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瓯王地后铅锌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时间:2022-10-25 09:35:20

福建建瓯王地后铅锌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摘要]王地后铅锌银矿位于政和-大埔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北段,杉洋-叶坑北北东向倒转复式向斜褶皱带轴部。核部地层为中-上元古界东岩组,矿体分布在东岩组第一段和第三段的绿帘透辉石岩中。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总体较平缓。通过对矿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综合分析,总结成矿特点,对本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铅锌银矿 地质特征 找矿远景 建瓯王地后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2-2

1区域地质背景

王地后铅锌银矿位于政和―大埔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北段杉洋―叶坑北北东向倒转复式向斜褶皱带轴部之次一级向斜褶皱带内。核部地层为中-上元古界东岩组,翼部为大岭组、迪口组。区内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其中北东向断裂属区域性断裂,规模较大,具多期次活动特点。物化探综合异常主要沿褶皱、断裂带分布。矿区北部有东岩铜矿,东部有龙岗银多金属矿,中部有赤溪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显示出良好的找矿远景[1][2]。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为中-上元古界大岭组和东岩组。

中-上元古界大岭组:分布在向斜褶皱翼部,岩性为灰-浅灰色钠长黑云片岩、黑云钠长变粒岩,顶部见绿帘阳起变粒岩等。地层产状倾向南东,倾角10-30°。与上覆东岩组呈整合接触。

中-上元古界东岩组:分布在向斜褶皱轴部,为一套中浅变质细碧-角斑质火山岩系,按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划分四个岩性段(图1)。

第一段:灰绿-暗绿色绿帘透辉石岩夹绿帘阳起片岩,为主要含矿段。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倾向北东,倾角10-20°。顶部见一层灰白色透辉石英岩带(标志层),厚度10-30m。第二段:为钠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等,呈“残留体”分布。沿断裂带见花岗斑岩脉侵入,脉宽15-50m。第三段:为滑石石英岩、绿帘透辉石岩、钠长云母石英片岩等,为主要含矿段。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产状平缓,倾向北东,倾角10-25°。第四段:为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等。

2.2构造

(1)褶皱:分布在杉洋―叶坑一带,总体为一北东向倒转复式向斜褶皱。由于受断裂错动,褶皱形态不完整。

(2)断裂: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组。

北东向断裂:属区域性断裂,长度大于8km,产状倾向北西,倾角80°。沿断裂带见花岗斑岩侵入,脉宽5-25m。北西向断裂:长度大于5km,产状倾向北东,倾角80°。该断裂对早期断层、地质体造成错动。近南北向断裂:长度2-6km,产状倾向西,倾角75°。沿断裂带见花岗斑岩脉侵入,脉宽15-50m。

2.3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花岗斑岩,次为石英斑岩。岩脉沿断裂带侵入,长度1-8km,宽度15-50m。岩脉与围岩接触面具硅化、黄铁矿化。

2.4围岩蚀变

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阳起石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与铅锌银矿关系密切。

2.5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1∶5万物探资料显示,区内磁异常规模大,单异常长200-1500m,宽50-500m,异常强度500-1500γ,多数伴有300-500γ的负异常。

1∶5万化探资料显示,区内东岩组土壤综合异常值Cu 80-200×10-6,最高800×10-6;Pb 70-400×10-6,最高达2000×10-6;Zn 150-400×10-6,最高2000×10-6。

东岩组岩石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单位10-6):Cu 112,Pb 46,Zn 138,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含量[3]。

矿区1:5千物探测量,圈定高极化异常带4个(DHJZ1、DHJZ2、DHJZ3、DHJZ4):

DHJZ1异常:宽约50m,ηs>3.5%,最大值4.6%,ρs

DHJZ2异常:长约200m,宽20-100m,往北有一定延伸。ηs>3.5%,最大值4.6%,ρs

DHJZ3异常:分布7线和8线中部,分为南、北两个异常。长约600m,宽50-150m。

ηs>3.5-4.6%,ρs=500-2000Ω・m。为低阻高极化异常带。带内见铅锌银矿体。

DHJZ4异常带:分布在15-16线之间,异常带呈北北西向延伸,长约800m,宽50-300m。ηs>3%,最大值6.0%;ρs 1000-2000Ω?m。属低阻高极化异常。带内见铅锌矿化体[4]。

