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语文性、彰显文学美、注重文化味

时间:2022-10-25 02:33:20

突出语文性、彰显文学美、注重文化味

淮安中考语文试卷历年来坚持关注基础、注重能力、突出情意的基本要求,把语言文化积累及以此为基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个性化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探究发现能力及感悟创新能力的考查。2012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精神的指导下,体现了《淮安市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2012年说明》(语文)的要求,讲求知识基础和语言能力运用的融合,凸显了学生全面语文素养的考量,强化了试题的文化味、语文性和文学美,引导学生关爱自然、关注社会、关心成长,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情意形成三个方面找切口搜集材料,命制题目。

全卷体现自然和人文情怀,从湖泊这颗人间的珍珠到生命中那条重要的河流,整卷在水与人类的关系中前行。人类生命的源泉——水,从雨后走来,雨后清新的泥土气息,槐抱柳对水的期待是对生命的尊重,学会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命之河源远流长,那条河从我们身边流过,更从我们心中流过,我们需要,更期待我们世界水源丰富,期待人类与自然更好地相融,自然与人类更好地相谐相生。

下面,拟从四个方面对2012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进行述评。

一、 突出语文性,强调题目的教学导向和学习规范

新课程学科整合的错误理解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无力,体现在语文教学上是语文脱离了本质属性——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轨道,这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的根本问题。中考命题具有语文教学的矫正和导向意义,力求摆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考查长期沉醉在开放无度、广告流行层面,要让语语文的事,强调试题命制的教学导向和学生学习规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者寻求命题亮点的地方,事实上这个内容要想出亮点很难,特别是一不小心便会画蛇添足,成为命题的败笔。因为,综合实践题的命题难度在于容易大而空,出现什么样答题结果都正确,而在创意时题目考查的指向容易变味,与语文无关,成为一个空有语文外壳,而无语文之实的实践。各地命题人也极力想把名著阅读、口语交际等内容嵌入其中,但是考查指向和考查内容常常在最后与命题者意愿背道而驰。首先是考查名著阅读会停留在大众视频层面,只要看过电视就能答题,或只要听过故事就能答题,这样的题目已经成了中考命题的鸡肋。其次是口语交际总是邻里交流,并不需要更多语文,这种口语交际更多的在于人际智慧,无法到达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的高度。因此,这类题目命制必须向学科本质靠拢。

近年来,淮安市中考命题综合实践题从对联到专题,从口语交际到名著阅读,从语文实践到语言表述,淮安中考语文综合实践题走过了一段成长路。现在我们看到的2012年淮安试题综合实践题已经在力图摆脱过去的影子,走进了名著的内核,触摸名著人物的精神世界,着力引导学生真正实现《课程标准》260万字的阅读容量,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目标任务。因此,2012年淮安卷第3题综合实践运用题的两个题目在考查指向上已经不是那些没有真正读《西游记》的学生可以完成的了,第①小题将“乱蟠桃大圣偷丹”中“大圣”改为“行者”,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西游记》作品情节的熟悉程度;第②小题借鲁迅对《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评价,选择语段“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引导学生通过这个语段深入把握作品内容,并能对作品内容进行评价。这样的题目和以往的综合实践题中的名著考查已经明显不一样了,把考查指向了学生对名著的完整阅读和真实阅读,既是对教学的引导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正确指导。

当然,突出语文性的考查并不仅在于一个综合实践题,更为重要的是整卷语文学科特性的体现。从整卷来看,2012年淮安卷在积累与运用、阅读和写作三个模块上语文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积累模块上对字音、字形考查定点指引,字音重在方言、多音字,字形突出音近和形似别字;病句类型是当前报刊、杂志和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病句;诗文考查典型的名句,这些都是学生语文素养所必要的知识。阅读部分考查突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文运用规律,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感受和理解的多元,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挖掘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二、 彰显文学美,强调材料的语言优美和内蕴丰厚

