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方言词汇北上看文化渗透

时间:2022-10-26 12:40:05

从粤方言词汇北上看文化渗透

摘 要:近年来,受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粤方言很多词汇被普通话吸收,成为日常用语。本文从粤语的发展、粤语进入普通话的途径以及挖掘具体例子等方面入手,探讨背后的文化渗透。

关键词:粤方言 北上 渗透

一、引言

粤语主要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在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历史上,岭南地区处于边陲,偏僻落后,粤语不被人所知道。近现代以来,港澳穗地区的发展翻天覆地,受到全国瞩目,全国也刮起了学习粤语的热潮,“粤语北上”由此应运而生。

粤语北上主要是词汇方面。在语言系统三大要素之中,词汇最不稳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迅速,许多新事物新观念进入词汇系统中。广东作为开放的前沿,毗邻港澳台,与外界联系紧密频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经济突飞猛进,许多新词语优先进入粤方言系统。除了外来词,粤方言本身词汇系统的词语,也被普通话大量借用,很多词语已经很常用而不被察觉。

二、粤方言词汇北上的途径和方式

粤方言词汇北上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新词语先传入港穗地区,港穗地区再传入内陆其它地区,这主要发生在80年代后。这是最典型的粤语北上的途径。如酒吧、白兰地、苏打等。第二,粤方言固有词汇传播到内陆其它地区,这类词语已经成为普通话的固有词汇,相对难分辨。不得不提,由于粤方言的语言系统和北方方言不同,一些香港本土词汇只被广东借用,而没有全部借用到普通话系统。如布林、泊车、嘉年华等。

粤方言词汇北上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直接借用,这种方式是比较常见的。第二,经过加工改造,使其适用汉语语言系统。比如“埋单”改为“买单”。第三,将新词语吸收入词汇系统中,再根据需要创造出新词。比如除了“巴士”,还有“大巴”“中巴”“小巴”。[1]

三、例子探析

粤方言北上的词语很多,而且很多词语已经成为普通话的常用词语,没有深入探讨很难发现。下面将进行部分词语的探讨。

(一)嘉年华

嘉年华主要在港澳穗地区使用,是英语单词carnival直接翻译而来,表示一些盛大的活动或者节日。在内地其它地方,举行盛大的活动常用“狂欢节”表示。不过近年来,由于商家察觉“嘉年华”语感好听,且时尚感强,使用更加生动传神,举行活动也越来越普遍用“嘉年华”代替“狂欢节”。

(二)的士

的士是英语“taxi”音译而来,指出租汽车。粤语很早就借用了这个词,甚至把私人小汽车也叫的士,后来才改成私家车,普通话也在改革开放后完全借用这个词语。由于语言的简约性原则,的士现在的用法很普遍。在车顶安装“的士”和“出租汽车”相比,前者更符合经济原则,所以的士也成了日常用词,衍生出“的哥”、“的佬”、“打的”等词语。

(三)巴士

巴士是英语“bus”的音译,指公共汽车。和“的士”一样,“巴士”是粤语的说法,由于语言的接触借用,巴士也进入普通话系统中,且造出了“大巴”“中巴”“小巴”等词。

(四)布林

布林即黑李子,李子的一种,由美国引进,是英语plum的音译词。以前普通话没有布林这个词,和其它李子一样,统一都称为李子。在港台穗和东南亚华语区,plum一般翻译成黑布浠蛘吆诓剂郑后来普通话也慢慢接受这个词。超市也将黑布林和其它李子区别开来,采用“布林”的叫法,但就全国范围来说,此用法还不够普遍。

(五)芥菜

芥菜本在普通话的读音是[?i???t?hai??],但是受到粤语的影响,很多人读成[kai??],也写成盖菜。在北方有些地方把“荠菜”说成“芥菜”,为了区分它们且加上粤语的影响,北方便把“芥”也读成[kai??]。中央电视台曾有主持人在《天天饮食》节目中,将“芥”读成[kai??],证明这种读法在普通话中也是很普遍的了。

(六)二奶

广东话把别人是妾称为“二奶”,“奶”的调值从上声变为阴平。同样的变调在广东话中还有很多,比如师奶、少奶奶等。对应普通话,二奶一般叫做“情妇”。但是受粤语影响,“二奶”也进入普通话当中,使用越来越普遍。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包二奶”屡见不鲜。

