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间歌谣的语言民俗

时间:2022-10-26 12:12:37

【前言】海南黎族民间歌谣的语言民俗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历史上的黎族人民多聚居在五指山区,直到1949年前,其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砍山、烧山、种山栏是其主要的劳动方式,因此产生了许多古朴粗犷的砍山歌谣。 “找地上高岭,/岭上有黄猄。/小山不用砍,/砍近旧山栏。/”[1]P61这是节选自黎族哈方言传唱的一曲《砍山歌》...

海南黎族民间歌谣的语言民俗

摘要:海南黎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其中的劳动歌谣民俗事象独特,文化信息丰富。粗放歌谣唱出了生产习俗,浓情歌谣传达了民间礼俗,质朴歌谣咏唱了劳动信仰。

关键词:黎族;劳动歌谣;语言民俗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黎族没有文字,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是其文学样式之一,是黎族民众反映自己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文艺形式。劳动是歌谣产生的源泉,在漫长的劳动生活过程中,勤劳朴实的海南黎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的劳动歌谣,其丰富的内容、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黎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信仰,传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透过这些歌谣语言,我们可以领略黎族人民别具风格的劳动习俗。

一、粗放歌谣唱出生产习俗

历史上的黎族人民多聚居在五指山区,直到1949年前,其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砍山、烧山、种山栏是其主要的劳动方式,因此产生了许多古朴粗犷的砍山歌谣。

“找地上高岭,/岭上有黄猄。/小山不用砍,/砍近旧山栏。/”[1]P61这是节选自黎族哈方言传唱的一曲《砍山歌》。早期海南黎族的农业生产以种植山栏稻(旱稻)为主,多采用游耕的方式进行,“砍山”是他们开辟新农田的传统方式。每至冬末春初,家家户户都要派一位有生产经验的男子到深山老林中选定地段,并打上“草标”以示此地有主。“岭上有黄猄”意即开荒打猎两不误,“砍近旧山栏”,即选择先前他人种山栏地段附近的土地一定不会有错。

“山呀,树呀!/我样样出刀砍,/砍得轰隆隆,/砍完一片山。/烧尽播下种,/再来管一管,/搭棚守山猪,/熟了快来捻。/” [1]P520此出自润方言歌谣《砍完一片山》刀耕火种的年代,每年二三月间,黎族一家老小带足口粮到选定地点安营扎寨,用钩刀将灌木、荆棘砍倒,然后用火将晒干的树枝、杂草、灌木等烧尽,除去断枝残烬。在开垦出来的土地上,用削尖的木质硬棒(俗称“种园棍”)戳地成穴(俗称“点园”),往穴中下山栏稻种。以后不再施肥,也不翻土,只铲除一两次草,收成好坏全在天。收割之后即行丢弃,第二年下种之前再另寻土地,故须“年年上山砍”。杞方言谚语有云:“牛不轮养,地要轮种;衣要勤换,田要轮作”, [1]P248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砍块小山园近村,/砍块大山园近家,/等村里人杀猪,/让我有机会帮忙。/“[1]P518此亦出自润方言《我砍山近村》。择地耕种是游耕农业的特色,种山栏、忙家事两不相误也是择地要考虑的因素。“搭棚守山猪”,山栏稻成熟期间,需要有人守护山栏园,白天要赶鸟,晚上要防黄猄、山猪。杞方言《今年砍山没处砍》中也有“砍山近难赶鸡,/砍山远难除草”的唱词,说明当年地广人稀、林莽蔽野、人畜争食的生活环境。“三月去砍山,/四月用火烧,/五月手点种,/六月勤除草,/七月把土松,/八月需赶鸟,/九月手捻稻,/十月架晒谷。/” [1]P791这则美孚方言生产歌谣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黎族人民选地、砍伐、焚园、点种、管理、收获等种植山栏的劳动过程,反映了游耕农业严守农时、择时耕种的生产习俗。

1949年之前,海南五指山区野生动物很多,主要有野猪(山猪)、鹿、麂、黄猄、蛇、鼠类、鸟类等。因此,狩猎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是当地黎族“肉食的主要来源”。 狩猎对于黎族男子来说是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孩提时代起他就必须好好地学习、掌握这项代表男性的技能。代代传承的狩猎活动催生了丰富的黎族猎歌,这些歌谣反映了黎族原始狩猎活动的一些习俗。