语文之美在于语言之美,在于文学的吸引力。这对于中考命题而言,选择优美的具有文学味的材料就尤其重要。这个特点是淮安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一直保持的,在语言之美和内蕴之美的文本材料的搜寻上命题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一个语段都能很好地体现着文学之美的要求。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的文本的选择,就充分体现了文学美。文言文阅读理解选择《桃花源记》这样的古代汉语的优美篇章,作品描绘了桃花源优美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家把自己理想塑形于作品之中,借用渔人的探寻,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由渔人的无信表达了对世人、世事的不认可,对浊恶的尘世的遗弃,由太守派人寻桃花源与刘子骥欲寻桃花源而不可得,把各色人等对桃花源的态度表现出来,在无声的形象中表达着自己的思想。说明文阅读理解选择《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这篇说明文实质上是讲泥土中的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作者用一个问句为题,从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雨后泥土有着浓郁的清香味这种现象入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探求科学世界的奥秘,当我们循着这个思路读下去的时候,我们发现本文虽然是说明文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科学也不神秘,也可以很生动。记叙文选择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槐抱柳》给我们更多的是形象的魅力,“槐抱”,怀抱也,一种情怀从文题就传递了出来,这种情怀是人类对自然的渴望,渴望自然给予人类的怀抱,然而文章却切实地传递着如果人类不能给予自然一个温暖的怀抱,自然必然会撤去自己的肩膀。作品巧就巧在让主人公在合适的时候承担了合适的角色,王长信老人,名字和角色承担的意义形成了融合,这个坚定、自信、乐观、智慧的老人像槐抱柳一样承担着五里柳的未来,它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类的代表,表达了人类亲近自然的意识,槐抱柳作为自然的角色体现了自然呵护人类的功能,王长信与槐抱柳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境界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充分彰显。议论文选文没有选择那种典范的议论文,而是选择了刘墉的一篇小品文《读书与梦想》,一是这种文章是时下议论文的主体,学生需要把握这种类型的文章;二是这篇文章语言的朴实美背后有着很强的哲理。这样的作品读起来如当面听作家娓娓道来,如唠家常一般,而事实上作品就是在作家与妻子的调侃中开始的,自然道出了读书需要梦想的空间,需要思考的空间,需要给灵感留白,巧妙地讲述了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但需要我们把握读书的方法,不能死读书,不能读死书。试题选择了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作品中丰富的内蕴则需要考生用心灵去感悟,联系生活去体验。

另外,试卷第1题选择写湖泊的一段优美的语言作为承载语音和字形考查的语段,第2题选择读节的一则新闻。第21题作文试题材料的编写,更是表达出了人类对河流的认识和理解,那无处不在的河流,流过我们的心田,滋养着我们的身体,更滋润着我们的灵魂。那或悠长或曲折或激荡或平缓或清澈或浑浊的河流不正是不同人格的显现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吟咏,多少岁月在长河中消逝。这些优美的语段是引导学生思考生命长河中那些让自己难忘的经历,回忆那些给自己感动的人。优美的语言,十足的文学意味,这样的文本才是语文给读者的最好的礼物。

三、 注意文化味,强调试卷的社会意义和地域特色

近年来,中考命题关注地域文化的渗入,通过当地文化影响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的关注。水文化是淮安文化的一部分,淮安是一座水的城市,境内有洪泽湖、白马湖等湖泊,有淮河、大运河、里运河、黄河故道、古盐河、顺河、淮沐河等众多的河流,淮安还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人、古迹众多。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命题,是命题人必定要考虑的,并通过这些文化元素点缀试题,影响学生。

