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26 02:58:02

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摘要]产业融合突破了产业的界限,弥补了融合双方的缺陷与不足,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创新性、渗透性和外溢性的特点。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还提升了融合双方的竞争力,优化了产业结构。文章以产业融合为视角,结合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密切相关的产业类别,构建基于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升级演化路径模型,并以浙江省为例,剖析了浙江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实现浙江文化产业升级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融合;产业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1-0110-05

产业融合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了产业形态,使得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其融合的范围逐步扩大,融合的模式多种多样,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日益彰显,但是在全球视野下审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产业面临诸多问题和瓶颈。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产业融合与文化产业升级路径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指导文化企业发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这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资源集约度的产业分类方法,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和辅助生产活动。因此,它是一种相对的产业划分。从产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看,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行业的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力进步、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

(一)产业融合对于文化产业升级的动力分析

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动力和外在推力。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文化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寻求更多的细化的目标市场,并通过技术更新、产品更新、外形更新寻求利润最大化,刺激更多的文化市场有效需求,这就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外在推力来自于消费需求、技术创新、政策推动等多种因素。人们对于文化产品强烈的、多样的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人们要求市场提供的产品中植入更多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元素和创意元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拓宽了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链条,推动了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为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加通畅、渗透更加快速。各类相关的扶持政策、行政措施也推进了产业融合。

(二)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类别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产业划分标准面临着很多困境与局限。若按传统的三次产业,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只要产业之间有着一定关联性,有共同的市场契合点,有文化因素与创意要素的应用,文化产业就可以贯穿于传统三次产业。三次产业的界限开始变得十分模糊,基于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国民经济统计数字逐渐失去了意义。依据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分类标准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20个行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属于文化产业,而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有12个以上。如文化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出新的产业——创意农业;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等产业与制造业是融合发展的;建筑业中建筑设计服务就属于文化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与文化产业中的印刷业融合发展;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都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

(三)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的演化路径

在市场划分日益细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就会在异质市场中求同质,努力寻求差异化发展,并在融合文化、增加创意上求领先优势,再通过市场反馈来实现演化路径变迁,并依据这种路径依赖,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因此,文化创意因素在整个产业及关联产业中扩散,再加上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等因素,从而促使文化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根据产业融合发挥效应过程,结合文化产业特点,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升级的演化路径主要有两类。一是产业内部融合。文化产业内部所含子产业众多,分为5层,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个小类,产业内部在某一共同利益的刺激下,通过重新组合融合发展,其演化路径如图-1所示。二是产业之间融合。文化产业是渗透性很强的产业,以丰富文化产业的内涵赋予其他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链的升级与延伸,其演化路径如图-2所示。

二、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更多的特色、时尚、高端的文化融入到传统产业当中,产业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对于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与发达国家、国内先进地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产业融合程度还不够紧密,以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文化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但水平不高

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81.7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6%(见表-1)。若一个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必须超过5%。虽然从2006年到2012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比同期GPD增速快5.5个百分点,但由于基数小,占GDP的比重一直不高,没有成为支柱性产业。虽然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属于领先水平,但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比较低,2011年为7.8182万元/人,低于全省平均8.7964万元/人。相比美国25%的比重、日本18.6%的比重、韩国15%的比重,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平均10%左有的比重,浙江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不合理

文化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创意的集中体现,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12年,浙江省文化产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06.30亿元,占44.7%,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品制造业有14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文化服务业增加值714.69亿元,占45.2%。相比2006年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增加值比例(25.3:6013),取得了巨大进步,并且文化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文化产品制造业增加值。这有统计方式改变的因素,更多的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但总体而言,服务业所占比还是偏低,制造业和批零业所占比重仍然很大,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改善。从文化消费来说,2006年浙江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142元,而2012年人均文化娱乐消费为310元,增长了一倍多,但与上海等国内地区相比并不高,只有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消费水平的60%左右。

