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缺失

时间:2022-10-26 02:26:16

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缺失

一段时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性已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而独立学院的诸多特性又使这类问题进一步凸显。我们必须探索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结合实际调查及整理相关资料,我们对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缺失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矛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舍本逐末、流于形式

1、教育者往往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或否定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根据我们对学院1255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近9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以单一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并给出标准答案,缺乏必要的引导、沟通和教育,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参与性、实践性,生硬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多种形式去理解、体验、品味,然后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而实际上,常常出现“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现象。这样可能会培养出顺从听话的“乖孩子”,但难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也会出现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忘笔记的现象。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学生们一方面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氛围不浓,另一方面思想更为活跃,个性化、多元化、极端化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在固定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育人过程,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一定与德育信息的输入成正比。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十分注重在专业知识、专业领域内的教育和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思维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急功近利,企图通过几次报告或几次课堂教学,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面对复杂的人群、复杂的育人过程,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独立学院的 “两课”教育,调查中80%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在台上对学生进行灌输,而学生则无精打采地被动听课的那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过时,并且效果甚微。更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即使他们完全接收到德育教育的信息,也不能有效的对实践进行指导,进而影响他们、促进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品格。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及独立学院特殊群体教育的考验,我们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上,方法上,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应对,跟上时展、独立学院进步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事倍功半、成效甚微

这些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学生内容集中表现在,讲理论,唱高调,进行理想化的说教。相反,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进而以反面教材的例子进一步教育学生如何反对、如何面对此类问题。这样,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立德,但学生由于对耳闻目睹的现实认识不足,却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进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推进。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构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这类学生群体对现实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有相对较深较广的认识与理解。如果老师们上课只是照本宣科,讲一些大道理,就更难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社会阴暗面总是避而不谈。这样,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巨大的反差,使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对上两课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了抵触心理。这样对思想教育实践性效果的影响更加消极。

(三)当今应试教育的观念与方式,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挥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已发生了转变,虽然仍以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但其考查的目标已由“注重知识考查”转向了“注重能力考查”。但我们的一些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随之作出相应的调整。一些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同学在经历几次考试失败后显得无所适从,虽然认识到机械记忆方法的缺陷,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陷入迷茫,形成了记又不愿记,理解又理解不了的状况,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教育实践就更是难上加难。

(四)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特征的变化,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难度

当代大学生都是后80后及90后。这些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自我意识很强,他们不会单纯地接受和简单地遵循教师给定的标准和结论,热衷于对社会现象加以分析评价。但他们的知识、经验毕竟有限,对社会的认识难免流于肤浅、片面,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要想把他们引向一个正确的、他们认同的观念上去,有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大学生又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较强,学习的自觉性、自我教育水平、自我反省能力、自我监督能力较弱的特点,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五)现代社会多元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面对新的挑战

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求新求异的心理作用下,他们往往很容易简单地把传统观念都划归为“老土的、落后的”加以排斥,把那些标新立异的东西都奉为“现代的”而很容易接受。加之,真实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政治课描绘的理想目标的反差,常常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是“假、大、空”,脱离社会实际,使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成了“失效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外在性施加、当局者的社会需要,而不是学生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些受教育者经常反映出来的看法。在这些人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当局者意志、维护社会稳定的说教,只具有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价值。于是,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无兴趣”或“兴趣不大”,有些教育活动即使参加,也是心不在焉,消极对待。如高校有些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是必修课程因此必须参加,但参加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记住概念、背诵知识、应付考试。这种被动、消极接受教育,而不是主动、积极参与教育的方式,是对教育实践性的削弱甚至否定,是难以实现教育价值的。还有些大学生,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门科学”的时候,甚至认为“思想政治兴,则人文学科亡”,反映极少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与排斥态度。

之所以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应付与排斥态度,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过分关注自身眼前的物质利益、业务学习,而对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不大关心所表现的一种价值取向。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思想、观念、道德理论,既蕴涵着每个人的发展愿望与利益,也体现着社会全局与长远的发展规范与目标,而这些人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长远利益对立起来,往往就会对自己的具体利益感兴趣,而对社会发展不关心。于是,这样的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会改变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难免陷于狭隘观念而缺乏发展动力,更不会自觉、主动地根据社会客观发展要求,更新思想观念,养成良好习惯,不断实现对自己的超越和履行改造客观世界的职责。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上一篇:地铁屏蔽门安全装置改进与创新设计 下一篇:法学论文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