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乐清首饰龙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10-25 04:36:12

浙江温州乐清首饰龙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作为温州乐清元宵节巡游活动的主角之一的首饰龙集各种技艺于一体,其制作技艺是值得关注和欣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饰龙,其传承和保护也需探讨和思考。非物质文化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物质文化又因非物质文化而长存。两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民众自身服务,注重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其载体。

关键词:乐清首饰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传承;保护

一、首饰龙的基本情况

首饰龙作为乐清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已有400多年历史了。此龙灯最初制作工艺简单、形体较小,一人便可举着游行了,也称为“平龙”、“龙船”。初时只是有个船的样子,贴上细纹刻纸,船身里点上蜡烛。后来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完善,其制作集木工、刻纸、纸扎、油彩、龙灯等工艺技法为一体。现代首饰龙逐渐精致、流光溢彩。

乐清地处海滨,自然地理环境使其信奉海神、崇拜龙,这种民风便逐步形成了春节扎龙灯的习俗。每年元宵节前后乐清就会举行这种重要的传统灯彩游艺活动,人们娱乐之外还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渔业丰收。现首饰龙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

(一)名称解析

首饰龙传承人林顺奎对首饰龙的名称说文解字般地解析:“首”是首要、第一的意思,“饰”是装饰的意思。首饰龙于乐清元宵节巡游活动队伍最前面,后接龙档;其龙身上装饰了很多绸塑人物、小道具、细纹刻纸、小圆镜片、小挂件,小灯泡。

(二)特征简介

首饰龙为楼阁造型,龙船结构,所以它又被称为“龙船灯”。一般长3米,宽2米,高2.5米,分4-7层。前有龙头,后有龙尾,龙头的造型也不与通常所见龙头一样,此龙头上有个圆圆长长的角,龙嘴也比较像鸭嘴。据说这是乐清传统首饰龙龙头的造型,但是其外貌和大小都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而改变。船身贴精美的细纹刻纸,并有小型楼阁、亭台,里面放有造型生动、服饰优美的绸塑戏曲人物,内容多出自《岳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还有各行各业的百工人物。船身挂有寓意美好的装饰物,其中有小镜片,在民间信仰中镜子能避邪,其反光作用使得首饰龙绚丽夺目。现代首饰龙内外部装很多小灯泡,在晚上尤其通火通明、绚烂多彩。

(三)三种起源说法:

1.庆贺平倭寇胜利说:明洪武二年至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入侵乐清,到处烧杀掳掠,后来当地百姓为了庆贺抗倭的胜利而制作龙灯用之游行并以此为俗。温州本土的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早于1992年03期的《炎黄春秋》上发表的《温州三灯》中就有“首饰灯”并介绍了其由来:首饰龙的习俗, 源于明代戚继光平定楼寇时, 乐清县的人民为了庆贺胜利, 就制作了这种龙船灯。

2.海洋文化说:乐清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船是经商和生产的载体,同时出于对龙的信仰与崇拜,制作船型的龙灯进行祈福活动。

3.庆祝上元节说: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元宵,乐清人民在元宵节举行游龙灯会以祈望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二、首饰龙的工艺流程和巡游活动

(一)工艺流程

首饰龙制作技艺综合性很强,其制作技艺流程:一、制作龙骨(龙船彩):将一根香樟木适度弯曲处理后固定成弧形制作成“龙骨”以支撑整个首饰龙的重量。二、制作龙肚(搭建骨架):用乐清本地毛竹破成竹片,固定在龙骨上,搭建成龙骨;在龙肚的中心部位安装齿轮传动装置,这是首饰龙制作技艺最奥妙、核心的地方;用竹条和蔑丝将龙身分成5-7层进行捆扎,并在每层都捆扎出楼阁亭台。三、做堂(堂位设计):用竹、木、钢丝等在各层进行分隔,做成一个个小房间,这就是“堂”,用于放置道具和绸塑人物等。四、装饰:将细纹刻纸、彩布、挂件、小灯泡装饰在龙身周围,配好各式场景的道具和绸塑人物。

(二)巡游活动

一般在正月初十至十六进行,民众称之为“划龙船”。首饰龙在前,由“领龙船先生”敲锣鼓唱歌,请求社神和其他的神明“出驾”,“香斗”居中,前有旗灯、牌灯、街牌和锣鼓,后接龙档,在村子内,村子与村子之间进行巡游。在十六的时候将首饰龙烧掉,就是送龙上天,叫做“化龙”,也叫“交灯”、“收殇”,此时人们就会燃香祈福。

每个村子在春节前会选举出“头家”,头家一般由10人组成,头家组织划龙船活动、活动路线。一只首饰龙一般需要花费七八万元,这个钱靠村子里的村民捐助,有富裕的村民一个人便捐出了一只首饰龙的钱,有的村子是由村民们分摊,各自的情况都不一样。

(三)首饰龙的价值

其独特造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以乐清海洋文化为依托,承载着数百年历史和民间工艺精华,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重要价值。

一、民俗价值: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众多的历史信息。

二、艺术价值:制作技艺精湛,传动装置严密契合,龙灯栩栩如生。体现乐清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包含民间的审美观和民众思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三、首饰龙的传承谱系与现状

在过去乐清几乎村村有龙灯。解放后到60年代更是盛行,制作龙灯的艺人也多;70年代,经济不断发展,不少艺人弃艺从商,艺人数量急剧下降;80年代之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首饰龙逐渐盛行且更讲究工艺与装饰,不少艺人重操旧业;90年代末到现在,首饰龙的需求一直没有间断,但艺人年龄渐增且技艺难学,艺人依旧不多。目前乐清从事首饰龙制作的主要以北白象镇林顺奎家族和柳市镇朱观呈家族传承为主,一般每年订单在6、7架以上。

从艺40余年的林顺奎先生是第二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首饰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生于乐清北白象镇东才村细纹刻纸世家,系林氏家族第5代传承人。其父林邦栋是中国美术工艺大师,专攻细纹刻纸。

以下是林氏家族的传承谱系:

第一代 林会贤 男 1849

第二代 林祠明 男 1869

第三代 林松庭 男 1886

第四代 林邦栋 男 1926

第五代 林顺奎 男 1956

第六代 林强 男 1981

第六代 林晓青 女 1984

第六代 黄孟 男 1982

林氏家族并不是一向来都是做首饰龙的,而是从事与首饰龙相关的行业,比如说细纹刻纸、黄杨木雕等等,当然首饰龙也会制作。对于传承方式林顺奎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肯学,他就会把他所会的东西全都交给他们,不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林顺奎还收了个徒弟,也姓林,是徒弟父亲认祖归宗到了林顺奎家族,出于兴趣便跟林顺奎学起了细纹刻纸、首饰龙制作。

现在乐清首饰龙已成功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对于政府的保护,传承人林顺奎仍有很多诉求:他们的工作坊设在林氏老宅,但是林氏老宅已被收购将被拆除,他们的工作场地将不再。场地问题没有给解决,这是林先生最大的心结。他还希望能够有个博物馆,将他做的首饰龙放在里面展览让民众看看、知道还有这种东西存在也是很好的。

民间工艺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他们得到了一些保护,但是在实际中政府的保护乏力,还是需要民众自身的需求和力量来维持非遗的发展。在强调非物质文化的时候也要注重物质文化,物质是载体,载体不在,很难将非物质的体现出来。民众欣赏到的更多是物质方面,对于民间工艺的保护作博物馆化的保护方式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篇:明朝建筑――“地平线上的夕阳”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