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语词汇中浅析粤方言与古代汉语的渊源

时间:2022-07-05 03:47:38

从粤语词汇中浅析粤方言与古代汉语的渊源

摘 要:粤方言作为两广(广东、广西)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通行的方言,它的重要性不仅因为有广泛的人群,还因为它与古代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粤语较完整地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古词语,堪称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此,我以词汇的角度,分别从词音、词义和词法的使用和读音这四个方面论述粤方言与古代汉语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北方方言;粤语;古代汉语;外语词汇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一、前言

有人说,“学会客家方言,能够穿越到秦朝,学会粤方言与闽方言,能穿越到唐宋。”但在笔者对粤方言深入研究后,认为这句话很是浅薄,粤语若要追根溯源,何止到唐宋?

在此,先看看一首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geo55]

在河之洲。[zeo55]

窈窕淑女,[neu33]

君子好逑。[keo13]

从元音来说,这首诗经若用普通话来念,“洲”和“逑”是不押韵的,若用粤语来念,“鸠”、“洲”、“逑”三个字均押韵。从辅音来说,“鸠[geo55]”这个字在粤语中仍然保留着浊音的读法;“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如普通话)中消失了。从声调来说,粤语有9个调类,6个调值,如“女[neu33]”、“逑[keo13]”这两个音调在普通话是没有的;除此之外,粤语还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

综上所述,粤方言从语音方面来说是保留古代音最多的一个,在此就不再深入论证。那么,粤方言的词汇方面究竟有何特色?本文试以词义、词序、词音、词法等几个方面为例,从古汉语中“寻根”,对它的来源做个初步探讨。

二、粤方言词音与古代汉语的联系

(一)粤语存在大量的单音节词

单音节词在汉语上古时期,几乎占着绝对的优势。近代以来,词汇迅速扩大,双音节词日益增多。到了现代,在普通话等其他方言中,双音节形式的词的语音形式占了主体地位,甚至具有了代表性。然而在粤方言的词汇中,单音节词的能产性虽然有所弱化,但仍然占有相当的分量。例如:

桌子――台,椅子――凳,裙子――裙,

鼻子――鼻,匣子――盒,鸭子――鸭,

儿子――仔,衣服――衫,眼睛――眼,

从上述例子得出,有一些古代词语在普通话中已经发展为双音节词,即在原词根再加上一个后缀“子”、“头”、“儿”等构成,让其读起来朗朗上口。与双音节词相比,单音节词表意简明,符合口语交流原则,至今粤语仍沿用部分单音,故此与来实现表达简洁、交流便捷的目的。

(二)从“新抱”一词,看古音的延续

广东地区有句俗语:“初归新抱,落地孩儿”,其中“新抱”一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媳妇”。“妇”在普通话中念[fu51],声母”f”是轻唇音;古代汉语有一条规律:“古无轻唇音”,所有的声母”f”全部发为[b]或[p]。“新妇”是古老词汇,至少在汉代之前,如,《后汉书・列女传・周郁妻》:“ 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义府・新妇》:“ 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由此可见,粤语的口语延续了古音,读作“新抱”,书面语读作“新妇”。

无独有偶,“番”在口语中读[fan55],比如“番茄”、“番薯”。但在广东省地名“番禺”当中,应读为[phan55],这是上古音的保留,音韵学上叫作“古无轻唇音”。再比如,“铅”在一般口语中读作[thian55],如“铅笔”,但粤语中读作[yun4],这也是古音的保留。“铅”在古音是以母字,是零声母,在地名中保留着古音。

三、粤方言词义与古汉语词义的关系

(一)“倾偈”与佛教的渊源

广东人说“聊天”,一般用“倾偈”这一词代替,素不知,“倾偈”一词根源于佛教,其正写为“謦”①。

佛教徒常吟诵“颂辞”、“颂言”,其梵语音译成汉语的“偈陀”,后简化成“偈”。最有名的佛偈,是六祖惠能的“成名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苏轼与佛印,便常常对偈。他们对偈,象谈话聊天。渐渐地,“偈”被引申为“私下谈话”。“倾吐”,“倾诉”,“倾谈”,简化成“倾”,与“偈”组成“倾偈”,便指“谈话,聊天”。

像“倾偈”这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词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其他方言中已经消失不再使用了的一些词语,还有如:

“谂”②――《诗经・小雅》“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几”③――宋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寻日”④――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寻程氏姐妹丧与武昌”;“卒之”⑤――南宋洪迈《容斋练笔》“屡折李希烈,卒之损身殉国”;就连我们生活中的“打边炉”⑥,也可追溯至《来鹤亭集》“十月寒开小阁,张灯围坐打边炉。”

除此之外,第三人称在粤语中不用“他”,而是继承了东晋南朝的用法“渠”,在东汉《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以及宋学大师朱熹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能找到该用法。

(二)粤方言常用词汇对本义的保留和引申

随着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变化,许多词的本义在其他方言中逐渐消亡,或者用常用义来代替本义,而粤语词汇大量地保留本义,或借用古语做引申,演化成新的意义。如“走”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奔跑”的意思,如《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又有“逃跑”和“赶跑”之义,如《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汉书・高帝纪上》:“羽大破秦军钜鹿下,虏王离,走章邯。”,但是“走“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转义为“步行”,而在粤语中“行”的意思就是步行,而“走”依然保留古代汉语的“奔跑、逃跑、赶跑”等义。

