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印发全市旅游工作的意见

时间:2022-10-25 07:56:52

市政印发全市旅游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年全市旅游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大和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旅游强市”发展战略,扎实开展“中华文化游”旅游主题年活动,以提升节会规格为契机,以培育旅游业龙头为重点,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资源整合、市场开拓、区域联合、体制创新、服务提升,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省旅游经济强市和黄河旅游线核心城市。

(二)工作目标。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62750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460万人次,分别较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增长30%。

二、工作重点

(一)实施项目带动,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

围绕黄河旅游品牌打造,扎实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旅游龙头精品。依照“县(市、区)属地负责,市旅游产业发展指挥部综合协调”的旅游项目建设机制,推进实施“8231”工程,即:规划招商8个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建设提升2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力争年内全市旅游招商突破30亿元,旅游项目建设投资超过13亿元。力争到年底,全市新增4A级旅游景区1-2家,新增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1-2家。

1.着力完善旅游规划体系。市旅游局要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谋划全市旅游业发展蓝图。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投入,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并督促景区高标准完善相关专项规划。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规划推动项目建设,以规划引领招商引资,以规划促进景区提升。

2.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加大招商力度,重点抓好沿黄生态旅游经济带、中流砥柱景区、旅游服务中心、温泉保健度假区、仰韶文化产业园、黛眉山景区、义马煤炭博物馆、阳华山景区8大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工作。项目所在县(市、区)和项目单位和要立足“大招商,招好商”,积极与投资商接洽,引进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高水平实施旅游景区开发,提升我市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形象。

3.全力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丹峡景区、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双龙湾景区、娘娘山旅游区、九龙山景区、豫西大峡谷景区、仰韶大峡谷景区、亚武山旅游区、汉山旅游区、大鹏酒店二期、海联大酒店、御汤温泉国际酒店、宝源大酒店、宾馆、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上阳苑仿唐一条街、九龙山旅游公路、黄河丹峡旅游公路等2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景区建设项目和基础服务设施项目,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促进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

(二)创新促销手段,拓展旅游市场新空间

1.高水平筹办好第17届中国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围绕开幕式暨大型文艺演出、“全球十大河流对话黄河”、“第二届横渡母亲河”旅游健身活动三大主体活动,严密组织,扎实做好筹办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拓展视野,组织策划一批有特色、有创意的旅游专题活动,筹办好“函关论道·太初诵经”活动、绿色甘山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豫西大峡谷双胞胎漂流大赛及大型群众广场文体活动,办出新意、办出特色,进一步提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高标准组织主题旅游推介。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年重点组织好五大推介活动,即:3月、4月分别在、举办“第届中国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新闻会,推介旅游产品,加强与首都、省会市场的对接;6月,在太原市举办旅行客商恳谈会,共同开发两地暑期游;9月,组织三省八市“黄河之旅”联盟·百家旅行社金秋采风活动,带动“十一”假日旅游市场;11月,开展“激情冬游活动”,炒热冬季旅游市场。同时,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国内旅交会、国际旅交会、北方旅交会等部级促销活动。

3.全方位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在央视一套“早间新闻·天气预报”栏目投放城市旅游形象广告;在《新华网》开办“专栏”;与《中国旅游报》、《日报》、卫视“旅游栏目”开展深度合作,利用部级专业权威媒体和省级强势媒体优势,展示旅游资源和城市形象。

4.多渠道利用宣传平台。强化铁旅合作,有重点地在郑西高铁动车组投放《旅伴》特刊,加大在“动之旅”网站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旅游网、手机信息平台等各类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提升市场影响力。

(三)推动旅游富民,培育旅游发展新热点

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全面启动“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即:通过5年努力,在全市范围包装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扶持1000户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农家宾馆、农家饭庄、休闲娱乐等项目),为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就业岗位2-3万个,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新格局。年,要按照“四统一”的原则,重点培育3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300户农民参与乡村旅游,为农村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

1.统一服务规范。按照“农家乐”等级标准,在仪表仪容、接待服务、信息标识、安全卫生等方面帮助经营户规范服务行为。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规范,提升乡村旅游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2.统一组织培训。依托旅游培训中心,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等方式,免费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服务技能培训。

3.统一编排线路。选择基础条件好、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旅游村,纳入全市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依照资源特点,编制豫西风情游、明清枣乡游、农耕采摘游、古村古寨游、休闲度假游等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线路。

4.统一向外推介。编制《市乡村旅游导览》,全面推向市场,向海内外旅游者介绍乡村旅游。

5.实施以奖代补。制定《乡村旅游奖励暂行办法》,从全市旅游发展资金中单支一部分,对发展乡村旅游达到一定规模的县(市、区)、乡(镇)、行政村、经营户进行奖励。

(四)强化区域联合,搭建旅游合作新平台

充分发挥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黄河之旅”中心节点城市的特殊地位,开展深层次旅游区域协作,确立在黄河金三角地区中心旅游城市地位。

1.推进金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携手渭南、运城、临汾三市,积极做好《黄河金三角协作区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有效整合黄河金三角地区优越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明确区域旅游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2.深化“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充分发挥“黄河之旅”旅游联盟平台优势,拓展合作范围,延伸合作链条,积极推进创建沿黄旅游合作新机制。组织开展“黄河之旅”联盟旅行社互动踩线活动,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共推旅游线路和产品。组织开展“黄河之旅”联盟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促进区域内业界交流。推动各县(市、区)、旅游企业在联盟区主要客源地城市设立“旅游办事处”。

