衔接与支持;同时,业务流程的推进,需要覆盖众多的资源,但由于业务独立的特点,导致分散各处的资源难以获取,且得不到有效利用。

1.2 缺乏统一标准,资源难以共享

机场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各系统间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往往出现一词多义,同义多名等多种不匹配不兼容的问题,使得系统间逻辑接口关系复杂混乱,数据交互容易产生冲突,信息资源无法真正发挥效能。目前业务系统接口现状如图2所示。

由于技术路线不同,业务主体不同,民航术语及数据定义的规范不同,现行系统基本是以自身流程和数据处理为主,各系统相对独立,形成了信息孤岛,数据难以交互,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1.3 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匮乏

机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需要精通机场业务的人去分析和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人员去设计与实施,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统一起来,才能将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入其中,发挥效能,实现效益创收。然而,当前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人才的培养滞后,极大制约和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首先,民航业务涉猎广泛,包括空中管制,机务维修,指挥调度,安全保卫,客户服务,商业经营等,这些知识的构建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只有具备机场运营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可能达到。

其次,信息化建设人员,必须精通信息技术和项目管理,从调研到立项,从设计到开发,从软件到硬件,从测试到运维,具备全方位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的能力,就目前而言,这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身就是社会稀缺的资源。

最后,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民航业务,发展都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复合型人才必须时刻专注于两者的发展与变化,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要打造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思维的高级人才,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完善和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2 建立信息集成平台,推进业务流程优化,提升企业运营能力,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的产业价值链

为符合未来机场运营的要求,信息系统应着眼于科学规划,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兼容性,通过清晰梳理、明确规范,以服务为导向来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建造以价值为驱动的机场产业链。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以信息集成为基础,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整合分散资源,将资源充分发挥。具体需要构建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2.1 完善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建设

2.1.1 继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进绿色机房建设与改造;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构建多层次网络覆盖;加快陈旧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大多元化终端应用服务的开发与投入,以此满足机场未来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2.1.2 不断完善信息化工程设计施工的规范及标准

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规范与标准,在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又要考虑技术的前瞻性,既要遵循国家标准又要借鉴国际标准,施工过程严格遵照系统工程规范实施,完善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形成工程技术知识库,为今后各系统升级与改造提供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依据。

2.1.3 推进信息化制度改革,完善信息化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便捷、智能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但信息化不是万能的,还要靠制度去保障、去规范使用者的行为;要用标准、严格的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杜绝随意性,达到风险的有效管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和制度,是构建信息化基础平台的重中之重。

2.1.4 持续做好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设民航强国,需要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实施“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加大企业投入,建设和形成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民航信息技术培养基地,加快推进和实施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

2.2 构建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

构建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将分散在不同应用系统中有价值的数据重新过滤,进行系统整理,再经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合并到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从而得到一个企业级数据的完整视图,通过网络向企业内外部提供信息服务。具体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2.2.1 机场运营数据库(AIRPORT OPERATION DATABASE)

机场运营数据库(AODB)是机场航班运营的核心数据库,覆盖机场航班保障与旅客服务的全部业务信息,如航班计划、资源分配信息、雷达监控信息,气象信息、旅客信息,货物邮件信息等。如图3所示。

2.2.2 机场商业数据库(AIRPORT COMMERCIAL DATABASE)

机场商业数据库(ACDB)是机场商业运营的核心数据库,覆盖非航产业的各类商业信息,如商户信息,酒店服务信息,停车场信息,机票信息,餐饮服务信息等。如图4所示。

2.2.3 建立机场工程数据库(AIRPORT ENGEERING DATABASE)

机场工程数据库(AEDB)是机场所有工程建设的核心数据库,包括机场所有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相关的数据,如设备采购安装信息,工程项目信息,楼宇控制信息等。如图5所示。

2.2.4 机场安保数据库(AIRPORT SECURITY DATABASE)

机场安保数据库(ASDB)是机场安全管理,风险管控的核心数据库,存储与机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的相关信息,如应急预案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危险源识别与管控信息等。如图6所示。

2.2.5 机场企业数据中心(AIRPORT ENTERPRISE DATABASE CENTER)

机场企业数据中心(AEDC)企业管理的核心数据库,包括企业管理过程所涵盖的所有内容,如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行政办公信息等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如图7所示。

