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唱艺术处理

时间:2022-10-25 10:56:08

浅谈合唱艺术处理

【摘要】合唱不仅以其丰富的和声使人得到立体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以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为长,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震撼。对合唱歌曲的处理是提高学生唱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合唱教学任务和合唱课美育的核心。

【关键词】合唱 作用 处理 方法 步骤

一、合唱艺术处理的作用

合唱艺术处理是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提升合唱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艺术处理的层面包括对作者在进行无声创作时所无法尽善的想象或在乐谱中无法详尽记录的细微之处进行选定、补充或修正,同时也包括指挥通过排练所听到的实际音响,发现乐曲中所存在的原作者在创作阶段主观上并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表现可能,赋予它更加明确的表达和强调,当然也包括指挥对作品的局部所进行的删减、添加和调整。

二、合唱艺术处理的常用手法

1.从歌词入手有表情地歌唱的具体有效的方法。(1)遵循乐曲的风格; (2)按照乐曲的节奏; (3)有表情地念歌词。比如《摇篮曲》前面的歌词――快睡吧我的宝贝,不能为了熟悉歌词来念歌词,要带着风格和乐曲的状态来念,还要按照乐曲的节奏有表情地念。

2.确定演唱歌曲的音色。(1)研究和设计演唱作品的音色;(2)找到合适的发声位置。合唱团演唱歌曲的音色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作品的风格来决定演唱音色。用什么样的音色才能符合作品的风格和情感是必须研究和设计的,指挥要训练合唱团员善于驾驭各种声音和音色。

3.使演唱富有逻辑性的具体方法。(1)对歌曲的处理先有一个总体构思;(2)分清“念”与“唱”两个歌唱状态。歌唱就像说故事一样,句与句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用念就忽略了这种逻辑关系,缺少了一定的审美元素。如《摇篮曲》,用念的状态,音符只是颗粒的,并没有联系起来,这样的音乐是停止不前没有神韵的,用唱的状态来唱歌,就用气息把音符穿起来了。

4.遵循自然,创造美丽。处理音乐作品应遵循自然的原则,一切强加的、做作的、不合理的处理都无法创造美丽的瞬间。合唱艺术处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美丽、感动听众,为达到这种境界,处理音乐作品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作为指挥,应懂得创造美丽的原理和手段,一切违背自然的做作的演唱和处理都不可能打动听众。

5.指挥的图示和身体动作与艺术创造密切关联。指挥的图示与动作对演唱的声音产生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应避免单调的、僵硬的、非艺术性的指挥动作。以《摇篮曲》为例,假如一个指挥在指挥《摇篮曲》时一直做有规律的打拍子的图示,那么将会使队员僵化,所以不能一成不变,要富有创造性。

三、分析作品,简述艺术处理的步骤和方法

1.作品分析。《嘀哩嘀哩》这首合唱曲是由望安作词,潘振声作曲,后由吕道义改编的合唱曲。歌曲为二四拍,是一首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曲调通顺流畅,节奏简洁明快、轻快活泼。歌曲反映了春天美丽的景象,能让学生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并能体验、享受美丽的春天景象给我们带来的快乐。通过这首歌曲的合唱排练,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处理要点。 (1)从歌词入手;(2)指挥图示;(3)音乐的层次体现:乐句之间、段落之间;(4)句尾的气息控制。

3.艺术处理的步骤和方法。

(1)《嘀哩嘀哩》这首作品是中国近现代的一首儿童歌曲,是一首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

(2)确定演唱歌曲的速度和力度。演唱这首歌曲应把速度控制在中速稍快,展现出二四拍流畅的曲调,把节奏的简洁明快表现出来。力度应该用轻快活泼的方式来演唱。

(3)从歌词入手有表情地歌唱。可以带领合唱队员们用活泼的儿歌风格,按照乐曲轻快的节奏,有表情地、有感情地熟练地念歌词,体会歌曲的情感。

(4)确定演唱歌曲的音色。演唱作品的音色应该用儿童天真的声音来表现。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所以要用稍靠前的位置,以饱满的情绪,用欢快、灵巧、和谐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歌曲中的变化处是要有转变的。

(5)使演唱富有逻辑性。歌曲的演唱状态要分清“念”与“唱”,应该用唱的状态来唱歌,也就是用气息把音符穿起来,要教会孩子们体会这种状态。在演唱形式上要通过齐唱、合唱、领唱等表现歌曲丰富的情绪变化。

(6)遵循自然,创造美丽,寻找自然的童声运用于作品。

(7)指挥的图示和身体动作与艺术创造密切关联。要设计出属于这首欢快儿歌的指挥图示,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变化,使曲子具有活泼轻快的变化之感,并且要利用指挥图示带动孩子们体会这种感觉,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整个作品的二度创作中。

“动人之音,莫大于情”,情为歌之魂,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上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只有将歌曲中感受到的东西真实地演唱出来,才能做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才能让孩子们的演唱逐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02).

[2]雷维模.童声合唱[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上一篇:中职英语作业布置策略之初探 下一篇: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运用体会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