3.培育打造黄河旅游品牌。紧紧抓住第17届中国国际黄河旅游节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升格的机遇,做好黄河文章。通过“全球十大河流对话黄河”、“第二届横渡母亲河”等大型活动,打造黄河旅游品牌,扩大黄河旅游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狠抓服务质量,促进旅游品质新提升

1.规范旅游服务,推进行业标准化。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扎实推进旅游饭店、旅行社星级和旅游景区A级评定与复核检查,切实维护旅游标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深入开展“服务标准规范月”活动,推动旅游企业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2.开展岗位练兵,提升行业素质。围绕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我为旅游增光彩”活动,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展现旅游行业风采。以“展风采、树形象、促服务、提水平”为主题,组织举办“全市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树立行业标杆。以“游客在我心中”为主题,举办“全市旅游行业演讲比赛”,倡导健康向上、和谐文明的行业新风。实施“高管名导进课堂”,强化旅游人才培训,全年培训人数不少于6000人次。

3.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旅游环境。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及时做好旅游投诉案件的协调处理工作。完善旅游、公安、工商、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安全监管等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安全防范联合执法。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制度,推动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和救助机制,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改造升级“旅游网”,实现与移动旅游网络管理系统对接,推行市场监管、旅游咨询、导游服务、统计、救助一体化。

(六)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旅游产业新活力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推进机制,促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1.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旅游强市”战略要求,全力抓好本行政区域内旅游建设项目的筛选包装、对外招商和建设提升。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本行政区域内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旅游景区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事业型向产业经济型转变。

2.创新投融资机制。各县(市、区)政府和各级旅游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或管理公司的联系,在景区开发、市场营销、旅行社、旅游饭店等领域着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要积极推动银企合作,拓展金融机构对旅游项目的贷款扶持;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参股、资产重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以培育旅游龙头精品为目标,打破条块限制,鼓励引导有实力、有较强带动力的旅游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县(市、区)组建旅游企业集团。

4.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引导景区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展现仰韶文化、黄帝文化、老子文化、黄河文化、达摩文化、虢国文化的魅力,努力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游客参与性旅游项目及旅游演艺项目,加速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七)拉长产业链条,构建旅游商品新体系

结合地域特点,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物产资源、工艺资源和人力资源,积极引导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销售,不断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附加值。

1.加大引导开发力度。深入开展旅游商品现状调研,加大对青铜器复制、虢国玉器复制、黄河澄泥砚、麦秆画、豫西剪纸、仰韶彩陶等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的引导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旅游商品向有文化、有创意、有特色的方向发展,促进旅游商品尽快形成规模产业。

2.推动旅游商品市场建设。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上阳苑仿唐一条街、文明路土特产购物街等场所和街区,鼓励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商品交易市场。引导旅游景区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全市旅游星级饭店、3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旅游商品销售中心。

3.搭建旅游商品营销平台。积极组织我市旅游纪念品研发生产企业参加由国家、省组织的旅游商品展会,展示本地旅游纪念品名牌名品。组织开展“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有影响力的旅游商品。

(八)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旅游转型新动力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旅游人才为重点,为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加强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旅游部门、培训中心、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的培训职能,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网络。

2.加大旅游人才培养输送力度。依托职业技术学院、中专等教育资源,鼓励院校根据旅游行业动态和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开发新的专业和培养方向,积极输送高素质、适用型旅游人才。

3.做好旅游人才引进工作。发挥市场在旅游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库、制定旅游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旅游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4.加强旅游队伍自身建设。各级旅游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完善自律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塑造“团结创新、规范高效”的旅游队伍新形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旅游产业发展指挥部要加强组织领导、指导协调和规范管理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重大问题。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积极主动地把旅游业发展与本地、本部门工作相结合,共同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部门联动。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旅游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打破部门、行业界限,融合发展,共同开发产品、培育市场、完善保障机制,引导旅游消费,实现共同发展。旅游部门负责在资源整合、形象推广、市场监管、推行行业标准等方面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把旅游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财政部门负责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证资金投入。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在城市公交线路、城乡客运班线、公路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更多地考虑游客需求,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和旅游标识系统建设,保障旅游运输安全。农业、规划城管执法部门负责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及农村新型住宅区规划编制过程中,更多融入旅游元素,引导开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商务部门负责强化商旅结合,引导开发旅游商品。文化新闻出版部门负责对现有演艺资源进行整合,创新演出形式,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打造优秀旅游演出节目。文化新闻出版、林业园林、水利、国土资源、宗教等部门负责做好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公安、工商、卫生、安全监管、质监、物价等部门,要加强旅游安全、价格、秩序和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旅游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负责把旅游宣传融入各项外宣活动中,《日报》、电视台等媒体要积极开设旅游栏目,加大旅游公益宣传力度,着力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落实优惠政策。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住房城乡建设、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要积极制定配套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旅游,对各类资本投资旅游项目的,在调整用地、建设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清理对旅游企业的不合理收费,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规范旅游企业排污费及旅行社收费计征标准,减轻旅游企业负担。推行旅行社产品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政府大型会务、大型接待,国内外公务、商务活动,优先在具备资质的旅行社中招标确定。

(四)完善督导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把“旅游强市”工作任务纳入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的效能监察和跟踪问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上一篇:农村环境保护实施意见 下一篇:市政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