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计时史话

时间:2022-10-25 09:39:08

元明时期

在钟表未出现之前,重庆人与全国一样,皆靠沿用祖先们使用的古老原始的“铜壶滴漏”报告时辰。据古籍《楚庭稗珠录》载:“时辰筹树小壶中,铜尺衡壶面,遇其时则字浮尺间。”这是我国古明创造的计时器,工艺高超,报时准确。史籍记载在明末清初,重庆下半城原西四街就建有一座“壶漏台”以滴漏计时报时。

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

偌大城市靠衙门漏台报时,实在太麻烦。时任重庆府知府的陈邦器在府衙门前修建了一座“更鼓报时”的谯楼,置铜壶滴漏于楼上(名叫“丰瑞楼”,人称老鼓楼)。但击鼓报时,只有附近居民才能听到,作用不大。

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

任重庆知府的书敏(满人),又在现今的白象街通衢大道的街口,新建了一座比“丰瑞楼”规模更大的新谯楼,定名为“新丰楼”。新丰楼楼门上有“闻声四达”四个大字的题刻,同样是以壶漏计时,只是将击鼓报时,改为撞铜钟报时,钟声要比鼓声传得更远些。

解放后

抗战胜利纪功碑在解放后重修并命名解放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碑上时钟有时出故障,使得“解放碑的钟……不摆了”成为了我市的一句歇后语。2007年,新的石英钟为国际品牌“劳力士”捐赠,走时也更精准。

现在

“三转一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词,这当中的一转指的就是手表。“上海”牌的手表也许就是她的嫁妆,也许就使当上了新郎。到了八九十年代,计时工具就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平民化了,电子表、石英表、机械表选择也越来越多。家里的挂钟也不仅仅是计时,还要兼具美观的效果。现在,手机也成了重要的计时工具了。

清乾隆末年

官府衙门着手改进报时的方法,在府台衙门前辕门的两侧各建了一座报时的乐台,用鼓乐的音响报时。终因效果差,不久就废而不用,改在莲花街的月台坝高坡上筑了一座炮台,定时鸣炮向市民报时。直到民国十五年才废止。

1924年

随着1890年重庆开埠,英、美、法三国洋行进入重庆,洋火、洋烟、洋肥皂、洋布等大批洋货进入市场之后,西洋钟表也进入了中国。外国传教士最早在重庆城设立的洋教堂七星岗天主教若瑟堂最早修建起高尖顶的钟楼,古老的重庆城市民第一次听到洋教堂响起的钟声,那是1924年的事了。

1947年

1947年抗战胜利纪功碑竣工。当时的天主教重庆教区向市政府捐助了4个大钟挂在碑顶。

上一篇:黄志森 寂寞的“弹棉郎” 下一篇:鸡公打锣鸭子吹号 记忆中的逗趣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