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记叙文审题八种方法

时间:2022-10-25 07:03:26

浅谈语文记叙文审题八种方法

审题,是明确题目的第一要素,是学会学习的体现,也是会学的一种学习形式。学会审题,可以为阅读、写作提供便捷的途径。各类文章都有其不同的审题方法,记叙文审题从以下八个方面做起。

一、审人称

人称有一、二、三人称,我(我们)是第一人称,你(你们)是第二人称,他(她、他们、她们)是第三人称。记叙文常用一、三人称,书信体文章用第二人称,把握了人称,也就是抓住了文中的人物。利于读者具体解读人物形象,提升人物品质。如《背影》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是写人物的背影,自然写第三人称为主,第一人称为辅了。是第几人称,从开头是可以得到印证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通过这个开头,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是写我与父亲的互爱深情的。

写作时审题,要侧重分析题目,是写人为主,还是叙事为主,之后根据题目确定人称。李森祥的《台阶》是叙事为主,杨绛的《老王》是以写人为主的。当然写人与叙事是密不可分的。

二、审事件

事件是记叙文入文的材料,也是交代人物在什么情况之下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材料就反映什么样的主题。可以这样说人物是骨架,事件就是血肉。

有些题目本身已明确了事件。《老师领进门》的作者刘绍棠重点回忆了老师是如何对我循循善诱,把我引领进文学殿堂大门的,《爸爸送书》作者着重叙述爸爸在忙碌中为我送来一本无用的杂志(爸爸不识字)的经过,表现出我对父亲的敬佩及愧疚之情。更多的文章是题目本身没能明确事件,这要在审事件的过程中就需认真读全文,归纳出文章主体事件。在实施写作这一过程中,应根据自己所选材料而在题目直接点明,尤其是在时下话题作文的情形之下,更有了自主性。

三、审范围

范围是用来区分限制事物类别、所属的。题目是偏正短语的恰好体现这一点。偏正短语中的偏关系、动宾短语的动词,都是起区别限制作用的。《我的老师》《回忆我的母亲》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我”表示归属,第二个题目“回忆”表示方式,说明在叙述过程中采用的是回忆的方法。行文过程中采用倒叙的方式。写作时范围、程度、类别是很重要的,更能够表述事件的全部或部分,表述的程度恰到好处。

四、审题旨

题旨是题目的重心,称为题眼,与审范围联系起来看,所取偏正短语中的正关系(中心词)。《藤野先生》《小溪流的歌》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中的“先生”,第二个题目中的“歌”均为题旨,也就是写作时着重陈述的内容,如《藤野先生》作者鲁迅正是通过写藤野先生帮我改讲义,教我校正血管图,对我解剖尸体放心,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这些事情反映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好老师,《小溪流的歌》,反映了小溪不知疲倦与小溪汇成大河、大海、大江的事,从而颂扬了小溪流的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

五、审地点

无论侧重写人还是叙事的记叙文,都是有主体事件的。事件发生在什么地点,这正是记叙要素之一。有些题目,已直接点明地点了,这类题目是以地点命名的如陆定一的《老山界》,有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读者就可以推想,在某个地点会发生什么的故事了。

六、审情境

在课改的今天,设置情境更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境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可以让学生尽快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自然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则属此种类型。题目中的梨花是这篇小说的情境,漫山遍野构成了小说的境地,梨花既是自然界中的梨花,又指文中线索人物梨花,梨花在文中篇末出场,但她热情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却跃然纸上。

七、审线索

记叙文都会有一条叙事线索,或明或暗。有些题目既全文的线索。这类题目多以物件直接作题目,其物件一定是有特殊含义的。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件珍贵的衬衫》。这样的题目利于阅读时按全文线索梳理文章的结构。

八、审环境

环境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实际上,更多的是自然环境居多。以自然环境作为题目,既是自然环境,又可能暗示着社会环境。题目点明环境,人物活动的大方向已经明确,顺此环境也就能推知人物命运了。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表现了旧中国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又暗示了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吴金良的《醉人的春夜》从题目上可以看出人物是在非常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活动的。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小议初中微机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