又如普通话用“吃/喝”,粤语用更古老的“食/饮”,用法与《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一致。“牙烟”,正写为“崖广”⑦,愿意为“悬崖边的广”如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献杨常侍》一诗:“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后引申为危险的意思。粤语中把“翅膀”称为“翼”,这可在贾谊《鹏鸟赋》“举首奋翼”中找到。除了上述词语,保留本义或将其引申继续延用的词语,还有以下:

给――畀,商议――斟,穿――着,

凶――恶,害怕――惊,站――企,

找――,稀饭――粥,久――耐,

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论证了。

四、粤方言词法与古汉语的关联

(一)词缀:北方方言常用后缀“子”、“儿”,粤方言常用前缀“阿”。

上古末期,汉语出现与称谓有关系的词缀“阿-”。“阿”字大约存在于汉至唐宋这一段时间,多用在人名、姓氏前,古汉语学者对这一语言现象也多有记载⑧。“阿”字前缀在北方方言几乎消失,他们一般用“老”、“小”作为前缀,如“老三”、“老张”、“小王”、“小明”等。粤语词汇则较多运用“啊-”这一词缀,如“阿三”“阿婆”“阿张”“阿婷”等,并且多数使用在他人名字中最后一个字的前面,表亲呢。

至于粤语的词语后缀,一般用“仔”或者“佬”,如“乖仔”、“鹏仔”、“番鬼佬”i,前者表亲切,后者一般带有鄙夷的感彩。

(二)词序:粤方言词序大多保留原状。

汉语词序对语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古汉语的词序有着它独自的特点: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但是,古汉语的词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与北方方言等其他方言相比较,粤方言的词序变化则相对较小。

首先是定语后置现象。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序通常是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语的前面;但文言词汇中却有很多词语将定语放置于中心语之后,与之相似,粤语的一些词汇也习惯把形容词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语的后面。如母鸡和公鸡,粤语就习惯把表示公母的定语放在鸡的后面,把母鸡叫“鸡”,公鸡叫“鸡公”。出现定语后置现象的这类词语还有:

夜宵――宵夜,客人――人客,母猪――猪

其次是状语后置的现象。在古汉语的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而粤语也经常把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副词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甚至放在句末。如“我先走”在粤语中应该说“我行先”;在表达“十分感谢你”的意思时,粤语会说“唔该晒你”,其中“唔该”是“感谢”的意思,“晒”则是“十分”的意思。还有“少说两句――讲少两句”,“多讲一些――讲多滴”。

除此之外,粤方言中并列结构词汇也会出现倒置现象,如“整齐”一词,粤语一般说“齐整”,与《三国志・魏志・郑浑传》:“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用法一致。如此类现象的词语还有“健康――康健”,“要紧――紧要”“挤拥――拥挤”等。

(三)词语的省略

粤方言词汇的使用一般遵循避繁趋简的原则,首先因为沿用古词语较多,粤方言的单音节词已经能体现普通话双音节词的意思;另外就是粤方言实用性强,把可以省略的词汇都尽量省去。如:

(1)你先吃饭,别等我。――你食先,唔好等我。

(2)今天晚上想吃点什么?――今晚想食咩?

(3)这件衣服多少钱?――件衫几钱?

就拿最后一个例子来证明,古汉语一般只说“其价几何?”由此可见,粤方言词语的省略从表达上颇具古汉语的特色。

五、结束语

粤语是古汉语的伸延,不仅在上述的语音和词汇中有所体现,而且在粤方言的语法中也处处可见, 如:

(1)我比你高――我高过你 (比较结果提前,状语后置)

(2)牛比猪大很多――牛大过猪好多(比较结果提前,状语后置)

(3)给我一本书――俾本书我(宾语前置)

语法方面的继承在此就不深入分析。

总而言之,粤方言大量地保存了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在词汇方面的继承较为明显,堪称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学习粤方言不仅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也为诗歌创作中区分平仄提供了新的思路。可是,随着普通话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只使用普通话而摒弃了粤方言。就拿南宁这个城市来说,“白话”使用者一般只是上一辈的人,我们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使用的是普通话,这样大大减少了粤方言的流通。对此现象,我深感忧虑。我认为普及普通话和传承粤方言两者并不矛盾,社会要发展,地域特色要凸显,都离不开多元的文化,而两广地区以及港澳地域的文化特色主要由粤方言来承载,离开了粤方言,岭南许多文化品种便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处理好共同语与方言之间的关系,让粤方言继续为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傅雨贤、余伟问、叶国泉、张维耿.粤语区人学习普通话趣谈[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4

[2] 彭小川.粤语论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饶秉才.广州音字典[M].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

[4]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7

[5] 文若稚.粤语方言古语选释[M].澳门日报出版社.2001

注解:

① 出自《庄子》:“昆弟亲戚之謦。”

② 意思:想。

③ 意思:多少。

④ 意思:昨天。

⑤ 意思:终于。

⑥ 意思:吃火锅。

⑦ “崖”即山巅的边缘,“广”即小屋。

⑧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阿”字条

上一篇:浅析新闻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准确与模糊 下一篇:热门网络词汇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