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外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26 02:54:20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外比较分析

[摘 要]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陆续推出了面向经济建设的若干重大科技计划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分析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分别从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我国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得出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作用 法律制度 模式 比较分析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生产方式的中心环节,并把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六项原则之一。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种种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产业化的发展,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习借鉴这些国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做法及其经验,对于加速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积极意义。

二、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比较

1.各国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美国认为政府应尽可能地减少国家干预,但表现在科学技术领域则是干预范围的逐渐扩展。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从不直接支持到直接支持的干预范围不断扩大。成立于1901年的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是美国商务部技术管理局下属的公立研究机构,专门组织专业性实验室,开展产业基础、共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政府对私立的科研机构、大学提供研究经费,帮助他们进行基础性研究。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院还负责组织和协调美国商务部和地方政府合作设立的部级先进制造技术应用计划。另外,美国政府还通过立法等手段,积极鼓励产学研合作,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起来,将不同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集成起来,加强了科技的合作。

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长期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措施专业化程度高、针对性强,同时坚决贯彻了“自主先于国家促进”的原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组织方法上,德国政府注意同经济界紧密合作,通过公立机构、行业联合会及政策银行等构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日本政府于2001年4月将原日本工业技术院和日本计量培训研究所合并,组成新的日本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一公立研究机构将自身定位于产业界和大学学术团体之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合产业界、大学和区域的财团,通过技术转移,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新产业的诞生。日本政府还极力加强技术的联合开发,1995年日本政府成立官产学合作促进办公室,1998年通产省又补贴22 亿日元支持合作研发等。

法国政府对企业增加科研经费采用税收折扣的办法。规定:凡是研究与发展投资比上一年增加的企业,审核批准后,可以免交相当于研究与发展投资增加额 25%的企业所得税。法国政府每年还通过国家创新署(ANVAR)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无息贷款,以提高企业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

2.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甚至奉行自由经济的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也无不强化政府的干预作用。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对这些技术的研究投入大多以政府的直接投入为主,并且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各国政府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还是税收政策、资金资助等方面都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各国政府普遍强调科技的合作,无论是产学研合作还是官产学合作都被证明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我国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应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前沿技术与重大专项的研究与开发。建立政府采购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协调机制,支持企业采购国内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比较分析

1.国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

历史上,以宪法保障科技进步最早立法始于美国。美国在1790年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用法律来保障美国科学技术创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如1980年的《技术创新法》、1982年的《小企业创新开发法》、1986年的《联邦政府技术转移法》、1989年的《国家竞争力技术转让法》、1996年的《国家技术转移与升级法》、2000年的《技术转移商业法案》。美国为鼓励风险投资,于1978 年、1981 年分别颁布了《收入法》和《经济恢复法》。另外,美国1980年至1992年,先后颁布了8部有关促进、规范、约束科技主体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法案。这些法案不仅鼓励国内各层次科研力量的合作,还鼓励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如1983年至1994年,美国与日本和欧盟建立了1350个高新技术联合开发项目,从而有效地推进了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及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德国也对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税收优惠,其法律规定,企业添置新设备,只要三分之一是用于研究和开发的,就可享受税收减免。这对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达国家对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提供税收优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很多优惠措施并不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本身,而是针对有利于研究与开发的所有项目和活动,这无疑能有效地刺激所有企业加强科技投入。

日本也是高度重视科技立法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于1999年颁布了《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该法将以前颁布的相关政策、措施上升到特别措施法的层次,这就从多方面为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制度基础。另外,日本的《产业教育振兴法》关于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法律形式、法律地位、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管理等规定,对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顺利发展也起到了较好效果。日本《专利法》第107条规定,大学向民间机构转让的科技成果,可减免或免除1~3年的专利年费;对于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在实施特定科技成果转让时,专利厅长官有权减免其专利申请手续费。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大学及研究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该法还规定,专利局局长指定的学术团体举办的研讨会上以书面形式发表的科研成果,发明创造人仍有权获得专利,从而激励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法国于1999年6月颁布了《技术创新和科研法》。该法的颁布改变了法国以往依靠几个公共研究机构来承担研究开发工作,造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局面。由于该法鼓励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契约性的正式合作关系,使高等学校及科技界与企业界的交流与合作得以加强。

2.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制定了不少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建立了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和激励体系,创办了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但总的来说,中国科技创新主体在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合作方面,与经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原因之一是中国关于科技合作的立法和制度不够健全。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二条关于“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规定属于倡导性的原则性规定,迄今还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对产、学、研合作进行具体规范。法律是对一定经济关系要求的反映。中国应当借鉴国外加强科技合作方面的具体做法,特别是要制定《产、学、研合作法》。该法应对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地位、各方的权利义务、合作成果归属、政府扶持等做出明确规定,即用法律制度把科技创新主体的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

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分析

1.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美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模式以基础研究任务和应用研究市场为导向。基础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和各类研究机构, 经费以政府出资为主;而对于应用研究,企业是科研主体, 从事产品的改进研究, 经费由企业和贷款解决。应用研究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化管理, 决策程序明确, 并用良好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各类人员科研积极性。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实施法规, 引导企业与产业部门合作, 并帮助建立各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德国科研坚持市场导向, 前沿基础研究由科研院所承担, 应用研究由企业承担, 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 大型项目政府和公益性组织也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德国科技管理采用市场管理, 科研项目选择根据企业竞争的需要, 科研成果的价值也由市场机制评估。德国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规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制定相关标准提高科技含量,并提供相应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同时政府还通过大型项目的支柱引导科研方向。

英国的科技主要是计划导向, 企业和政府是投资主体,科研主体由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完成。英国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科研计划和奖励政策, 并通过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相关科研项目。

日本模式是市场导向, 科研项目主要由企业资助, 采用“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日本的科研管理采用企业化的方式, 各主体分工明确、责权利明确, 共同完成相应科研项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构建产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

2.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观察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美德英日四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我们发现其有很多共性:科研导向市场化;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体要么是企业,要么是企业和科研部门合作;科研管理也多表现为市场化或企业管理;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公平、公正法律规则保护科研成果,引导科研部门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计划导向,科技成果距离市场需求较大,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也较差。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不高。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首先从科技成果的产生来说,需要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从科技成果的转化角度,需要政府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官产学研”之间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EB/OL]. news3.省略/tech/2006-07/04/content_4793438.htm

[2]黄 群: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11

[3]王 林:美国的科技成果转移政策[J].新材料产业(摘自全球经济望),2002(2):11~12

[4]史 飞:法国科技成果推广署管理与运作模式剖析[J].全球科技经济望,2002(1):54~55

[5]李春生:日本大学科技成果转让机构的模式及其现状[J].高等教育研究,2003(6):93~97

上一篇:陈云的经济决策准则论析 下一篇:中国经济法学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