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方言地图制作研究

时间:2022-08-06 12:08:52

粤方言地图制作研究

[摘要]本文从粤语的分布图和粤语的特征图出发,分析粤语研究中地图制作的成就与局限,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粤方言研究中的地图制作所反映在内容上的一些重要特征的分布情况:地图制作在技术层面的一些问题。这些局限的改进有赖于进一步调查研究成果的支持和技术手段的提高。

[关键词]粤语 分布图 特征图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9-0152-07

自从德国语言学家温克(Georg Wenker)、法国方言学家纪耶伦(J.Gilli6ron)等人创造了用地图来表示语言成分的地理分布的地理图示法以来,这种方法已被方言学家广泛使用。他们的信条是:地理上的分布反映历时的演变,这是新语法学派的基本观点之一,同时也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议题。

目前关于语言地理学研究的重头戏方言地图的制作有两项具有标志性的工作:一是中国语言地图集的修订,二是汉语方言地图集的出版。粤方言在这方面也在积极进行,由暨南大学中文系甘于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广东粤方言地图集》也已经完成,相应的成果将让我们看到以粤方言特征为条目的广东粤方言地图,这也是粤语研究的一件大事。

语言地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语言或方言的分布,二是语言或方言的特征在地理上的表现:前者用连片标示法来表示不同的方言或方言内部的分区,后者则用单点标示法来表示不同的方言点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在此基础上的解释与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就地理语言学、方言地图与粤语研究中的地图制作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粤语的分布图

我们先看《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布总图中的粤语分布,见地图1。

除了汉语方言总图之外,《中国语言地图集》还有三张地图与粤语有关:B13《广东省的汉语方言》,将粤语分为5个片:广府片、四邑片、高阳片、勾漏片、吴化片。B14《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汉语方言》,广西的粤语分为4个片:广府、邕浔、勾漏、钦廉。B-16a+b《印度太平洋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汉语方言分布》,这张地图是粤语等汉语方言在海外的分布情况。上述这些分布图是相对符合实际的,但是粤语与其他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交叉、接触情况还只是粗线条的,比如粤北的粤语分布就不够细致、准确。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中只有粤语的分布图而没有特征图(见地图2),它按语言特色和地理分布大致将粤语分为6个方言片。(1)粤海片,又称“广府片”,主要分布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这一片是粤语的“大本营”,它以广州话为代表,在粤语中影响最大。(2)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以及邻近的斗门县(属珠海市)、江门市,四邑话通常以台山话为代表。(3)高阳片,主要分布在粤西南阳江、茂名、湛江三市所辖各县(市)。(4)莞宝片,分布在珠江口东岸东莞市及深圳市宝安区沿珠江一带。(5)香山片,通行于珠江口西岸的中山市、珠海市。香山片粤语以中山市石岐话为代表。(6)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邕江、郁江、浔江沿岸南宁、玉林、梧州等地区所属县(市)以及桂东南北海、防城、钦州等沿海港口及其所辖地区。广西粤语通行的地域约占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的1/3。这个分布图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将雷州半岛上也全部都划归粤语高阳片,说了一句很含糊的话“粤西南凡是通行粤语的地区,所说粤语大致均属高阳片”。并且认为“这一片的粤语各地大同小异,尚未形成具有权威性的代表点”。我们且不说茂名、湛江的客家话等方言,就湛江所属的雷州、徐闻、遂溪而言,主要通行的是闽语,闽语的使用几乎遍及全社会的各个层面,而粤语只是在县城的一些人、个别的镇、农场使用。

就上述情况而言,粤语的总体分布图所反映的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状态,要完成一个粤方言总体分布的精确地图,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二、粤语的特征图

关于粤语的特征,《中国语言地图集》的B13《广东省的汉语方言》,B14《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汉语方言》,B16a+b《印度太平洋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汉语方言分布》等一些关于语言分区的地图也有一些讨论。较为集中反映粤方言地图制作的当属《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广东粤方言概要》,它们有效地使用了地理图示法,将粤语的分布和特征直观而形象地反映出来。它们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中反映了从《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到《广东粤方言概要》地图的制作情况,有了前期的成果,《广东粤方言概要》地图的制作更加成熟。这些地图能较为充分地反映粤语的特征。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地理图示法的优点,能将粤语的分布和一些重要特征直观而形象地反映出来。这些地图兼具以存古为目的的方言地图、以分布为主的方言地图以及以说明特征为主要目的的方言地图的优点,做到既反映了粤语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粤语的主要特征。我们选择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几个特征图来看看粤方言特征图的制作情况。

