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课程标准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时间:2022-10-26 02:19:40

增强课程标准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修订后课标的主要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早在1997年便率先在各学科中使用课程标准,取代了之前一直采用的教学大纲。作为德育课程的准则和规范,《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实验稿(以下简称“原实验课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合理,我个人学习体会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未变,内容框架调整得更为合理清晰

新课标仍然是以初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处理的“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这三组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四方面具体内容。这种“三经四纬”交织的思想品德课程,定性为“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在原实验课标中,三组关系表述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显然第三组关系内容太厚重,新课标将“与集体的关系”调至第二组,合并为“我与他人和集体”,这样不仅是字面和内容份量的均衡,而且更加符合中学生交往的实际。虽然“他人”的范围广泛,但学生自我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主要是在班级学校集体之中产生的,“他人”和“集体”是紧密联系的。“国家与社会”则是在一个层次上,第三组关系表述为“我与国家和社会”也是恰当的。

在第三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中,新课标将原实验课标课程内容的(一)、(二)两部分合并为“(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原实验课标的(四)“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调为新课标课程内容的(二)。这样,三组关系都由三部分构成,且都是法律常识压轴。新课标删除了原实验课标内容标准各部分前有重复之嫌的目标阐述。因此说,新课标在设计思路的表述上更明确,内容框架调整得更为合理简洁清晰。

下面是笔者根据新课标列出的课程内容框架表格,其中的内容结构、递进层次一目了然。

2.课程基本理念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

课程基本理念是课程价值取向的追求和灵魂。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原实验课标课程理念的第二条,修订表述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并将此条提升为新课标的首位课程理念。在新课标各部分中,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总述中,提出“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新增“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中,至少有9处明确提出了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教学内容、活动主题与方式建议。例如在新课标三、(三)3.4中明确表述为“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公民意识教育之所以在新课标中凸显,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其次是公民意识教育体现了德育课程的本质和价值。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意义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科学理性意识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个“人”我个人认为:既不是奴性十足的顺民,也不是浑身反骨的刁民暴民,而是通情达理、有良好素养的好公民。从促进社会文明民主进步的角度看,公民意识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所以新课标突出了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课程内容对法律常识做了调整和充实

首先新课标对分置在三组关系中的法律常识条目作了有层次的统整编排。第一组关系“成长中的我”中,法律常识部分的标题由原实验课标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主要内容为法律的定义、违法行为及其制裁、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非法与犯罪的区别和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本部分增加了“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条重要内容;在第二组关系“我与他人和集体”中,法律常识部分标题仍为“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重点是受教育权、经济权利和消费者权益,帮助学生懂得正确行使和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本部分删除了原实验课标中关于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个人隐私权等具体条目,渗透到其他条目中;在第三组关系“我与社会和国家”中,法律常识部分标题由原来实验课标的“法律与社会秩序”改为“法律与秩序”,主要内容为宪法的性质和宪法意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立和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删并了原实验课标的3.3条,新增了“3.3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和“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这样两条体现爱国主义的重要法律内容。

新课标对法律常识三部分层层递进的整合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和“突出重点”的教学原则,更加切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和掌握法律常识的要求。我个人认为,法律常识的课程内容统整与增加的目的意义在于,守法是做人的底线,民主与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法律意识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最重要的内容。

4.课程目标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

用新课标和原实验课标相对照,不难看出,原实验课标的知识目标为4条,共100个字,新课标知识目标为5条,共192个字。新课标在本部分新增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等。

新课标在“三维目标”中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针对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以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比较强调知识体系的教学,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对知识目标的定位是“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但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忽视知识的学习,使得品德教学因缺乏知识内涵的支撑而呈现肤浅苍白效果差的缺憾;原因之二是原实验课标存在着知识要求不到位的问题。我们知道,思想品德的研习与修炼需要有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德育需要有科学理论支撑即知识工具的支持,否则德育就是浅薄的无底气的说教而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新课标课程目标提高了知识学习的要求,对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是必要的。

二、教师要增强课标意识

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注重对教材的研究而忽略对课程标准的研习。但是要做一个高屋建瓴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落实课标,增强课标意识。

1.从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看,课程标准是上位的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的“跑道”,后引用到教育上转意为学生学习的路线与进程。现代学者们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课程具体且重要的体现之一是教材。教材有文字材料,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师用书、学生辅助读物等;还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幻灯片、磁带、录像、多媒体软件等多种形式。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教科书,即学生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之一。教材是依据什么进行编写的呢?是课程标准,是课程标准各项要求的具体化。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和系列教材都是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日常教学的依据和中考考纲制定及命题的依据,也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范教学与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2.从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水准的需要看,增强课标意识是必须的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个部分,虽然条文比较简洁,但却是我们这门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思品课教师只有树立课标是统领的意识,认真研习新课标,才能明确思品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与追求、课程的“三维目标”内容及其关系,才能够了解思品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框架,才能够系统地知晓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并且能够倾听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教学与评价等建议。

有了对上述思品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掌握,教师对依据课标要求编写的《思想品德》教科书就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角,这是一种居高临下、从宏观到微观、从目标到内容、从整体到部分、从理论到实践的审视和理解把握,这是我们当一个称职的思品课教师的基本功,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内容不精、方法不当的低效教学。所以说,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水准,必须增强课标意识。

三、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教师应客观辩证地看待教材

教材是相关专业人员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学的基本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从编写、出版到使用是有周期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所以教材一般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既要尊重教材,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抓手,又不能把它奉为圣经而迷信和拘泥于教材。

2.教师要做教材建设的主人

由于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滞后性和容量的局限性,又由于我们思想品德课程育人的特殊要求,需要我们思品教师树立做教材建设者的主人翁责任感。我们应根据新课标“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抓住社会热点和自己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取教学主题和事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特别是目前课标已修订,教材还未及时修订到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新增内容要求,做教学内容的补充。参与教材建设既是我们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

3.整合地方教材和项目活动到思想品德课程中,使教学更加丰富有活力

江苏省根据国家、民委、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编写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地方教材,初中有七年级、八年级两册,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呈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我省各地中小学开展多年的项目活动,属于德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范畴,该课题的研究荣获教育部2010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我们如果将上述地方课程和项目活动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做整合安排实施,正是落实了新课标的“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新增加的教学内容“3.5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符合我们思品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益。

4.参考课标的教学建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有了课标意识,就能够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程标准,设立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合理裁剪补充、重组处理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主题教学法、问题引领法、案例分析法、思辨讨论法、综合探究法、活动体验法、社会实践法等等,优化教学过程,使思品教学从具体到抽象,有理论有实践。教学中一定要坚定不移地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密切关注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引领学生学习做健康阳光的有责任感的现代社会好公民。

(杜文艳,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3)

上一篇: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整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