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0 08:33:14

迁移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明确开展迁移性学习的目标,真正体现学习的迁移性

开展迁移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与传统的教学(授受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方式不一样的模式,真正体现学习的迁移性。比如在讲到课文的时候,老师可让学生分成几组,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每组组长及成员自己根据所表演的角色而迁移角色内涵,还可加入某些学生的一些特长(演讲能力、表演能力)这样使老师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而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探讨。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新学知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机会。

教师在学生自主迁移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观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并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等,努力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探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表明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和生命力。

二、优化情境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情境创设要具有“仿真性”“感受性”“美感性”“感情性”。即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具有逼真性,充分引起学生关注,进而产生兴趣,使学生一旦融入这一情景中便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绪,情不自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感受性”,即外部关注的延续,也是内部情感的体验过程的开始,因此优化的情境,可引导学生从感受优美的情景乐趣中感知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美感性”即教师利用美的事物、气氛来感染学生的情操,从而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直到心理状态与教学的高度协调。在课堂教学中讲课需要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赏心悦目。“感悟性”指在感受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与理解,在情感纽带下,使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获得启迪过程。

其次,要创设以下情境。

创设合作情境――有参与机会。合作情境的创设要求学生与教师取得情感体验的和谐。这种和谐意味着对方取得一致的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须要主动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必须信任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有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参与机会。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急于参与。这是一种学生被问题所吸引,并设法解决它而不经过努力却又无法解决的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向学生提出主体目标,激发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样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增强了效果。创造活动情境――体验参与价值,指老师给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活动是大脑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参与价值。创造成功情境――想再次参与“在学习中取行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又是参与的起点,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想再次参与。

三、开展“迁移性学习”要注意让学生勤动脑 首先,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圈批意识”。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读书就要拿起笔来圈圈批批,来训练他们捕捉信息的能力。因为有时眼看时“视若无睹”的情形经常发生,这就需要拿起笔来一处处圈起来手动、嘴动,脑子也就动了。

其次,要让学生有强烈的质疑意识。学问,要学就得问。问什么呢?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不会吧”等。牛顿通过问“苹果熟了为什么向地上掉而不向天上飞”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

最后,要让学生有强烈的“实践意识”。只有“试一试”才能开动脑筋激活他们的思维。伽利略就是通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打破了1000多年来无人怀疑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的结论。

四、迁移性学习要使学生带着教材走出教材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习。”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思想,真正实施学生的开放式主体地位。为体现和加强迁移性学习,学生可把教材的知识,通过实践来认识,可把课本中知识在操作中验证,从而培养自己动手、动脑能力,使其真正学,所以我们可将学科课程和社会课程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观察力、表现力的培养,让学生带着教材的知识走出教材,使他们在讨论中明理、鉴别,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学生还可带着教材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上一篇:让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本课堂中开花 下一篇:要正确处理学生早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