2.2.6 机场数据仓库(AIRPORT DATA WAREHOUSE)

机场数据仓库(ADW)作为数据层的核心,汇聚各类数据库资源,包括运营数据、管理数据、安保数据以及外部数据等,此外,还负责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包括数据的过滤、匹配、净化、标明数据的时间戳、确认数据质量与元数据抽取和创建等任务,最终形成综合一体化的综合数据中心,体系架构如图8所示。

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为旅客、驻场单位、机场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加工,建立分析模型,利用商业智能与决策辅助系统,对生产保障、旅客服务、经营管理等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2.3 构建异构环境下的企业信息集成

机场信息化建设初期,多是独立开发,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源彼此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数据环境,信息集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不同区域、异构的信息合并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视图,将异构环境下的资源有效整合。

2.3.1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就是对分散异构的多数据源实现统一的访问,实时地、智能地将有价值的数据传递给分析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实现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利用。

2.3.2 内容集成

内容集成是指非结构化信息,例如图表、邮件等非结构化文件的集成。建立内容管理平台,提供对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功能,负责对各类内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控制信息的与访问权限。

2.3.3 业务集成

业务集成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对业务进行重新设计,改造与组合,构建灵活、健壮的优化流程,以响应市场快速的变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应用集成系统(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是一套面向服务和业务,实现数据资源在各类异构环境下应用服务无缝衔接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底层架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将业务流程、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联合起来,使它们像一个整体一样进行业务处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机场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信息集成体系架构如图9所示。

EAI信息集成利用中间件技术使得所有子系统都能使用相同的接口机制进行数据交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智能集成业务交换平台(Intelligent Middle Flat)的技术,它是机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信息传递和服务调用的中介平台,是企业信息集成的服务总线,IMF系统基于智能消息中间件,通过统一接入机制和信息流转规范,将机场业务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机场跨应用平台的多系统联动,是信息集成的核心组件。

2.4 以服务为导向,利用多元技术手段满足个性化需求

从国际民航发展态势来看,信息服务已成为国际间机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如图10所示,如何利用多元化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今后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国北肯塔基机场、英国伯明翰机场以及加拿大温哥华机场都已经推出了移动网站。旅客可以通过手机访问网站来获知航班具体信息。Gate Guru软件数据库涵盖了85个北美机场、13个加拿大机场以及英国的希思罗机场,可以显示机场设施、平面图指引、包括候机楼地图、登机门、餐饮、购物以及贵宾厅情况。采用通用技术标准开发的应用程序,在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一站式”服务体验的同时,也能为机场带来了可观的非航性产业收益。

以信息集成为基础,解决“信息孤岛”,推进业务流程优化,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服务为导向,实现多元化应用开发、无线移动数字网络覆盖,构建“一站式”的航空产业增值链,已经成为国际现代化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3 数字空港建设

3.1 数字空港理念

“数字空港”理念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机场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以数字化的手段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机场,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应用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用于机场生产、经营、服务、安全等方面的系统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行,以此来提高机场的运营管理能力。

3.2 数字机场信息系统构建

“数字空港”核心是建立一套能够适用国际机场数字化管理的控制系统,系统包括:运行状况报告子系统,监控及告警子系统,移动(车载)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机场GIS地理信息子系统,应急救援辅助子系统,通信子系统,中心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等多个基础系统。系统如图11所示。

所有系统将以信息集成平台为基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化应用的无缝衔接。通过内场数字化建设,实现实时管理和调度服务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外场数字化建设,实现机场周边和关联产业全面数字化(如:餐饮管理、智能停车、酒店服务、航班预订),打造“一站式”多元化、高质量服务的数字空港,构建服务产业价值链,全面提升机场服务和保障能力,最终实现“航班保障信息化、旅客服务多样化、行政办公自动化、经营管理数字化、运筹决策科学化”,使机场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结语

机场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务求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通过逐步构建信息集成平台,优化业务流程,打造“一站式”多元化,面向服务的数字空港,以此来推进企业的管理变革,促进机场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泓,周慧艳.机场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熊励,李昱瑾.企业信息化融合—基于SCM、ERP、CRM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王伟军,黄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桃浦厂污泥焚烧处置技术 下一篇:LED技术在汽车灯具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