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分立的涉税风险

时间:2022-10-25 12:18:57

企业分立的涉税风险

摘要:企业分立,具体来说是指一家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资产分离转让给现存或新注册的企业,被分立企业的股东换取该分立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实现企业的依法分立。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相关的税收问题,本文介绍了企业分立时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企业分立面临的涉税风险等问题提供相应的方法借鉴。

关键词:企业分立;税收风险;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随着国家对企业税收征管管理的逐层深入,企业面临的涉税风险频率也逐渐增多,减少企业涉税风险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根本前提。而在企业面临分立处理的过程中,其承担的涉税风险也将逐倍增加,因此,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相应水平的业务能力才能在各种税务处理过程中游刃有余,具体说来,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技巧,还需要通晓相应的国家税法,同时还应当拥有深厚的纳税筹划功底,在纳税调整以及计税申报处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达到规范企业纳税管理,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企业分立的涉税风险

1.税收政策不稳定形成的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行业法规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企业税收面临的各种新矛盾以及问题促使着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作出相应的变更调整,以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由于我国的税收政策一直处于不断调整适应的状态,因此,相关的企业税收法规也在变化和更新。如果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根据已变更的税收法规对企业涉税行为作出相应的调整措施,那么在涉税行为过程中极有可能忽略重要的税收法规变更信息,将原本合法的税收行为实现的不合法或不合理,最后导致涉税风险的形成。

2.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对税收政策不熟悉形成的风险

具体说来分为以下两点:首先是在税收筹划处理过程中缺乏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导致税收风险,这种风险属于税收筹划中的综合处理风险,具体表现在对于国家规定的相关税收政策或法规没有系统性分析以及全面理解,对企业内部的税收筹划缺乏规划性,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其次是由于操作人员不熟知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在实际事务处理过程中执行不力,最后承担涉税风险。在企业分立过程中,具体说来会面临以下税收问题,如何进行相应的税务处理,还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熟知处理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涉税风险。

(1)企业分立活动不征收营业税。根据国家的相应规定,由于分立企业不再征税范围内,分立行为的实质是将企业资产(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转让给另外一家企业的应征营业税行为,所以,企业分立不应该征收营业税。所以,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在企业税务处理过程中注意分立企业对于营业税的相关规定,不要导致无谓风险行为的实现。

(2)企业分立活动不征收增值税。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而企业分立活动正是处于这一范围之内,因此,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特别注意此项规定,避免在税收行为中造成不必要的疏忽。

(3)企业分立活动的企业所得税处理: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企业分立一般性税务处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被分立企业对分立出去资产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②分立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认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③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时,其股东取得的对价应视同被分立企业分配进行处理;④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时,被分立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⑤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

企业分立的特殊性税务处理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只有在符合相应的条件后才能实施:①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②企业分立后的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分立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③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东,在分立后连续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④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不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且被分立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分立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

(4)个人所得税的相关处理行为。目前国家对于企业分立后个人所得税的处理并没有相关规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现象的发生:企业分立后将并没有将税后利润进行投资,而是把原有的资产进行分拆改如何进行计算?或者,如果参照企业所得税的相关处理办法:在实现相应的条件后实施延迟纳税的政策是否可行?这些处理行为则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企业分立时慎重考虑并结合当地的税务机关判定作出相应的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潜在风险。

3.财务工作人员对税收筹划缺乏全局性认知形成的风险

在企业的税收行为中,税收筹划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人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偷税漏税的方法,并以此作为牛角尖实施偷税漏税;有些人认为税收筹划对企业经营没有作用,忽视了税收筹划的重要性。其实,这些人都是没有切实地认识到税收筹划的真正内涵,片面的将税收筹划等同为偷税纳税甚至还将偷税漏税变成实际行动,最终害人害己,只得接受国家机器的判决惩罚。

4.财务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规范性的日常账务措施形成的风险

在企业的税务处理过程中,当财务人员没有厚实的财务工作能力,具体包括财务会计、税收政策、税收筹划、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素养,那么在实际的税务操作处理流程中极有可能将信息数据混淆处理,导致数据混乱、管理不力,最后综合分析处理后的资料不能精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效,最终在税务处理过程中数据失效造成偷税漏税行为的实现。

5.财务工作人员不能灵活适用财务政策形成的风险

由于会计核算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向财务工作人员全面反映相关的计税资讯,因此,财务工作者只有首先通过熟悉利用相关税收政策或法规对会计、纳税之间的不同方面实施识别,其次进行相应的税务处理。而在此过程中,如果财务工作者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处理,那么很有可能在最后造成企业在纳税时多纳或少纳行为的出现,而无论那一种情形都会将企业卷进不可逆转的后果当中。

二、减少企业涉税风险的措施

1.财务人员应当不断充电,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会计工作实质上还是首先需要依靠专业的人才能进行核算、处理。只有财务工作者不断培养自身灵活多变的处理能力才能在日常的企业运营过程中收集、分析、综合处理相关的会计资料和资讯,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反映企业内部运营状态或者费用收支情况,在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核算后得到企业经营活动获得的最终利润和应向国家缴纳的税费之间的差异,做到及时、精确地实施纳税申报、避免过失少纳税导致的处罚情况的发生。另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财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力度,建立详细全面地培训计划、招聘流程、用人制度以及奖惩制度,在剔除不合理的人力资源后相应的提升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得到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2.财务工作者应当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等信息的调整与更新

企业财务工作者在面临企业分立行为时,不但本身要配备灵活适应税收政策以及时调整内部税务筹划的能力,还需要通过自身丰富的专业技巧达到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实践能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意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注重对国家税收政策等信息的更新调整,高效吸收掌握新的税收变动政策,从全局的高度理解企业内部需做调整的税收规划,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施相关措施,最大程度提高对国家税收政策的把握能力,避免或减少企业涉税风险。

三、结语

企业分立的税务处理一般分为两类型:分立的税务一般处理以及分立的税务特殊性处理。在处理这两个类型的企业分立税务时,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应当灵活适应并运用国家的税务政策法规,根据政策的不断调整适时变动企业内部的税务筹划,及时纳税申报,减少过失漏税,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人力因素造成的企业涉税风险,为企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燕辉.企业涉税风险分析.税收与税务,2007.8.

[2]肖太寿.企业分立的税务处理及案例分析.会计文苑,2012.3.

[3]庄粉荣.企业涉税风险的表现及规避技巧.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1.

上一篇:那一次“尴尬” 下一篇:高考现代文答题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