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10-26 03:14:47

浅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摘 要】 数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对培养其数学思维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生 认知特征 数学思维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其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数学更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要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首先要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因为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特征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都要考虑这一因素。人的心理发展表现出若干个连续的阶段,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相对某一个年龄阶段而言,这些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表现为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小学生,其主要的认知特点如下:

首先,小学生的感知觉。其表现在观察力的发展和感知发展的水平两个方面。小学生的观察力大大发展,从缺乏系统性的观察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同时小学生的观察还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小学生的感知精确性也大大发展,如对颜色差别的感受性发展很快。

其次,小学生的记忆。小学阶段学生记忆的发展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到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从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仍需要靠无意记忆来积累知识。同时,小学生也掌握了复述、组织(找出要记忆材料之间的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来进行记忆)等记忆策略,在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识、理解和监控方面发展很快,但水平较为有限。

最后,小学生的思维。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思维由具体运算思维阶段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小学四年级是关键期,并且不同思维对象、不同教材、不同学科中思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小学教育在人生的教育阶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框架体系从无到有的构建阶段,其是整个人生知识体系的地基部分。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性,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非常重视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可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提问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问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 把握问题深浅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如同要学生摘苹果,站在原地是摘不到的,得跳一跳或者借助外力方能到手。当然,若是要解决的问题难度大、较为深奥,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或是同类启发,触类旁通;或是平缓坡度,浅化难点,化难为易;或以旧探新铺路搭桥。提问应着力深入浅出,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把握提问角度。课堂提问的角度应灵活多样,如此才有能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如在教学“什么是长方体”的时候,可以先提问到:“同学们,你们见过跟砖块形状相似的东西还有哪些呀?”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到诸如“墨水盒、石条、冰箱”等的物体,然后可以再通过这些物体来归纳出长方体概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握知识了。

1.3 诱发学生自己提问。教师应善于设置现实的、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诱发其进行主动提问,使之能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其真正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我们应当将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符合逻辑的猜想,预测问题解决的方向和趋势。

1.4 把握节奏感。课堂提问时应当呈现出一种快慢适宜的状态,可运用“提问——等待——回答——等待——评价”的结构模式构成快慢相宜的提问节奏,不能像丢炸弹一样让人无所适从,营造有张有弛的学习氛围,以符合学生思维的间断性、跳跃性。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创造性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正是由于人发挥了创造力,才不断研制出先进的东西来代替落后的东西,使得生产力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弘扬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与学生交往时要用自己真诚的情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们不能单单只是将学生引向教材,而是应当向学生的认知和体验靠近,多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一批桔子,如果每筐装20千克,正好可以装24筐,现在只有20个筐,要把桔子都装上,每筐必须多装多少千克?

如果有学生列式为:20×24÷20-20,我们应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式为:20×(24-20)÷20,我们也会赞赏;但如果有学生列式为:24-20,并且满以为然地说:“桔子总量一定,用20个筐装,则每筐装24千克,每筐就多装(24-20)千克”,这时难道我们还能一味批评其只是凑数吗?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异端”,我们若是直接进行否定,那只会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状态,全班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绝好的创新思维训练的机会。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其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其思维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广阔性和深刻性。

3 妥善处理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必须随时注意反馈信息,分析出现不良现象的主客观原因,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注意如下几方面:

3.1 充分肯定正确点。当发现学生的正确点,我们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其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学生能否积极地投入情感与他们能否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紧密联系。若是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及结果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我们应对学生的正确点充分肯定,并给予适时的激励,以激发其强烈求的知欲和高度的积极性,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2 及时纠正错误点。发现学生的错误点时,我们应当及时纠正。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绝对不能对其一味指责、冷嘲热讽。同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并鼓励他们寻找错误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并予以纠正。

3.3 善于引导分歧点。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体验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导致他们认识问题的程度就不同,对同一问题往往各持己见。课堂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分歧点,使其能全面把握,达成共识。

3.4 高度重视闪光点。当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时,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给予适当表扬,把他们的巨大潜能挖掘出来,引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弘扬独特个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圣殿。小学数学不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品质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使学生能面对客观现实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在人文感、时代感极强的现代教育氛围中,我们只有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才无愧于托起明天的太阳!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化学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