(七)塞车

塞车是粤语词汇,但以前在普通话中,一般不说“塞车”,而是说“堵车”。近年来,港穗地区发展迅速,语言也受到热捧,新闻媒介在报道路面状况时,也借用了“塞车”这个词,慢慢地人们同时使用“塞车”和“堵车”,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普通话本来词汇,哪个是粤语的借用词。

(八)靓

在普通话中,“靓”本来只有[?i???]一种读法。在1957年出版的《汉语词典》和1979年的《辞海》都没有收“lia???”的读音,直到1985年才把“lia???”收进去,并且标明是方言字。可以看出,普通话是改革开放后才收“靓”表漂亮这个词的。现在,“靓仔”“靓女”等粤语词在全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

(九)爆棚

“爆棚”一词在港穗地区使用非常频繁,表示客满、满座,有轰动效果。有人认为爆棚一词来源于香港1918年2月26日马场大惨案。当时是农历新年,香港大赛马热闹非凡,结果欢呼跳跃的人群踩塌了毛竹搭建的马棚,马棚被下面做小吃的油锅火炉引燃,毛竹爆裂发出震耳声响,此次烧死、践踏而死的人达600之多,因此有“爆棚”一说。普通话除了借用“爆棚”,也造出“爆满”一词,199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两个词都收录进去。

(十)打工

广东话原把出门在外给别人当佣工叫做“打工”,时间短叫做“打短工”,时间长叫做“打长工”。在香港,过去把在港英政府工作叫做“打皇家工”。现在,凡是外出务工都称为“打工”。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很多人涌入广东打工,各个词也被全国人民使用,“打工仔”“打工妹”等词也被大家所熟知。

(十一)见周公

“见周公”是指睡觉。孔子曰:“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成了睡觉作息的代名词。“见周公”开始先在粤语中使用,但现在普通话也吸收了这个词,很多人去睡觉,都会诙谐地说见周公去了。[2]

(十二)炒鱿鱼

“炒鱿鱼”和“见周公”一样,都是粤语的惯用语。在粤语中,炒鱿鱼是指被雇主解雇,卷铺盖走人,是一种比喻说法。因为鱿鱼炒了后会卷起来,和卷铺盖走人相似,形容被解雇的状态,具有谐谑的意味。现在除了粤语用,普通话也用得很普遍。[1]

四、“粤语北上”背后的文化

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是影响语言和方言发展的重要因素。“粤语北上”虽是一种语言现象,但是它给全国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改变,我们可以窥探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意义。“粤语北上”的文化渗透主要由于下面两方面:

(一)商业经济文化

港穗发达的商业经济文化是“粤语北上”最深刻的文化内涵。港穗地区的经济在我国一直都是首屈一指,外贸也异常昌盛。在港穗地区,大至省份或城市,小至家家户户,我们可以看到商业文化色彩,民众多经商。近几十年,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东或者通行粤语的海外务工,也有许多人和港澳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他们都希望能懂得粤语方便沟通。除此之外,港穗地区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更早更多,许多外来的优秀文化经由港穗传入内陆后而受到争相追捧。商业经济文化发达,往往吸引很多人主动接触和学习粤语,促进了粤语成为强势语言。[3]

(二)娱乐文化

近代以来,香港的电影、电视和唱片等艺术作品充斥着全国的市场,一批又一批的电影明星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热潮,许多粤语歌曲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此起彼伏。人们在娱乐文化的熏陶下努力学习粤语歌曲,关注粤语电视剧和电影等。在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加上时尚娱乐的影响,很多人都主动接受带有地方特色的粤方言。

粤语是我国七大方言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言,和经济文化等紧密相关。港澳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济发达,外贸昌盛,而且海外华人多说粤方言,粤方言不断在国际上传播,全国掀起学习粤语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粤语北上”的必然趋势。从“粤语北上”的文化渗透,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一改以前轻商的心态,转而对商业文化的憧憬和对娱乐时尚的追求。普通话理性地吸收粤方言词汇,是丰富自身发展的正确途径,正确地看待港穗文化的影响,也是对人们的考验。

注释:

[1]欧阳觉亚:《少数民族语言与粤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185页。

[2]詹伯慧:《广东粤方言概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3]詹伯慧:《普通话“南下”与粤方言“北上”》,学术研究,1993年,第4期,第67-72页。

(邵兰珠 广西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 530006)

上一篇:浅析流行词语中的类词缀现象 下一篇:解读《大提琴手戈修》中的人与动物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