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探讨

时间:2022-10-26 12:34:23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探讨

[摘 要]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一直以来,很多学者都进行过各方面的探讨,这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系;行政监督现状与存在问题;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110-02

1 行政监督及行政监督体系的概念

1.1 行政监督

在我国,行政监督是指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所实施的监察和指导。①行政监督的主体:在目前的多头监督体制下,行政监督的主体极其广泛,政党作为监督主体,社会主义制度下包括执政的共产党和参政的各派,其中以执政党的监督为主,此外,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及所有社会成员都可构成行政监督的主体。②行政监督的对象:与行政监督主体的广泛性相比,行政监督对象相对明确,主要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③行政监督的目的:行政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社会民主和法制,保证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依法行政,保证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令的实施和行政管理职能的实现,保证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行政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监督,其特殊性在于其政治性,在于其权力是政治权力,而政治是国家的治理活动,因此,行政监督是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普遍存在的。

1.2 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监督体系指各行政监督方式构成的行政监督机构的总称。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系产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它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大体系。①行政机关外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政党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政党监督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其次是作为参政党的各派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又称立法监督,即国家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监督是指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进行侦查、审判而实施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是指人民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各种形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②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两个方面。行政机关内部的一般监督,主要是指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隶属关系之间产生的相互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专门监督,主要是指独立行使职权的监督机关和审计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

1.3 行政监督的必要性

权力具有被滥用的可能性,只要存在权力,就需要监督。掌握权力的人成分复杂、情况复杂,就需要加强行政监督。一个人依靠自身掌握的权力,既可以理性合法地为社会谋取利益,提供服务,也可以凭借权力,牟取私利。在此前提下,如何对待腐败,人类社会的任务就是通过实现法制化,完善各种监督和制约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最大限度地把权力腐败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减少和杜绝腐败必须有一个有效的行政监督的体系。为了适应整个形势的发展,我国政府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只有完善原有的行政监督体系,才能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民主。

2 我国目前行政监督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1 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督体系

行政监督体系大致由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构成。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党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上级机关的监督、行政监察监督、专门监督。

2.2 我国目前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缺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政府行政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法制化,现已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公共行政监督体系。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公共行政监督机制还不完善,还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多头监督体系,缺乏协调;行政监督主体地位有待加强;缺乏全程行政监督;对行政监督主体缺乏监督;行政监督法制缺乏可操作性;行政监督主体素质不高,影响监督权威;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浓度不够。

3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完善

3.1 完善行政监督的法律体系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治监督,行政监督立法是贪污监督的前提和基础,要健全各种行政法规,使行政监督有法可依。行政监督要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行政立法不足,会造成监督机关无法可依,使监督缺乏标准和依据,导致行政监督的混乱。行政监督的立法既需要制定基本法规,还要制定各类行政监督机关组织法,既要制定实体法规,还要制定行政监督程序法。2006年8月27日我国新颁布实施的《监督法》,无疑对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完善行政监督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监督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行政监督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认真落实监督法,可以更好地发挥人大监督作用,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3.2 提高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在我国,作为监督主体的人大和政协地位相对独立,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必须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的自觉性。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都由同级人大选举或者决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级人民政府都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虚心听取人民代表的建议和批评。要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要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

3.3 强化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公民或社会组织表达一种针对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议论的活动,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一种形式。我国《宪法》第35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第41条还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是舆论监督的直接法律根据。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减震器”、“解压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实现民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自警自醒机制的重要一环。

3.4 加强专门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

专门监督又称审计监督。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04年开始,审计署除了“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审计报告内容都向公众公告。近年来,加强金融审计,有力推动了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审计监督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行政复议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依法、快捷地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条有效法律途径。行政复议机关对于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必须依法受理。

3.5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素质和监督手段

作为行政监督主体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以胜任工作。要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这是提高行政监督效率的关键。大力开始以总书记提出的以“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提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好风尚。严格执行监督人员廉政行为准则,规范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这就要求行政监督工作采用高科技的监督手段,特别是在交通工具、通信设备、调查取证工具、资料档案管理设施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并保持一定的先进性,以便更直接地监督违法乱纪行为,提高行政监督效率。

3.6 建议实行《政务公开法》

行政公开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应当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其行政行为的一项原则。近几年来,虽然政务公开已经提出,但在很多部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多数流于形式。所以,要有明确而统一的法律法规对政务公开作出明确而硬性的规定,并有相应的监督措施,做到政务公开法制化、制度化、长期化。

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媒介,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网络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政务公开应该利用这一现代技术,做到行政信息“四化”:①政务信息收集、制度化;②内容及时、准确、完整化;③形式标准化;④使用共享化。只有坚持做到行政信息公开化,行政监督特别是对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展。

总之,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何国家的行政监督体系都是随着本国的情况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巨变期,行政监督体系也必然随着我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够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监督体系。

上一篇:探析政府行政中的“客户导向”机制 下一篇:对政府制度供给与农业家庭经营之间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