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质资源漯麦4号的应用

时间:2022-10-25 11:19:49

小麦种质资源漯麦4号的应用

摘要 介绍了小麦优异种质资源漯麦4号,从利用漯麦4号做亲本选育出的小麦品种数量来表明漯麦4号是一个优秀的小麦种质资源,建议小麦育种者可以把漯麦4号做为主要育种资源。

关键词 小麦;种质资源;漯麦4号;配合力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42-02

小麦品种漯麦4号(豫麦57号)自1999年审定至今一直表现优秀,深受农民、各育种单位和种子公司的青睐,同时是众多优异种质资源之一。截至目前,在河南、安徽省仍有较大的种植面积,累计推广面积达567万hm2。漯麦4号是河南省第八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组配品种之一。漯麦4号有较好的配合力,截至2012年底直接以漯麦4号为亲本已经培育出14个通过省(国家)审定的品种,据了解仍有以漯麦4号为亲本选育的大量小麦新品系。

1 漯麦4号的来源

漯麦4号是1989年由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安阳农科所)的郭瑞林等[1]用豫麦18号做母本,西农80(6)-3-3-10为父本,其系谱见图1[2-3],通过有性杂交和穿梭育种系统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品种,于1994年由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选育出优秀新品系漯麦4号,1994―1999年参加漯河农科院内部小麦品种比较,2年都表现优秀,于1996年参加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1998年参加河南省小麦生产试验,1999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同时于1998―2001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组区试试验和生产试验,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4]。

2 漯麦4号的主要特点

2.1 丰产稳产性及品质

赵 虹等[5]研究表明漯麦4号是一个丰产、稳产和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是一个耐渍性好和抗灾能力强的品种。王 静等[6]研究表明,漯麦4号含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5+10亚基,所以漯麦4号在烘烤品质上表现优秀。赵 虹等[7]研究表明漯麦4号的面粉品质达到优质3级(中筋粉一级)标准,可以用于制作优质面条(方便面、挂面、拉面、饺子)等食品。 综合廖平安[4]和赵 虹等人的研究结果可知,漯麦4号是一个中筋优质多抗、丰产稳产广适的小麦品种。

2.2 配合力高

海 燕等[8]研究显示,漯麦4号与花培3号的杂交后代在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和总小穗数等方面与漯麦4号较相近,显示出漯麦4号的遗传力高。

漯麦4号有较高的配合力,自1999年河南省审定、2003年国家审定至2012年底用漯麦4号做亲本已经培育出14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审品种3个、安徽省审定1个,其余为河南省审定(表1)。漯麦4号审定后的13年间,分别与西北矮杆选系(97-26)、豫麦21/豫麦2号、小偃9403、97―042、990111/WS89-5422、周麦16、周麦13号和漯麦4号/周麦16等8个品(种)系杂交选育出10个小麦新品种。

2.3 漯麦4号的利用特点

从表1可以看出,2004―2007年,丰舞981、众麦1号、众麦2号、富麦2008和漯麦4-168 5个审定的小麦品种(除众麦1号外)均是直接从漯麦4号中提纯复壮选育出的优系。2007―2012年,郑育麦9987、许科1号、平安7号、花培6号、太学7号、阜麦8号、许科718、中新78和阳光851 9个审定的小麦品种都是通过把漯麦4号做为亲本之一,与另外的小麦资源组配杂交组合,通过系统选育出这些小麦品种,这相对于提纯复壮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从育种进程方面分析,品种的提纯复壮远比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要快的多,这符合小麦育种的一般规律。漯麦4号的利用特点为开始直接通过提纯复壮选育小麦新品种,后来通过与优异种质资源组配杂交组合系统选育新品种。

3 结论与讨论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漯麦4号是一个优良的小麦种质资源,可做为黄淮麦区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利用,建议黄淮麦区的育种单位考虑选用漯麦4号做亲本选育小麦新品种。

从漯麦4号做为小麦资源来分析,前期选育的小麦品种都是通过提纯复壮选育而成,后来都是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出小麦新品种。可以预计未来漯麦4号的育种应用价值将更大。

4 参考文献

[1] 郭瑞林,张宏生,杨春玲,等.漯麦4号亲本选配与后代选育方法探讨[J].麦类作物,1999,19(6):14-16.

[2] 张清海,王志和,张桂兰.黄淮南片小麦审定推广品种及其选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2(1):93,240-241.

[3] 庄巧生.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9):154.

[4] 廖平安,靳文奎,郭春强.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4号简介及高产栽培规程[J].农业网络信息,2005(10):111.

[5] 赵虹,王西成,范和君.漯麦4号综合表现及利用前景[J].河南农业科学,1999(5):6-7.

[6] 王静,刘东涛,冯国华,等.黄淮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1Dx5+1Dy10的分子检测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6):31-34.

[7] 赵虹,王西成,李铁庄,等.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3):126-131.

[8] 海燕,何宁,康明辉,等.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168-171.

上一篇:马铃薯“3414”加密试验中施氮和产量的回归关... 下一篇:安徽科技学院植物标本室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