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陶瓷人物绘画

时间:2022-10-26 01:54:44

琐谈陶瓷人物绘画

人物画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的人在画在创作,和山水、花鸟画一样,是人们用来摹拟自然表现思想,自我陶醉的表现方法。画家或崇拜、或留恋、或欣赏、或向往这种境界,从而将美好的东西加以提炼,有机组合、高度概括,按照画家的意愿匠心独出,挥毫泼墨,将主观的东西客观地加以定格,就叫做画。于是和艺术两字沾上了边。

陶瓷人物画是在陶瓷上作画,和国画相比所不同的是绘画的材质不同,用瓷器代替宣纸,用陶瓷颜料替代墨汁。工艺不同,色彩通过烧炉以后的呈色为准,有点难度。比如,敷底色啦,接色啦,涂彩呀等等,要求较高。陶瓷器皿上的疵点要用线条、配景等方法遮盖,正所谓“误笔成蝇”。初学的人有点难,时间久了才能掌握这些知识。

我是从小在家父的影响下和教导中学画人物画的。记得刚学的时候,父亲要我在一块尺的瓷板上,用搁手板转螺狮圈,我不以为然,为什么不让我临摹呢,父亲问道,做房子要不要从第一层做起?我哑然。于是乎,上午转半板,下午转半板,还美其名曰:练基本功。现在才觉得这种方法确实有效。比如画仕女头发、脸相、鼻子、眼睛、耳朵、手脚、男人的胡子、衣纹……哪一样离得开转圈?怪不得外国有个画家叫人画鸡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衣纹,在陶瓷上叫拉线条。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组成部分,早先古人就创造了“十八描”不言而喻线条的重要性。什么游丝描,什么钉头鼠尾描,撅头描,铁线描……真可谓:飘逸俊朗,铁划银钓。这么好的传统线描,我们如何应用?不能用错,不能张冠李戴,打个比方吧,仕女尽量用柔软的线描如: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描、兰叶描等等,罗汉、隐士则用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等等较硬的线描。

线条又分主线和副线,主线条用来表现人体,展示动态,陶瓷画上也叫关门线条。副线条则用来为主线衬托,起到丰富和补助的作用。线条的集散、长短,直接关联到衣纹的组织,而衣纹的组织是表现人体的唯一方法。画法如同书法,比如有的字笔划并不少,如排列不得法这个字就难看了。同理,人物画中的衣纹排列不合理,也是很难看了,人们常说书画同源,形如孪生姊妹,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下人物画中的人体造型,造型不准,根本谈不上创作二宇。传统人物尤要抓准人体造型,人体不准,线条再好,动感再强,颜色再鲜艳,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

造型不准,神就不准。五官不正,手脚歪斜,只能算作漫画。以形造神,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早就知道这个道理。

宋时有位文豪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同。似乎对形并不太看得重,只论形似见解和儿童差不多了。试问,形且不准,何以安神?形似乃画家之准则,设有超越形准的意境!也就是说没有比真猫更真的猫叫。这样的云遮雾罩,难怪这位先生会横看成岭侧成峰。

凭心而论,画得像总比画得半像半不像要好,在画得像的基础上,发挥画家想象或取舍或其它什么意境之类,中国画为什么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呢?和做人有关联吗?模棱两可,让人费猜啊!能画得更像不是更好吗?形体不像,或在像与不像之间有两种可能:一是大意,信手一挥,大师风范;二是对所画对象似懂非懂,从而演变成似像非像。如果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笔墨、同样的技巧画得更像一些,更精准一点,岂不是功德圆满度己度人?

举个例子:“马踏落花蹄生香”作者既不画马,也不画花,只画两只蝴蝶前后追逐,表现出画家独具匠心的想象力,两只蝴蝶栩栩如生,马的蹄印深浅不一,显示出高超的画技,十分切题。如果蝴蝶画得像与不像,蹄印画得似马似牛,这幅画如何能精准切题?叫人费猜?

再谈谈五官的重要性。五官是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的情趣,都表现在五官之中。吴道子的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阿堵”指的是眼睛,如果画一只单独的眼睛就能明显地分出是男是女,是小孩是老人,那么这个人基本上算是合格对眼睛的体解。譬如:仕女的眼睛要顾盼生辉,小孩的眼睛要大而天真明亮,老人的眼睛则要显得含蓄深沉,流露苍桑之感,商人的眼睛要精明圆滑等等不胜枚举。神仙的眼睛我就无法论述,或空灵,或慈祥?不得而终。

接着谈谈着色。俗话说画画容易着色难。难不难要因人而异,右喜欢暖色的,有喜欢冷色的。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黑守白。说深点跟艺术有关,说浅点跟好看有缘。

在区分色块对比后,有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墨分五色”不管什么色彩、层次一定要分明,这样才能显示虚实。除非古彩,平铺直叙,粉彩与新彩和国画一样,不能信手涂鸦、深浅不分、层次不明。

最后谈点意境的问题,古人云:夏虫不可望冰。我目前是无论如何不敢奢谈最好是惜字如金。可惜是在写论证文字,无奈之下斗胆一叙,望同行不吝指教,算是抛砖吧。

我父亲曾说:意境就是思想的境界,思想是品质的载体。品质好的人就会勤奋,不计得失,而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克服,克服的过程就产生意境。思想升华,意境更加高旷。我听得似懂非懂,云遮雾罩。于是问道:天下没有生来就意境高的人吗?回答是:没有。只有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不是宝剑锋利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吗?我默然……。这些话算是借花献佛吧。

上一篇:论陶瓷新彩的艺术特色与创作 下一篇:现代性陶瓷艺术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