(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融合度不高

近年来,浙江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广告会展等产业逐渐显现与农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等产业相互呼应、相互依存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较快,如广告业、各类设计、营销策划等新兴文化产业,全省此类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过3400家。他们通过个性化设计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业务范围总体上属于文化产业,而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则属于制造业等其它产业,打破了产业之间技术、形态、业务、市场、运营等界限,由单独发展趋向与文化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实现了服务增值、产品增值,扩大了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竞争力,延长了产业链,重新赢得了市场主动权,推动了浙江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但不可否认,一方面,各相关产业对文化产业拉力不足。一直以来,浙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优势,率先发展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先发展起来的,其盈利模式就是在进入门槛不高的条件下,消耗曾经十分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在低利润率基础上,依靠生产数量的规模扩张获取必要的利润,这种模仿性的规模化生产冲动遏制了以内容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立,粗放型增长惯性不利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推力不足。尤其是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提升发展关联性强、推动作用大的创意设计产业,近年来仍未实现大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实现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全方位融合发展仍有相当距离。

三、浙江省文化产业升级路径探索

浙江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文化产业与各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创意、工艺、产品、服务、功能和产业链条的升级。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其基本发展路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内生性增长。政府的职责在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创新网络、要素保障,建设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引导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一)坚持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为产业互动创造前提条件

无论是浙江的纺织服装业、机电制造业等支柱产业,还是文化产业,都需要技术创新来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可以推动相关产业在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优化创新,提升文化作品的价值,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提高产品文化价值和客户满意度。特别是在投资增速下滑、消费稳中有升的大经济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在资源利用上,建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共享的互动机制,用现代技术来改造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使文化资源开发更具有现代化,使潜在的文化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进而促进文化资本增量的扩大和产品档次的升级。在生产制作上,鼓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制作的科技水平,力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博览以及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融合更多的文化创意因素,提升机械设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纺织服装工业等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其它新兴业态。在管理流程上,以数字化质量管理、文化产业理论为指导,运用数字技术、企业文化来武装企业。企业要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文化创意,设计开发一套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切实有效的数字化质量体系管理系统,规范质量管理流程,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质量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水平。在发行传播上,改变传统营销方式,开发数字娱乐产品、文化信息服务、数据交换处理以及远程教育等增值业务,创造尽可能全面、能够及时准确送达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平台和营销渠道,为产品、服务营销、利用、发行、传播提供便捷,不断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二)坚持集群发展,强化分工合作,为企业集聚发展构建网络

依托浙江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等区域经济优势,按照“分工合作,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增值服务”的思路,促进文化企业与其它各类产业集群的集聚发展,发挥外部规模经济、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等集聚效益,培育优势文化产业,树立品牌,促进各种资源共享,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强分工合作。大力倡导中小文化企业与大中企业实行战略合作、兼并重组或强强联合,促进资源共享,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类企业与文化产业企业交流、分工与合作,加强企业间的信息、能量、资源的交换。二是培育中介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文化、服务中介组织或平台,组织和发展产业之间的经纪人和组织,融合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业务,为产业之间交易的双方创造多种形式的接触机会,扩大文化传播,加速商品流通。三是完善公共平台。针对浙江块状经济、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行业的创意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构建以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交流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有效联系,以及同级企业之间的沟通。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平台、信息网络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重点针对研发保障、产学研协同和成果转化等瓶颈问题,为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便捷服务。加强文化创意等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四是打造产业链条。以改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不断促进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打造一个创意生成、产品设计和生产、供应链管理以及消费者服务价值不断创新和增值的完整的产业链条,以核心产业带动相关领域。文化企业要整合产品结构、人力资本、营销渠道、区位资源,协调产业链中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分配利润。五是开发衍生产品。企业在做精做大做强生产加工环节的同时,特别是文化企业,更要加快价值链的延伸,高度重视研发、营销、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化向高端化、高附加值发展,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内容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坚持项目推动,拓宽发展空间,为融合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但缺少大企业的大项目的推动,产业链不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难以促进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产业发展需要平台和空间,而在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浙江,就要从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产业布局,创新思路和措施建设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加快项目建设。围绕经济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强化政策与资金保障,确保规划的重点项目及时完成。如大力扶持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推进天泇山书院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ADA国际设计中心项目、浙江影视后期制作中心项目、嘉德威工业设计园项目、嘉兴国际影视与文化创意制作基地、盛大网络全球首家互动娱乐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等的建设。二是加快园区建设。在新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商贸集聚区、制造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区等各类产业园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在相关配套扶持政策上要保持一致,为融合发展提供空间条件。要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工业设计功能区、创意会展功能区、工艺品设计研发功能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杭州山南设计创意产业园、温州学院路创意产业园、衢州莹白瓷研制中心、绍兴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中心、丽水万象创意产业园以及各类文化产业交易市场等的建设。三是用好旧城空间。旧城区、旧工业园区留下较多结构坚固、形态完好、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和鲜明时代印记的建筑和设施,要依托这些旧厂房、旧仓库、旧建筑和旧设施,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场地。加快调整城市市区、经济开发区用地结构,加强工业区块改造,增加文化产业用地比重。文化产业企业用地性质等同于工业、服务业用地,参照其它产业企业办理工商执照,增加融合发展空间。

