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如何“用”

时间:2022-10-25 01:32:59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如何“用”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一重要内容,学生往往容易记住每个“要素”,然而却不能充分理解每个“要素”,进而不会用“要素”来解决问题,其实“工业的区位因素”好比做数学题的“公式”,只有理解了“公式”的应用条件,才能把题目解出来。与其教会学生用“区位因素”解题,不如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一、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内涵

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在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中,涉及土地、水源、原料、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环境等。

土地 其含义主要是指地价和地形,侧重地价,地形对工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小。土地不包含土壤,土壤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影响地价的因素主要是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越远,地价越低,故同一地区乡村的地价比城市低;交通通达度越好,地价越高。另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地价,如发达国家的地价比发展中国家高,广东高考题中T公司由A地转移到B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B地地价低。

水源 某地区发展工业的水源条件取决于气候、河湖等,一般而言要看该地区的降水量和河流流量,降水量越大,河流水量越大,水源越充足。对于不同的工业部门,水源的作用不同,有的作为原料,如饮料厂;有的生产过程中某环节需要水,如钢铁厂;但是,还有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几乎不消耗水,如电子装配厂。所以,在分析水源条件时,还要了解工业部门的具体情况。

原料 工业生产的原料主要来自农产品(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和矿产(化学工业、钢铁工业等);另外,很多工业部门的产品,可以为其它工业部门提供原料,如纺织厂为服装厂提供原料。

动力 其含义是指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 但是能源资源能否作为动力,还需人类的开发利用,如四川省水能丰富,水电站众多,发展工业的动力充足;陕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动力充足。

市场 工业产品直接的消费市场可以是人,如食品厂、家具厂、服装厂、汽车厂等,人口越多,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市场越广阔;另外,某些工业部门需要其它工业部门的产品为原料,成为其它工业部门的市场,如机械工业、造船工业为钢铁工业提供市场;纺织工业为服装厂提供市场。

劳动力 劳动力有数量、质量、价格等属性,不同的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同。例如,纺织工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微电子工业需要高科技人才。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素质高,价格也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丰富,这跟该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关。例如,西欧国家由于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短缺;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人口出生率高,劳动力丰富而廉价。

交通 发展工业的交通条件是否便利,要从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去考虑,即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不同的工业部门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不同,例如,高科技工业需要靠近高速公路和航空港等便捷的运输方式;但钢铁工业则靠近铁路、水运等运量大、运费低的运输方式;石油化工则靠近管道运输。

科技 一般而言,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地区,科技发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水平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中国东部的科技水平比中西部的科技发达。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选址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政策 政策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但地理试题涉及政策的相对较小,因为高中地理课堂并不讲太多的国家政策。题目需要分析政策,材料中一般都有说明,或者是该政策为学生所熟知,否则,最好不要从政策分析。

环境 不同类型的工业部门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不同,一般分三种情况。第一,工业部门生产需要清洁的环境,如微电子工业、感光器材厂、自来水厂、饮料厂等;第二,对环境污染很小的工业,如服装厂、机械厂等,这些工业布局相对灵活;第三,对环境污染很大的工业,如钢铁厂、化工厂等,地理题目中涉及较多的是对大气和水体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要考虑该地区的风向;对水体产生污染的工业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二、熟悉区域地理环境概况

实际上,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论来自于区域,是地理学家通过研究一个个区域而得来的理论,反过来它能够应用于区域,对区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才能把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具体区域结合起来,分析该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例如,A地位于我国台湾省,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高但价格也高,地价高;B地位于我国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通过对比,T公司由A迁到B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宜的地价。

对于区域地理环境知识,可按照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工业、矿产、交通、人口、环境等方面进行学习,但是不可面面俱到,应该突出区域特色和区域整体特征。

从高考范围来看,需要学生掌握的区域如表1所示。

三、了解常见工业部门

心理学理论认为,记忆和思维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外出参观工厂不太现实,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对一些常见的工业部门有感性的认识。工业部门的种类有很多,应立足于教材中出现的工业部门,只需对这些常见的工业部门有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即可,不必深究其生产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有:教师讲解、看图片、观相关视频。教师讲解往往有很大局限性,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看图片、观视频更直观。制鞋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微电子工业需要清洁的环境以及高科技人才;钢铁工业需要燃料和原料;火力发电厂需要燃料和水源,同时产生大气污染等,如图1。

图片的效果过教师的语言。学生只有对这些工业部门有一定感性认识,见识广,才能理解不同工业部门主要的影响因素。

四、归纳工业区位因素要点

涉及到工业区位因素的问题,可以通过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了解该工业的基本特点,从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出发,逐一进行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的要点,然后进行表达,如图2。

学习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论可以应用到生产实践。地理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选取本市(或县、乡镇)某一工业部门,评价该工业的发展条件。”让学生搜集本市的地理环境知识,查询该工业部门的生产概况,应用工业的区位因素,提出该工业在本市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不足之处?甚至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出一些建议。

上一篇:如何设计地理课堂结尾? 下一篇:不负桃花负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