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身体素质训练的利与弊

时间:2022-10-25 01:41:14

舞者身体素质训练的利与弊

摘 要:舞蹈演员更多的时候是在用身体与人们对话交流,这就意味着肢体需要有各种各样丰富的语汇。那么这样的丰富也是需要长时间连续刻苦不间断的练习,才能拥有既优美丰富又充满了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如果长年累月的练习存在不科学因素,哪不但舞者肢体语言匮乏,更为严重的是身体受损。

关键词:舞者;训练;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18-02

舞蹈是人体的艺术,是赖以塑造动态形象的物质材料。舞蹈演员的优美体形,往往引起人们的羡慕。人们在欣赏与赞美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同样动人的形体,于是舞蹈训练就成为她们追求形体美的途径与手段。长期系统科学的舞蹈素质训练能够塑造人体形态,增进人体美,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一些不良的身体姿态。

舞蹈素质训练中,分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力量素质几方面: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舞蹈素质训练中的柔韧素质训练,是指通过自身的力量或外力的作用使跨过关节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逐渐地或持续地受到被拉长的刺激,从而使其伸展性得到提高的训练方法。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它是人的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各种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舞蹈演员需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和动作质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以抵抗持续的舞蹈表演或训练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加深的疲劳,所以耐力素质对舞蹈演员也至关重要。协调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时,机体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练习的能力。

在发展柔韧素质训练中,往往是通过拉伸肌肉,韧带及其他软组织的使人体主要运动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得到提高,增加肌肉的横断面,减少肌肉上覆盖的脂肪,使其匀称而有线条,从而增加了美感。素质训练时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这样身体内的一些脂肪就会作为运动中的部份能量来源而被消耗,同时运动又会使肌肉量增加,因此长期的舞蹈素质训练能够降低体重,保持苗条匀称的体形,最终形成优美的形体。

舞蹈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给舞蹈教学及训练造成一定的影像,舞蹈损伤的预防不可忽视,预防损伤的关键是搞好身体素质训练。要掌握好舞蹈动作技巧和提高技术水平,就需足够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爆发力,耐力,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关节的柔韧性等良好的身体素质。

谈起“职业病”,相信我们这个专业领域的人都不会陌生。造成这些职业病的原因就是在平时训练中,不注意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遗留下来轻微的损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使身体得到充足的休息,在日积月累下逐步形成了以上的各种“职业病”。

舞蹈素质训练若不懂得外开的关键所在,训练中盲目的地将脚转开,只注意表象,势必导致舞蹈损伤的发生,舞蹈演员髋关节的外开,在重复练习蹲起时,膝关节会日积月累重复着内收,外展或旋转动作,可导致膝关节两侧受力不均,引起侧副韧带或半月板受伤。“膝过伸”是舞蹈演员在压腿时,若侧重于压膝盖,会使斜韧带松弛,造成“膝过伸”,导致站立时重心偏到脚后跟上,影响人体的重心与稳定。这类学生练习时,股四头肌不用使劲,即可表现出直立的下肢,时间久了股四头肌缺乏训练,势必没有力量,会影响跳以及其他下肢发力动作,也影响主力腿的稳定支撑。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该类学生在压前腿时应注意要拉伸大腿后群肌肉。

练习下后腰过多,频繁的后伸动作,局部负担过重,如频繁“担腰”练习,会造成前纵韧带反复牵拉劳损,或腰椎后部挤压伤,棘突骨膜炎,导致棘上、棘间韧带劳损。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该类学生在压前腿时应注意要拉伸大腿后群肌肉;站立时有意识使股四头肌向上提拉收紧,而非向后顶膝盖。

舞蹈素质训练所造成的意外损伤也是它的一种弊端。因为舞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所需求的种种职业技能是超出常人的,它是一种集“难与美”一体的特殊人体运动形式,在日常训练中经常可见训练时造成的损伤,这些损伤有的是不注重科学的训练方式而造成的,也有的是不可避免的意外的外在伤害造成的损伤。这些损伤轻则是拉伤韧带扭伤筋骨,重则也可能是骨骼错位骨折等,严重的例如尾椎骨骨折、脊柱错位骨折等。有些人甚至在训练中因为一次的失误而造成终生的损伤。这些意外的损伤,很难由人为控制!

综上所述,科学的舞蹈素质训练能使人们在获得舞蹈技能,体验舞蹈魅力的同时,得到了身心健康,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的提高。但是,舞蹈素质训练带来的良性身体效应都是建立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的,如果盲目训练缺乏科学性,不但得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还会降低舞蹈素质训练对人体的良性作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损害身体,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舞蹈素质训练时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训练。

参考文献:

[1]杨鸥.舞蹈训练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3)251-253.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04)46-52.

作者简介:

杨萍(1978-),女,汉族,本科学历,讲师职称。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舞蹈学。

上一篇:浅谈书籍装帧用材的迹象论原理 下一篇:试论美学与艺术学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