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时间:2022-10-25 09:56:21

【前言】谈语文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运用标题剖析调动探究欲望 通常说来,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雨中登泰山》时,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先抓住标题中的“登”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

谈语文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摘 要:阅读对发展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思维不可或缺,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在青少年的求知增智、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谈了对阅读兴趣激发培养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兴趣;激发培养;方法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怎样在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一、运用精彩导语点燃思维之火

导语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一堂课如一篇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一堂课如一池春水,良好的开头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导入的方式很多,如诗歌导入、实物导入、设疑导入、猜读导入、反常导入等等。阅读课中,可因文而异,即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也要因人而异,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就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引发思考。

二、运用标题剖析调动探究欲望

通常说来,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雨中登泰山》时,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先抓住标题中的“登”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本文之所以不落窠臼,独具风格,就在于写的是“雨中”登泰山。一个“雨”字引出一篇佳作,全文紧扣“雨”字,或明写,或暗点,不仅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而且借“雨”组织材料,推进文章。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标题中的“雨中”二字激活。最后,抓住题目中的“泰山”二字,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并总结全文,完成教学任务。

三、运用诵读感受课文魅力

所谓诵读激活是指运用富有感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诵读有助于领会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的感情。比如,《荷塘月色》运用叠音词,意在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表达作者对荷塘四周景色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诵读时,语调宜悠长、舒缓,读出淡淡的喜悦,读出朦胧的诗意,读出协调的韵律,并在头脑中再现语句描写的物象。如“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等等。诵读时,“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通过重音、停顿、语调和节奏处理等听觉艺术,能把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和观点主张酣畅地表现出来。可见,采用诵读激活方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运用多媒体拓宽学生视野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化提供了实现的物质保证。例如,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一面启发学生思考,若给断臂维纳斯续上手臂,可以有哪些姿态?一面将学生的设想投影在屏幕上,学生们的思维便会迅速活跃起来,老师再给以关键的一“激”:为什么长期以来都没有给维纳斯续上手臂?学生们将续上断臂前后的维纳斯一比较,便会明白:缺陷的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接着顺势向外拓展,欣赏罗丹的雕塑、齐白石的名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举出诸多艺术作品的例子加以分析,使之对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加深理解。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给学生以直接的形象的刺激,生动直观,效果良好。

五、运用讨论互动加深理解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讲过: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作比量长短的思索;预习的时候集中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对于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确实如此,在讨论式教学中,师生之间有融合,有交锋,甚至有争执不下的驳难,但正是如此,才更促使学生仔细探究阅读材料,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

六、运用比较启迪思考分析

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展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进行比较阅读,能激发探索的兴趣,开拓思维的空间,启发思辨的新思路,从而获得独特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于激活思维的比较点是很多的,如选材、结构、章法、技法、用语等写作技巧以及写作风格的比较等等。例如,品读的《沁园春・长沙》,便可运用比较法。

七、运用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

联想和想象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力。阅读中,教师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想出或再造出与语音符号相应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文本的内容,获得对文章的切实理解和真实体味。教学《荷塘月色》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描述。例如,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月光般朦胧柔和的灯光,山泉般叮咚跳跃的音乐,舞池中轻轻旋转的女郎,以及女郎雪白修长的双腿,飞扬舒展的翠绿的裙子,甚至荷花般娇嫩红润的面庞。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对精巧之处的深入领会。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得到自我丰富与发展,提高语文素养。

上一篇:“创新”在数学教学中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