3矿床特征

3.1矿体规模、形态及产状

矿区铅锌银矿分布在8-15线东岩组第一段绿片岩层位内,共圈定矿体4个(Ⅰ1、Ⅰ2、Ⅰ3、Ⅰ4)。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产状较平缓。容矿岩石为绿帘透辉石岩。

I1矿体:出露在0线LD2-PD1民采硐,推测长度100m,真厚度0.67m,平均品位Pb1.33×10-2;Zn0.97×10-2;Ag138.84×10-6。矿体产状倾向北东,倾角28°。

I2矿体:出露在0线LD2老硐,矿体长度大于50m,厚度2.27-2.99m,品位Pb 0.60-0.77×10-2;Zn1.04-1.67×10-2;Ag69.53-92.50×10-6。矿体产状倾向北北西-北北东,倾角7°。

I3矿体:出露在7-8线LD3老硐,矿体长约200m,推测延伸100m,厚度0.54-1.81m,品位Pb0.1-2.46×10-2;Zn0.81-3.70×10-2;Ag11.70-260.0×10-6。矿体产状倾向东,倾角15°-22°。该矿体与I2矿体间距约20m。

I4矿化体:出露在7-15线,矿体长度大于50m,厚度1.51m,平均品位Pb0.83×10-2;Zn0.29×10-2;Ag6.5×10-6。矿体产状倾向北东,倾角38°。矿体与顶部透辉石英岩(标志层)间距约10m[5]。

3.2矿物成分及生成顺序

(1)金属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穆磁铁矿、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有透辉石、绿帘石、阳起石、石英、长石、方解石、黑云母等。

(2)金属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①-穆磁铁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磁铁矿②-褐铁矿。

3.3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以半自形-它形晶粒状结构为主,少量呈自形晶粒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乳浊结构-交代乳浊结构、包含结构等。

(2)矿石构造:主要有斑杂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微)脉状构造等。

3.4矿石类型

根据金属矿物共生组合可分为铅锌银矿石,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等类型。金属矿物一般呈浸染状、浸染-微脉状、斑点-斑杂状分布。

4矿床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

4.1矿床成因分析

区内铅锌银矿产于中-上元古界东岩组的第一段和第三段绿帘透辉石岩中。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原岩以钠质基―酸性火山岩为主,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建造。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无穿层现象。矿石组份简单,除方铅矿、闪锌矿外,其他金属矿物含量均较低。脉石矿物为绿帘石、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等与近矿围岩相似,说明矿体与围岩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矿石中常见铅锌矿物顺层理形成条纹,说明矿体与围岩同时经历了沉积成岩―变质作用和热液叠加现象。矿床成因属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的层控型铅锌银矿床。

4.2找矿标志

(1)中-上元古界东岩组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绿帘透辉石岩与铅锌银矿关系密切,所以绿帘透辉石岩是主要找矿标志之一。

(2)铁帽、古采坑、老硐等是重要找矿线索,也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3)物化探异常,特别是异常浓集中心或高值点是找矿有利地段。

5成矿远景分析

(1)区内中-上元古界东岩组地层大面积出露,层位稳定,其中第一段绿帘透辉石岩、绿帘阳起片岩和第三段滑石石英岩、绿帘透辉石与铅锌银矿关系密切,是主要赋矿层位。

(2)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总体呈北东-北北东向纵贯全区,为岩浆热液、含矿物质的运移富集提供有利空间,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3)区内物化探异常主要分布在杉洋、张坑、王地后、张坑、龙岗一带,与区内东岩组地层及褶皱、断裂构带的分布位置基本吻合,显示二者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物化探异常具指导找矿意义。

(4)区内有赤溪、王地后铅锌银矿点、东岩铜矿点,龙岗银多金属矿点。通过综合研究分析认为,本区矿床地质特征与建瓯八外洋铅锌矿、尤溪峰岩铅锌矿基本相似,展现出良好的找矿远景。

上一篇:浅析青海滩间山金矿田 下一篇:辽宁省阜蒙县前房申沟金矿化特征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