从全卷来看,2012年淮安卷主要以水文化为主线,以水开头,以水结尾,水对于淮安的作用,对于人类的意义,对于生命的价值可以想见。《槐抱柳》虽是写西北荒原文化与荒漠文化,却是表达的水资源缺乏,整个水生态的问题摆在特殊的读者——考生的面前,让他们通过阅读明白这是人类在自然面前受到惩罚时的内省,作品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极强,通过阅读对学生的文化影响也是巨大的,学生读着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关注淮安这个水的城市水的状况,有危机意识与环境意识,关注发展中的家乡,关注家乡的科学和谐的发展,关注水文化对家乡的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水文化的支撑下,试题还关注了其他的文化支系,如汉字文化、名著文化、古代诗歌文化、科技文化等。汉字文化关注了汉字的音、形,义的考查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1题对音、形的考查,第5、14、18题对汉字的字义和词义也进行了考查。《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也是淮安文化的成份之一,吴承恩在淮安遗有故居,选择这个内容进行考核,也是关注地域文化,更是对名著阅读兴趣的导引和深入阅读的要求。对唐诗、宋词和文言文的考查,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对古代文学的考查,命题者不仅着眼于记忆,更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和领悟,《桃花源记》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理想生存方式的文化形态,陶渊明是这种理想追求的代表人物,对作品内涵和意蕴的把握有利于学生解读古代文人思想。当然,说明文的考查是对科技文化的宣扬,希望引导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热爱和探索精神。淮安卷中考语文试题的文化坚持必然会引起考试过程中学生阅读的共鸣和思考,也必然会启发这些特殊的读者对于地域文化的关注,对于家乡未来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考。

四、 体现层次感,强调评价的思维层面和情意价值

中考的主要目标是体现评价的意义和价值。淮安市中考试题是毕业与升学合一的试题形式,这样的试题需要关注大部分学生,同时要体现选拔的特点。因此,命题的难度自然就加大。为了体现这种要求,试题就必须体现层次感。如何体现这种层次感呢?从试题结构和参考答案评分标准来看,2012年淮安试题特别重视评价基础层面、思维层面和情意价值的评定。

第16题“文末描写老人坐到老树的怀里,老树抱住老人的画面有何作用”是一个难度题,对作品形象的分析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层次,更体现出学生的情意水平。因此,在答案设置上体现了命题者对于不同理解层次的考量和情意价值的把握。评分标准第一个层面是对画面本身的解读,“刻画老人与老树相互依赖、相互呵护、相互疼惜,树人合一的形象”;第二个层面是进行一定程度的作品思想意义的挖掘,“表现了人类亲近自然、自然呵护人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境界”;第三个层面是透视作者的作品诉求,“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美好前景的向往和憧憬”。这三个层面的评分设置将考生的阅读层次很好地区分开来,有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自己思维和情意层面的分数。第20题“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最好,有梦相随’在文中包含哪些意思”也是一个难度题,这个题目是对作品观点和思想的认识,能很好地区分学生的思维水平,考查的是概括与分析能力。在答案设置上,四个参考答案答到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才得5分,如果只解释文句的字面意思最多不超过2分。这样的设计既要求学生对文题进行理解,同时要求完整地理解文题在文中涉及的内涵,对于学生是否能完整地理解和分析作品的观点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分层意义。第3题名著阅读的综合实践题也体现着这样的命制特点。在题目的命制上重点体现真阅读,如果没有全本阅读《西游记》或对作品阅读层次太浅,是无法完成这两个题目的。在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上也体现了层次,第一个小题如果只答出名称有顺序区别,只能得1分,只有答出两个名字的得名时间有先后并说明缘由才可得到2分。第二个小题第一问如果只答出唐僧被捉只得1分,只有答出唐僧被红孩儿捉走,表达才算完整,把着眼点放在“难”上,才得2分;第二问若只答到与牛魔王的关系,也只能得1分,只有答出利用与牛魔王的关系解救师傅,才得2分。

从这些题目的设置和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上,我们看到试题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语文本体的考查,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把握,对于评价意义的理解。

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都无法全面地呈现语文的内涵,只能是“语文”这个名称内涵的一个条目,语文学科的性质可能也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够完全概括的,语文向来就是人类的本身,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尽管一张试卷不能完全表达语文的内涵,但是极力想表现语文的意义,这也是2012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力求传递的教学思想和语文精神,它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引导和思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研室】

上一篇:与时俱进,凸显德育时代性 下一篇:热点关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