(四)坚持要素保障,整合文化资源,为促进资源共享夯实基础

加大对文化产业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支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在要素供应上要与其它产业一视同仁,或更加优待,努力解决文化项目建设“落地难、筹资难、人才少”等问题。一是强化土地保障。结合同民经济与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以用地指标为主要调控手段,促进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合理配置、融合发展。在年初,制订用地计划时,突出各区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逐步增加文化产业建设用地总量,确保每年文化产业用地供应总量占年度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5%左右,并适时提高。特别是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创意创新、研发设计、开发运用等文化产业用地,实行与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75%出让,努力实现土地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合理的配置。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充分利用浙江民间资本充裕的特点,发挥区域金融管理机构统筹协调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的作用,持续强化对金融行业,特别是民间借贷的监管和引导,进一步完善对民间借贷中心的管理,完善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增加文化产业企业的信贷额度,制定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相关激励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水平与能力,建立健全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支持体系,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三是强化人才保障。结合人才发展规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相关制度,认真积极加以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地方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创意设计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估管理体系,创新激励措施,搭建好人才创业平台,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增强高端人才在文化产业就业的吸引力。

(五)坚持政策扶持,理顺管理体制,为融合发展集聚优势资源

浙江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措施,既要立足当前,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又要着眼长远,探索运作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共同研究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项目布局、资源配置,整合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相关政策,研究制订综合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长效、同步、协调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要改变当前文化产业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管理一体化。要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负责机构,加强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安排,统筹拟订相关产业与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有效改变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相互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集聚各政府部门掌握的有限资源服务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政策杠杆撬动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完善财政政策。整合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等产业内各类财政扶持政策,根据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调整财政投入结构和方式,加大对产业融合项目的财政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于新兴的、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意设计、时尚设计和工业设计等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安排一定的扶持性政策性贷款。整合文化产业发展和其它产业扶持资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带动企业自有资金、民间资金、银行贷款投入文化产业,同时又避免重复补助,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三是改善税收政策。整合文化产业企业与相关产业的税收扶持政策,以企业经营的性质和作用,分别给予文化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的税收减增和免征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产业实行税收减免,推进已有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在高端文化产业中的运用。针对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文化企业制定差别税收政策,以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加以扶持。可以在融资方面给予此类企业所得税抵扣、减免等优惠,进一步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增强竞争力。还要制定返还税利政策,奖励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企业。

[参考文献]

[1]曹世武,郑向敏.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博弈论的解释框架[J].求索,2011,(12):5-7.

[2]杜曙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分类研究[J].齐鲁学刊,2009,(3):82.

[3]胡鞍钢,王亚华.国情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

[5]李锋,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1):69-76.

[6]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厉无畏,王如忠.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麻学锋,张世兵,龙茂兴。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4):678-681.

[9]吴福象,王德鑫.产业融合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基于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的实证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10]俞强.浙江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探索[J]观察与思考,2011,(11):18-19.

上一篇:邻避理论与公众接受技术风险的因素识别分析 下一篇:个人形象设计的人群经济宏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