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与感悟

时间:2022-10-25 01:19:54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与感悟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本文就从“情感教学”这一方面,谈谈有关“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情感动力;情感教学;主体性

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及核心是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不以前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片面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

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学而言,它不能一味强调基本技能,要重视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强调寓教于乐。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倾向。信息技术课堂也应实现三维目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的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在于建立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也说“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利用“情感教育”在构建“主体性综合式课堂”的一些反思与感悟。

一、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信息素养和掌握信息技术,使学习者能够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并学会批判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素养有多种定义,但综合起来看,不同的定义都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的内容,即信息的获得、加式、表达、交流、利用、评估。因此,信息素养实质上就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而信息技术则是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二者之间是相关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习的前提。

1.教师引导之一——巧设情境

巧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着手,采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游戏、实践操作等形式,为他们自主探索学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也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实践]:《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内容比较枯燥无趣。在让大家学习这一节课时,我首先播放《我想去桂林》这首歌曲,然后对同学们说“我想去桂林”,请大家说说如何去桂林旅游?具体步骤是什么?怎么表达更清晰?然后让他们自主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表达”的相关内容。

[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动态的人,受情感与兴趣的支配。在课堂教学中可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去解决问题。

2.教师引导之二——营造氛围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它是我们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愉快的学习情趣、实施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实践]:放低自己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WORD课程表的制作》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位同学想把自己喜欢的图片作为课程表的背景,他尝试了一下,不行。我发现了,并把他的电脑屏幕广播。首先我微笑地肯定了他的想法,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我让大家共同想办法,而我适时的在旁点播引导下。

[思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一样的位置,学生才能消除畏惧心态,使其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情感通过表情、举止言行传递给学生,学生必然以最佳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这一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愉悦。

3.教师引导之三——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由于每个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自由和独特的发展。

[实践]:每个班级中总有操作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也总有一些操作能力暂时比较差的同学。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异质分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他们不同的任务,还可以挑出一部分学生来担任教师的小助手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思考]:“主体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换位思考,按照“照顾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海纳百川”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实行“差异性”教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成长

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并发展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做出了强调。

[实践]:在本学期开学初,我就将同学们划分成一个个小组。在划分时,我做到以下几点:1、小组一般采用自由组合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策略。但每一个课题小组内部要有合理的差异性,而全班的小组间要形成大体的均衡。2、建立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机制,任务、责任分明,角色分工合理,成果共享。3、我特别注意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策赂。4、公平竞争,小组的合作并不排斥竞争。同学之间恰当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到课题的正常实施,关系到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合作习惯的养成。

[思考]: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实现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组间成员的竞争和共享,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然后,通过指导---引导---思考的师生互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学生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更应是学校、家长、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情感教育还应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主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而且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

[实践]:在整个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做到“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通过各项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同伴的优点,乐于接纳同伴的意见,敢于对同伴提出批评和建议,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断地完善自我,和谐发展。

[思考]: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多些肯定,多些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功感。有了成功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而这一“情感动力”又会作用于学习。

以上,就是我从“情感教学”这一方面,有关“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悟。经过实践,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在“情感动力”的浇灌下,会更加的多姿多彩!

上一篇:基于51单片机的温湿度检测器设计 下一篇:谈超声波测距仪硬件系统中的单片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