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蒙县前房申沟金矿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2-10-20 05:10:03

辽宁省阜蒙县前房申沟金矿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辽西地区,由于受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老地层和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形成较多典型的岩浆热液型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该区目前工作程度较低,缺乏金的存在形式、矿床形成温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微观特征研究,初步依据矿化体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等宏观特征,认为该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型和破碎蚀变岩型。

[关键词]太古宙建平群 中生代侏罗系 岩浆活动 燕山期花岗岩矿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Q969.26+3. [文献码] 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2-65-1

1区域地质背景

区域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的北缘,燕山台褶带(Ⅰ4)的北部,辽西台陷(Ⅰ41)的朝阳断束(Ⅰ41-2)与北镇凸起(Ⅰ41-1)交接部位的北部地段。

地层为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及上元古界-中生界的火山岩。

构造为断裂构造,按展布方向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及环状、放射状断裂。北西向控制着腰弯子与核木沟金矿点;环状放射状断裂,受大青山复式火山机构控制,区域上控制着上石厂金矿点。

岩浆活动强烈,其时代主要为燕山期,期次多,岩类繁杂,为区域上金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及热源,对成矿极为有利。

区域上金矿(点)床发育。主要矿点有:腰湾子、核木沟、上石厂金矿点等。

2矿区地质

2.1地层

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Arx)发育,少量中生界侏罗系蓝旗组(J2l)。小塔子沟组岩性为花岗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该套地层是该地区金和铁的主要含矿岩系。

2.2构造

构造发育,从构造类型来看,既有同变质期的片麻理、褶皱、韧性剪切带,也有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断裂构造,从空间延伸来看,北北西走向的片麻理及片麻岩条带,北东向、北西向的断裂形成了矿区的构造轮廓。大部分断裂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明显可识别出二期断裂作用,早期活动具强烈韧性变形特征,晚期在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叠加脆性断裂,正是该区断裂的这种多期活动特点,为金的活化迁移提供了动力、热液和通道,并为最终金的富集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北西向断裂及同期次级断裂是区内的导矿构造;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断裂为区内金矿化主要的储矿构造;环状及放射状断裂不仅为金成矿提供了热源,也为金矿化提供了物资来源。

2.3岩浆岩

燕山期岩浆侵入十分强烈,多呈小岩株形式分布,岩类多,见闪长玢岩、流纹斑岩和花岗斑岩等。

3矿化体地质

3.1矿化体地质特征

Ⅰ号含金矿化蚀变带:走向305°,倾向南西,倾角28°~42°,延长700m,宽15~20m。片理化明显,高岭土化、铁染及细脉状强硅化,受北西向张性断裂控制。带内见3条矿化体,延长80~390m,宽9~11.8m,产状与含金矿化蚀变带一致,金品位0.25~0.30×10-6。

Ⅲ号含金矿化蚀变带:总体走向340°,倾向南西,倾角26°~75°,延长80~240m,宽1.35~17.00m,高岭土化、硅化较发育,碳酸盐化及铁染。见1条金矿体,走向335°,倾向南西,倾角66°,延长63m,宽1.35m,金品位1.30×10-6。

Ⅳ号含金矿化蚀变带:走向10°±,倾向北西,倾角12~76°,延长40~200m,宽0.65~2.22m,见高岭土化、细脉状硅化及铁染。见2条含金矿化体,延长50~80m,宽3.47~7.94m,金品位0.25~0.35×10-6。

Ⅴ号含金矿化蚀变带:走向45°,倾向南东,倾角75~87°,延长240m,宽3~14m,见高岭土化、钾化、网脉状硅化、黄铁矿及黄铜矿。见3条含金矿化体,延长35~110m,宽1.49~13.00m,金品位0.25~0.38×10-6。

3.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为半自形-自形粒状。矿石构造为细脉、网脉及角砾状。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高岭土化、绢云母等。

3.3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硅化。

黄铁矿:可见两种类型,均与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其一Arx中的星点状黄铁矿,晶形完整;其二破碎蚀变带的硅质脉中,晶形完整,呈星点状、细脉状和黄铜矿与硅质脉相伴生。

黄铜矿:发育于破碎蚀变带内,晶形完整,呈星点状,与金及其它多金属矿关系密切。

硅化:主要受破碎蚀变及裂隙控制,多呈脉状、细脉状及网脉状,与黄铜矿化及其它多金属矿关系密切。

4矿化成因探讨

4.1成矿理论

4.1.1矿化与花岗岩的关系

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伴随着构造运动侵入到太古宙变质岩中,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热液条件,在长期的岩浆演化重熔过程中,其热流通过对“矿源层”的不断作用,逐渐分异出大量富含金等有益元素的含矿热液,并溶解、活化“矿源层”中的金。含金流体沿岩体周围发育的断裂构造向上运移,并在断裂构造成矿条件的适宜部位解析、沉淀,形成金矿化。

4.1.2成矿物质来源

太古代火山频繁发生,中生代华北地台活化,燕山运动打破了太古代的构造格局,在构造的交叉处岩浆活动,岩浆热液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2成矿模式

4.2.1火山喷发阶段

太古代时期,火山喷发频繁,火山物质沉积,该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区域变质和强烈的构造作用,变质作用的水在岩石中使成矿元素活化并融于其中,在适宜的环境下发生沉淀,使金得到富集,形成富含矿质的原始矿源层。

4.2.2岩浆侵入及矿化阶段

中生代是该区花岗岩侵入的高峰期。构造运动导致岩浆活化,岩浆沿北西和北东向断裂侵入,带来的热流使处于深部的太古代地层重熔,形成了花岗岩浆,花岗岩浆沿断裂上侵冷凝结晶,最后形成了花岗岩侵入体。

岩浆活动期后,岩浆侵入到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质体内,由于岩层的阻挡作用而使矿液不能远距离迁移,部分只能沿着构造裂隙充填,形成了含矿热液只能在岩体内部、接触带附近以及沿构造裂隙部位沉积,从而形成了构造破碎蚀变带型和岩浆热液型金矿。

上一篇:福建建瓯王地后铅锌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下一篇:牟平区西邓格庄矿区金矿尾矿库项目地下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