“日头落山后, 人到山上;身上挂弓箭,手里拿粉抢。” [1]P59 这首哈方言《夜猎歌》中,“日头落山后”是“巡山”的好时光,黎族猎人根据野兽活动的规律,选择早晨六时至八时许、下午五时至八时许去巡山,这个时间段是山猪、黄猄、鹿等野兽出山寻找食物的时候。“弓箭”、“粉枪”是黎族男子打猎用的主要工具,此外还有尖刀、绳网、长矛、铁钩、竹签等。“左手牵着小猎犬,右手反背弓和箭。”[1]P681这则赛方言《打猎歌》 反映了猎犬也是狩猎活动的主要协助者。

“山猪过田嘴尖尖,/只一过田肉上砧。/力力行山碰下运,/只食肚肠汤都甜。/” [1]681此赛方言《猎歌》中“山猪”指的是生长在五指山一带的一种未经改良的猪种,这种猪嘴尖牙利,喜欢用嘴拱土觅食,甚至走路时也是嘴不离土,黎族人戏称其为“五脚猪”。又因这种猪形体较小,因而又得名“老鼠猪”。五脚猪皮厚油少,肉质结实,鲜嫩爽口,味道芳香,多吃不腻,是当地著名的美食,故而有“只食肚肠汤都甜”的赞叹,五脚猪也因此成为当地人热衷猎捕的对象。“力力行山”意即勤勉巡山,反映了狩猎对于维持生计的重要性。

二、浓情歌谣传达民间礼俗

“人人无养山猪,山猪归属人人。” [1]P465这句杞方言民谚揭示了黎族传统社会中原始公有制的遗风。哈方言的《打山歌》有对这一风俗的生动描述:“呜——喂!/昨夜去巡山,/昨夜去打山,/打着头山猪,/打着只坡鹿,/山上的山猪,/岭上的坡鹿,/黎人不养它,/汉人不养它,/地上来养它,/风吹来养它,/雨下来养它,/山岭来养它,/树叶来养它,/草籽来养它,/溪水来养它,/它是人人的,人人都有它。/” [1]P60 这支猎歌不仅叙述了传统的狩猎场面,而且道出了猎物乃大自然所赐、“它是人人的,人人都有它”的分配礼制。

“郎呀郎,/你们上山打山猪,/抬回来给我们吃,/山猪肉煮粥甜又香,/见者都有份,/大家一起尝。/” [1]P787这首美孚方言《狩猎歌》表明,在猎物的分配上,“见者都有份”是通行的规则。但不同地区、不同支系间稍有差异,如乐东哈方言的黎族,由猎手单独猎取的猎物,除了小猎物全部归个人所有外,大猎物宰后见者有份。集体围猎获得的猎物,不管有多少,均集中在一起烧宰干净,分给每个猎中者,参加围猎的狗也每只各有一份。保亭赛方言的黎族,自己所获猎物如有第二者碰见,第二者得前腿或颈项;如猎人请人宰杀,则宰猎物的人分得前腿;集体追猎,打中猎物的人得到兽头、后腿、内脏,余下的由放狗的人分,狗群的头狗也可以得到一份兽肉。这时无论探亲或路过村寨的人也能分得一份。

1949年前的黎族地区有换工、请工、雇工等帮工礼俗,这种劳动互助形式一方面解决农忙时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能确保抓住农时。这在黎族歌谣中也有所体现:“九月来到巡田坡,/哥室家穷站着看,/人家田园禾青绿,/哥替人室守鱼塘。/” [1]P58这首哈方言《种田苦》歌中唱的是雇工的无奈。相对于换工、请工的对等劳力交换形式,雇工属于偿还债务式帮工。打长工者,多为因家庭穷困向别人借了谷、钱或牛等无力偿还而去帮工,还清债务便可回家,有的三年后可以得到一头牛。打短工者,多因为家中土地少,空闲时便给那些土地多而又忙不过来的人家做工以换取酬劳。待遇较好,每人每天除吃饭外,完工后可得一升米,吃饭时可带小孩去吃,甚至还可以把饭食带回家。

