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应如何应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时间:2022-10-25 01:38:31

中学教育应如何应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012年11月,作为江苏省委组织部组织的“江苏省第八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研班”学员,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及圣何塞硅谷地区进行了近三周的学习考察,对创新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理解,特别是对中学教育应如何应对创新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深的认识。

创业创新是时代所趋,亦是时代所需。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企业,发展兴盛的关键不在于规模大小,资金多少,而在于是否真正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那么究竟何谓“创新”?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的谢德荪教授认为,对创新的理解决定着你怎么去创新。教授将创新分为两大类:科学创新(始创新、自主创新)和商业创新。传统意义上,我们比较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始创新是关于大自然客观规律的新发现,例如火药、个人电脑的发明。商业创新不是创造新科技、新产品、新流程,而是创造新价值,商业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商业创新又分为流创新和源创新两大类。“流创新”是指用始创新来改进现有的产品,进而改善现有价值链的创新活动。“源创新”是指通过一种新理念来推动对人们日常生活或工作有新价值的活动。他以苹果公司的商业战略为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源创新”和“流创新”的互动是如何创造出苹果帝国神话。

这些认识和思考让我们不由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企业管理方式是创新的包袱吗?”“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强就一定没有创造力吗?”等问题。不由想到了“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之谜”,两位巨人的发现与困惑似乎也在为谢德荪教授的观点提供有力证据。

有了对创新的新认识,那中学阶段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首先,对“人”“人才”和“潜人才”三者在认识上要有准确界定和区分,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应采用“模糊理论”。对“人”自然生命状态的认同和尊重是教育的起点,唤醒与引导是教育的方法、过程,有时还需要等待,这些几乎就是教育的全部秘密。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中腰”,尤为关键。中学阶段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基础,因为中学阶段每个学生都是在朝各行各业、各种各类“人才”方向成长的“潜人才”,我们不能期待所有学生在中学阶段都能成为“人才”,但作为“潜人才”,中学应该为他们的向上生长提供足够的课程营养、精神时空和土壤。

其次,要坚信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同样重要。过去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天下如此大,还不怕?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淀、浸润,至于润物无声、厚积薄发又是可望而不可及,更有可能在中学阶段还是“不可见”的,因此,重理轻文成了诸多中学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的学校甚至还把军事化管理作为学校发展的不二选择。2013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自主招生题目让考生异想天开、谈天说梦,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第三,尽可能将学生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连接起来,让“流创新”“源创新”的灵感深植于此。让学生有机会找到真正与自己的心灵相呼应的领域并深度投入,进而从心底里产生热爱学习和探究的深厚持久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认为,学生在学校表现不佳,其真正的理由是他在学校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学习动力。这应让所有的校长警醒。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学校,其文化特征的首要核心应该是宽松、民主、和谐。因为只有这样,师生才是有创造的“人人”,学校才能“处处”“天天”有创造。

(邹正,南京市金陵中学,213000)

上一篇: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在现实中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