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平稳过渡

时间:2022-10-25 10:26:05

浅谈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平稳过渡

[摘要]高、初中物理教材的深、难度台阶较大,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从知识水平上、分析方法上、学习方法上实现逐步过渡,学好高中物理。

[关键词]物理教学;台阶;知识水平;分析方法;学习方法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中,高、初中教材的深难度台阶较大,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转弯过急,相应的学习方法及教学方法差异也很大。因此,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中,常常导致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感到很困惑,不少学生反映上课听得懂,下课做不起题。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我校,招收的通常是三、四类生,相对而言,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学生中把物理列为高中最难学的科目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从知识水平上、分析方法上、学习方法上实现逐步过渡,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

首先,在知识水平上,高中物理要求要准确地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而不再是初中的识记水平。因此,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原原本本地重述书上内容,而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将概念、规律的含义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相应地,老师在讲解时要抓住内容的精髓,用自己的方式对课本进行处理,不一味地照搬书上的体例。在知识的训授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跟着思路走,边听边动脑思考。对于跳跃较大的知识,要注意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切忌硬抬条条款款,否则,学生难以理解,也难以消化。例如:讲解合力及力的合成规律一节时,对于合力概念,可由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分析:要搬运一件东西,可以一个人提,也可以两个人抬,其效果一样,自然引出合力及分力概念,并指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可使学生准确而形象地理解其含义。对于力的合成规律,可利用课后实验

――共点力的合成的演示(或学生动手操作)而引出平行四边形定则,不能生硬地搬出平行四边形定则来,这样,可减小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台阶,也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规律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习后,能离开课本,自己独立地用自己的语言确切地叙述出规律的内容来,减小学生知识水平上的台阶。

其次,要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还要注意从课堂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重点不仅仅在于要求知识掌握了多少,更要注意一些思考、分析方法的教授。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过程,提供了研究多变量的方法;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理想模型的构建等,都体现出了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思考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要求。只有真正地掌握了物理思考的方法,才真正掌握了物理学科的思维特点,才能活跃思维,而不致于导致简单的代公式计算。而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由一个普通的初中生转变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其中跨越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物理的更大难度便在于此,他们常说的“听得懂,做不起”的症结便在于此。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变呢?课本中虽没有明确地给出方案,但在习题中却有不少提示。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明确地给出一些方法上的提示,或将问题分解,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到这种思考方法上来。如现行高一物理课本(人教版,2003年6月第一版,P134;2006年11月第二版,P125)中习题第一题便是最好的例子,它将比较合力的功与总功分解为:a、画出题中所述物理情景的示意图。b、画出木箱的受力示意图。c、写出各力做功的表达式。d、写出各力做功的代数和,即总功的表达式。e、写出合力的表达式。f、写出合力做功的表达式,并与总功的表达式加以比较。共六个步骤,而这六步的顺序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因此,学生一一解答下来,做完这六问,结果也就自然出来了,学生不会感到丝毫困难,而这种思考方法恰恰正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要求。再如在处理力学问题时,当涉及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除要求画出必要的受力图外,还要求画出其运动示意图,体现出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论与形象紧密结合。因此,平时教学中布置作业时,题量不要多,每节课后有针对性地布置2―3题,但要要求完成的质量,让学生养成不要为直奔答案,急切地寻找公式的习惯。而要读懂全题后,再分步思考解答,并将其思考过程完整地在作业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所见即所思,这样才能看出学生思考中的问题所在,才能搭好高、初中物理思考、分析与解题的台阶,缩小高、初中解题思维上的差距。做到每迈一步都是一小步,但解答完成后又是一次完整的跨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质的飞跃。这样,学生每解完一道题后,自己再回过头来比较自己在初中的解题方法,往往自己都会感到吃惊。

第三,在学习方法上,要要求学生不要停留在初中记公式、背概念、背规律的程度上,要要求学生时时根据物理学的特点养成自己独立思考,课后多斟酌的学习习惯。不要将眼光仅仅只停留在概念、规律的内容上,而要同时盯在思维方法的学习上,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因此平时教学中每章完成后,适当要求学生归纳一下本章的内容及涉及的方法;每学完一部分后,能将本部分的内容线索清理一下,这样不但更利于知识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前后联系、融汇贯通,使各知识块不再是孤立的、零星的、片面的,而是一个整体的前后有联系的知识网络,提高理解与记忆的水平。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步人物理学的殿堂,弥补高、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减小学习方法上的台阶。做到不光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

以上几点,是自己在教学中就缩小高、初中物理教学差距的一些体会,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超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所教的各班中,平时考试成绩总比其它班好。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习惯,对后续学习乃至高考都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应该还有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方法,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继续探索,以便更出色地完成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学得自在,用得自如,在物理学上能有更深的造诣,这便是我―一名高中物理教师的最大心愿。

上一篇: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植物的其他激素”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