首先看看全浊声母在广东粤方言的分布情况。地图3将广东粤语全浊声母演变的情况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出来:就主体情况而言。古全浊声母在粤语的演变趋势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起;部分平声送气,其余均不送气的地点在粤西的怀集等个别点;无论平仄均不送气的分布在北江以西、西江以北组成的梯形地区,这也是少数民族语言(瑶语等)、客家话以及其他一些系属未明的语言和方言。然而,由于调查点不够密,过渡地带界线不是很清楚。

其次,我们看看“明天”的分布形式。在粤语中“明天”的说法较为复杂(见地图4):第一,“听日”最多,占广东粤方言的51%以上,可以说是粤语的代表,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北江流域以及西江的下游;第二是“天早”或“朝日”,分布在四邑片:第三是“明日”或“明朝”,分布在粤西北;第四是“听日”和“明日”交叉使用的地方,分布在珠江口东岸东莞市及深圳市的宝安区沿珠江一带莞宝片;第五是有两个以上的调查点使用的,斗门和与之有一定距离的花山都叫“听朝”(或早朝),而“通朝日”或“栋朝日”,分布在粤西的怀集、广宁等地;第六是只有一个调查点说的,如阳山叫“第日”、新兴叫“来日”,沙头叫“兴日”,云浮叫“清日”,四会叫“大日”或“大之日”,平台叫“物朝日”。从“明天”的分布来看,基本上能够反映广东粤语各个点的情况,但是由于调查点的限制,一个大片里面的区别就很难再做进一步分析。“明天”在珠江三角洲25个调查点中有9种不同说法,其中吕田叫“下晡”(这是客家话的说法),南茚叫“晨早”,隆都叫“明光”不包括在地图4之中。粤北10个调查点中“明天”有4种不同的说法:“听日、明日、递日、听日/明日”,但是阳山的“递日”在《广东粤方言概要》中叫“第日”,可能是同音代替,这也说明在地图制作上一个系列作品处理同一个问题时照顾不周。

最后,我们再看看语法项目的“被”。粤语中表示“被”意义的词语一致性较强,四邑片的赤坎、 台山叫ei55,粤西北的清水叫“分”,粤西北的布田叫“被”,除了上述这3个地方之外,其他地方都叫“畀”,占调查点的91%以上。但是概要中的这张地图没有标出反映珠江三角洲情况的一些点:清溪、沙头角的“分”,隆都的“放”。作为前期成果的总结,概要也对前期的一些标注做了改进,如珠江三角洲的赤坎、台城标注为“贻”,在概要中改为ei55,这也是处理本字时较为慎重的办法。

总体说来,从《珠江三角洲方言综述》到《广东粤方言概要》,粤方言地图的制作越来越趋于完善,选点更合理,语言成分展示也更加均衡,这一点从表2可以看出来。表中后面4列中的“+”号表示有该项目,数字是几部粤语研究著作中的地图序号。这几部著作中的地图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粤语在语音上的一些特征(48项),一些特色词(明日、找、害怕等32项),还有一些特殊语法现象(32项)。《广东粤方言概要》中的方言地图所涵盖的方言点、方言的整体特征、方言的区域性特征等都比此前所制作的任何一部粤方言专著的地图多。

关于《广东粤方言概要》地图的制作,作者写道:“本方言地图只是展示粤方言的某些特征及地域差别。若要系统地反映方言的地图分布,几十幅地图是远远不够的。……本方言地图仍然只是将来深入研究的基础。”《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对地图制作也有说明:“条目的设立,主要侧重于粤北十个方言点内部的差异,有些语言特征虽然在方言学理论上较具典型意义,但在这次调查范围内各点相当一致,因而不予立目绘图。”《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对有关问题也做了解释:“分类中以语音和词汇为主,语法项,尤其是那些反映类型特征的语法项相对不足”;“词语图部分尽可能选择高使用频率的口语词立目。”从上述的这些叙述和说明,我们可以窥视到这一批粤语学者对粤语地图制作研究的探索历程,既谈到设立条目的主要目的,也指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要做的工作

