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10-25 09:15:02

基于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 要:本文以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为研究背景,阐述了目前中高职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同时以会计专业为例,制定解决方案,解决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36-02

一、研究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总体目标是巩固并提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位置,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到2020年,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实现工学融合、达到产教结合、深化中高职衔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为实现规划目标,要求分为两步走:在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截止到2020年的量化目标,中职在校人数比2012年增加236万,增长率为11.16%,高职在校学生比2012年增加516万,增长率为53.53%。

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公共服务体系输送操作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深造,重点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这就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打通人才培养通道,侧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基础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层次性差异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起步早,发展时间长,体系比较完备。会计专业设置具有统一要求,能够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进行规范设置。高等职业教育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没有明确的教学指导方案,很多高职院校是中职院校合并升格设立,课程体系甚至直接参照沿用中职教育方案。以“3+2”五年制高职为例,中职制定教学计划忽视了与合作院校的衔接,独自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导致中高职课程重复设置,在教学内容方面60%重复。中职学生升学后,学习热情低落,学习动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认可度不高。

2.技能培养训练缺乏重点性差异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技能培养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会计技能培养仅限于会计电算化,会计最基础的手工记账越来越被淡化。但小微企业使用手工记账比例达到62%,脱离社会工作的实践导向使得毕业生难以迅速上岗。仍以“3+2”为例:中职会计专业突出训练学生技能侧重于计算技术、点钞、小键盘录入等记账方法的应用,凭证、账簿的识别与应用等。高职学生侧重于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应用财务分析方法评价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等。所以技能培养应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方向。

3.学习方法缺乏多样性差异

中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教学上因材施教,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杜绝单一传统的面授教学法,教师一味讲,学生的接受效果较差,不能亲身实践,掌握程度较低。中职学生年龄偏小,仍然保持初高中的被动学习方法,以完成老师的要求和课堂作业为主,缺少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由于中职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对会计缺乏理解和兴趣,高职阶段因为具有专业基础,老师通过问题设计、案例设计,软件系统等方法手段,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完成手工业务和电算化业务处理,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教学中以系统讲授为主,通过作业训练,巩固知识和技能要求。

二、实施措施

(一)重置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素质为设置基础,学生来源以初中生为主,学习能力较弱,文化课基础薄弱,在加强文化课程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课基础课程的学习,加大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的学时,并加大考核分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针对中职升学的学生,应当设置不同于高中生的课程体系,高中生的文化基础扎实,但没有专业课基础;中职生有一定的专业课基础,但文化课成绩较差。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减少基础专业课程设置,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场所和平台,做好实践指导,达到直接上岗操作的工作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实践教学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实践教学专业能力的素质。到2020年教育部要求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高职院校应提倡专业课教师社会兼职,加强专业技术职称的考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从社会专业领域聘请兼职教师,将社会工作的实际问题和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从而能够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杜绝教学与工作的脱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职业教育学习的目标、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当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以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自我钻研,自我实践,自我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会自主学习,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以我院会计专业为例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完善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

本方案采取标准化设计思路,在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认真、细致研讨的基础上,构建“理实一体”整体框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育人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性、标准性规定,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方案从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证书三个维度开展育人工作,通过职业素质模块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职业能力模块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通过职业证书模块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证能力;通过订单培养模块课程增强岗位就业能力,以达到培养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知识够用的职业人才的目的。

(二)教师的实践培训和社会兼职

定期为专职教师提供专业学习和企业兼职机会,建立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教师培养模式。教学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微课的设置与应用,计算机技能的提升和应用,用友、网中网等会计软件的企业培训。聘请行业专家到我院教学,同兄弟院校研讨交流,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轮训,倡导教师走出校门,在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兼职,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为学生设置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将手工账套与电算化相结合,掌握会计原理的同时,掌握不同记账方式。为了促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会计技能竞赛,组织选拔参赛学生,并进行集中培训,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

(四)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

我校整合职教资源,组建职教集团,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企业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最终裁判。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学校实验室中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第一线,承担工作任务,体验工作环境,才能学到过硬的岗位技术,练就职业技能。在职教集团中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以及中小型企业,为会计实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机会。从原始凭证的获得,到会计记账,编制报表,审计查账等一系列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会计流程的各个岗位,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能够很快适应会计工作所有岗位要求。只有真正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才能为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搭建好桥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西部职教项目:西部地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BZJ04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赵桦.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07.

上一篇:影响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有效性四要素 下一篇:敖德:带儿子认识草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