“踩田姑娘来,/踩田歌声扬,/牛啊哩!/踩田沙别踩,/踩成堆成块。/” [1]244这首美孚方言《牛踩田》表明,“牛踩田”是黎族人民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一种耕作方式。在山区的不少地方由于地势和泉水的作用,山脚下出现很多“深脚田”和“泥肉田”,给耕作带来很大不便。这些田不能用犁耙耕耘,黎族农民便用牛群踩田代替犁地,即牵着牛在田中来回践踏,直至泥土松烂。农田较多的人家有时需要多头牛来踩田,于是就有了“租牛”的礼俗:凡需租用他人耕牛者,须先备上猪肉、鸡、酒等物给牛主送礼,然后议定租期和租金。租用期间牛产了小牛,归牛主所有。老牛死了双方分食。租户将牛失落,须一头还一头,也可分期交给牛主银元,直至赔完牛值。

三、质朴歌谣咏唱劳动信仰

在农事和狩猎方面,黎族的祭祀活动比较多。由于黎族民众普遍存在着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观念,因此在生产上有很多禁忌,这可从一些劳动歌谣的唱段中一见端倪。

“砍山要问山,/开工要问日,/夜梦地好坏,/好山得谷吃。/” [1]P782美孚方言《问山歌》反映了解放前黎族农民砍山、下种都要择吉日。黎族的一个月为三十天,每一天均以十二个动物生肖分别命名,其顺序为:鼠日、牛日、虎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鸡日、狗日、猪日,十二天为一个周期。砍山要选择龙日、马日、兔日、蛇日等吉日进行。虫日、猴日、火日不能下种,其认为虫日下种多虫害,猴日下种多兽害,火日下种易发稻瘟病,吉日下种得丰收。下种那日,人穿新衣,门口挂青(树叶),祈求好收成。

“求雨下到山马坡,/下到西方郎才岭,/再转到排朋岭,/人人都高兴。/” [1]P827美孚方言《求雨歌》表明:黎族有崇拜雷公的观念,认为雨水是雷公给的,雨水丰沛庄稼就长得好,倘若得罪了雷公,雷公拉尿会使山栏稻长虫,雷公不下雨,作物就会干旱死去。所以每逢天旱,他们就敲起铸有青蛙图腾的大锣,杀牛宰猪祭雷公求雨。

“阿哥快快去耙田,/耙好把秧插,/轻脚快手插完田,/插迟明年 吃乜。/” [1]P788美孚方言《插秧歌》 则讲述的是解放前,每造稻子开插的第一天,田主门口要挂青,主妇穿上新衣服,先下田插100株稻秧,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以示“稻魂”有主,然后众男女才下田插秧。这一天,田主夫妻不得在床上休息,认为躺在床上休息会使插秧变慢;遇见外人不得讲话,认为同外人说话会走漏运气,导致禾苗生长不好。

“难以爬上的大榕树啊,/难以看透横梁似的枝,/难以攀得到树尾去,/且在这大树下,/另砍一棵小小的。/” [1]P452黎族传统观念认为,村寨中的大榕树是神树,不能随便用刀砍伐,也不准攀登、折枝,更不能用以拴牛。神树下设有“鬼台”,用于祭祀神树,不能乱摸或移动,否则会触犯树神招致灾祸。

黎族民间歌谣民俗事象之独特、文化信息之丰富,由劳动歌谣可见一斑。它以洗练的语言将黎族人民的文化习俗记录下来,成为反映生产习俗、弘扬民间礼俗、传递民间信仰的重要手段。透过劳动歌谣这个小小的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到久远的黎族民情、民风,领略民间语言的民俗文化内涵,认识语言民俗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文化性。

参考文献

[1]符桂花.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M].海南出版社,2008.

[2]邢植朝,詹贤武.中国民俗大系 海南民俗[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3]黎族的采集狩猎与捕捞[EB/OL].海南民族文化网,2006-09-07.

作者简介:周萍(1964—),女,海南琼海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上一篇: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刍议 下一篇:度陕西网络热点事件传播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