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1)内容上的;(2)技术上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粤语的调查点还是明显不足,调查点的分布不太合理,因此一些重要的特征无法呈示清晰的走向和边界。粤语边界还没出来;粤语与东部的闽语、客家话的界限、关系,与西部的闽语、客家话的边界、关系,与北部的土语、湘语、官话的边界、影响,加上还有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与影响等等,都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陈章太、詹伯慧、伍巍(2001年)在谈到方言地图的不足时指出:(1)对方言的分布情况及特征只能做到宏观标示,难以准确、细致地描写;(2)无法准确标示方言混杂和边界方言的情况:(3)无法准确画定方言及其特点的分界线。这些情况在粤语中也是一样的。

关于粤语方言地图的制作,甘于恩、贺敏洁在谈到《广东粤方言概要》的地图制作时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由于前期成果的材料选择不一,使得一些颇具粤语特色的条目无法形成一个综合图,比如“怎样”;(2)地图体例不够完整、一致,比如地图中数字加圈与否前后就不一致,第40幅以前的加圈,以后的却不加圈;(3)地图的制作工艺相对原始,造成地图的效果不十分完美,采用的符号也不够简洁。这三个方面既有内容上的,也有技术上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在地理上反映出来的差异,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个别的现象,但是它所反映的是语言内部系统性差异的冰山一角,语言演变的规律隐含其中,并且在语言发展的历程中起主导作用。比如语言地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往往显示,在那些偏远、过渡的地方总有一种偏离“正轨”的倾向,而古代语言的残留成分往往会因此积攒在中心文化所难以渗透到的边远地区,而这些地区所呈现出的特点在地图上往往会与多数地方有区别。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方言地图在这方面的分析与研究还是不够的。语言是通过上下代之间相互传递而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出现语言差异的地方出现在代与代之间的可能性与出现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别是各有特点的,但是一般的语言地图只是反映一般的语言特征在地理上的分布,很少涉及代与代之间的差异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语言在地理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语言在地理上的分布显示了非常强的区域一致性。我们在注意差异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语言地图所反映出的这两种特点,差异性就是所谓“每一个词都有它的历史”,共同性反映的是“规律没有例外”,而差异恰恰是不同的规律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坚持语言地图既要反映差异性,也要反映共同性,反映语言发展演变主要规律和共时的主要特征。

作为方法,方言地理学有它的适用范围,我们必须明白语言地图能表现什么,同时它不能表现什么。就我们的情况而言,我们能利用语言地图表现的语言现象都是共时层面上的,概括起来有各种语言的分布情况,语言的使用人口,语言系统中语音、词汇、语法等各种特征,并由此反映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虽然语言地图可以“为语言演变的历史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但是同一张语言地图不能直接表现的是,相同的一些点的历时演变。要表现语言历史演变的地图,则可以根据历史地图的做法,制作某些断代的语言地图。至于社会语言学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将不同的社会语言学的现象做成不同的地图。

今后还应该在资料的精度上下功夫,加强语言地理学的研究,加强相关数据库的建设。陈章太、詹伯慧、伍巍指出,在汉语方言地图的绘制方面有三项工作需要做好:一是绘制各大方言地图集,二是制作单点和小片方言的地图,三是绘制以调查点标示语言特征分布的全国性汉语方言地图集。这些工作对于粤语研究中,单点和小片方言以及以调查点标示语言特征分布的方言地图制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地图的形式而言。主要是传统的纸质地图和现代的矢量地图两种。传统的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有选择地以二维或多维形式与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若干现象的图形或图像。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而矢量图形则不同。在矢量图形中,每个目标均为单个矢量单位(点、线、面)或多个矢量单位的结合体。基于这样的数据结构,我们便可以很方便地在地图上编辑各种项目,将它们归类,以及求解各个项目之间的空间关系。这样有利于地图的浏览、输出。矢量化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将源图上的各种栅格阵列识别为矢量对象,最后以一定格式保存的过程。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无论是传统的纸质地图还是现代的矢量地图都需要在精细和专业方面加强,这些都对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合作以及不同地区和单位的语言学者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深度的交叉,才能在材料采集、输入、加工分析以及成果的提炼等方面有质的提高。我们期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工程技术,将汉语方言地图的研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一篇:西汉未行火德辨 下一篇:传播学知识谱系生成的三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