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指导下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25 10:43:27

多元智能指导下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摘 要: 高考制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承担太多的社会压力,因此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尝试在多元智能指导下提出分层次招生、多元评价录取的改革方向,以对高考制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 高考改革 必要性 多元智能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考试制度,而且兼有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性质,具有复杂的社会功能。它在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引导了中小学生努力学习,规范了中小学的办学方向。高考制度主要的社会功能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才流动、保持社会稳定。从教育角度讲,高考制度改革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适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就读的人数急剧增加。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为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中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大众化高等教育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又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方面更要承担一部分任务。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积极培养精英化人才,而且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由于过于强调统一性,现行高考模式已不能适应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的要求。

高考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加强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当前,教育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过去一个时期以来行之有效的高校招生考试管理规定和办法,以及观念、体制、机制、模式正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巨大的并不断增长的考试规模对考试组织管理体制、体系提出了挑战。1998年以来,考生人数连年持续增加,到2009年,已达到1020万。面对已达世界之最的巨大规模的统一考试,现存的高考考试组织管理系统存在多方面不足,因此高度集中的高考组织管理体制、体系、结构和模式深层次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为高等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因为此,目前世界许多国家也开始由分散考试走向统一考试。但是,考试形式的统一性和单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破坏了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使现行高考制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高考承载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高考制度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制度,同时还承载着过多的附加要求,包括社会人才观的引导、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高中学业水平的检测、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潜能的甄别等。特别是在向全社会开放后,高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考试,高考的社会功能还有加大的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上激烈的就业竞争,也集中反映到教育领域的高考竞争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考招生比例逐年增加,高考已成为关系个人成功、家庭幸福与社会进步的大事,成为万众瞩目的政治和社会事件。

2.“一考定终生”考生负担过重

现行的高考制度规定,每年只有一次考试,考试时间和考试方式基本是全国统一模式,高校录取新生几乎完全依据高考的分数,造成高考成绩的一分之差可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严酷现实。过“高考独木桥”,变成了带有长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的事情。

3.影响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随着高考竞争的加剧,上世纪80年代便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片追”、文理偏科、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求异思维和个性发展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中学,“考什么就学什么、教什么”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片面应试的结果造成智育一支独秀,教学内容过于求全,教学要求过于求深,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与个性特长的发展。

4.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难以适应大众化阶段人才选拔的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随的,不仅仅是大学毛入学率的提高,还有高等教育办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种类型的大学、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多层次的培养规格,相应地要求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的方式也要作出调整,现行的整齐划一的高考制度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了。

三、多元智能指导下的高考制度改革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多元智能理论着眼于人的智能开发,其核心观点是通过正确认识、评价和开发学生多元智力的潜能,促进人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要避免使用单一的标准化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发展,努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由于智力发展的多元性,不能只注重高考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以标准的智商测试和学科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的课业学习智力领域为主的评价,应重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考的评价方式必须由过去采用单一的、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或者唯一录取标准的模式,向着采用多元评价、综合评定、择优录取的方向改革。

综合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尝试提出一种分层次考试、多元评价录取的高考制度。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是同时存在的,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应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高校既要培养精英型、学术型的白领人才,又要培养职业型、技术型的灰领、蓝领人才,以适应金字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对于能够代表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为了便于实际过程中的操作,可定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这些高校不仅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且往往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教育基地,对学生入学通常有严格的素质要求。这些大学可以实行全国联考,考试时间定在一月份,具体联考科目和联考内容可以按照现行高考制度执行,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联考的录取应由全国统一划线,既保证精英教育的质量,又兼顾全国考生的公平竞争。每个学生只填报一个志愿,成绩出来后高校按照考生成绩安排差额面试,在按志愿录取结束后生源不足的高校可以进行调剂。时间的安排是为了让在此次联考中失利的考生可以继续冲刺六月份的统一高考。

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可以采取全国统一高考,但是改变现行的只根据一次高考成绩录取的做法,降低其在录取中的比重,加入高中课程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可参考2009年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的选拔模式。在过渡阶段,高考成绩比重可以稍大一点,以后逐渐降低,使三者的比重大致相当。同时需要提高评价的客观性,首先要对教师素质出台相应标准,其次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对学校评价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当前,中国高考政策改革应重点考虑健全高校招生的监督约束机制、高考公开透明机制及追究责任的问责机制,为综合素质评价进人高考录取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中学也应投入更多力量对中学生进行个性特长、综合素质方面的成长记录,为高校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对于能够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专科/职业型院校,可以凭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申请入学,必要时可以适当加试和职业、专业相关的一些技能。强化会考结果的利用,高职高专院校应主要根据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招生录取。在高等教育正朝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背景下,过去那种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与缓解。一些高中毕业生不需经过高考而凭高中学习和毕业会考的成绩进入高校成为可能。高中毕业会考其实也可以转变为一次“高考录取”,会考成绩完全可以作为部分院校和高职高专的录取依据。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都可以不必参加高考,而他们在目前招生总人数中占很大比例。采用多样化的招考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免去因为高考而背负的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而且不会因为备考而耽误其他课业的学习。

分层次招生的目的是让考生分流,改变一张试卷从北大考到高职的局面。在每一个考试层次中,每个考生都可以有三次选择的机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哪一个层次的考试,究竟考一次还是考两次由考生自定。总之,多考一次则多一次机会,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高职高专类招生可以不参加联考和全国统考,这就能为前两种去向的学生减轻升学预备教育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系苏州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

上一篇:湖南高考作文阅卷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在四川地震灾区幼儿园长期开展美术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