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时间:2022-10-25 09:22:0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摘 要:本人针对缺乏语言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现状,必须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以准确、优美的/语文的语言引领小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语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68-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 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 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做到 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一些。

四、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

五、趣味性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单是一种以思维为中心的认识过程,而是多种个性心理协调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善于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使整个教学妙趣横生、熠熠生辉。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特级教师魏书生则要求自己/ 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

六、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 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处处流动着丰富的情感,教学的语言也应当充满感彩,力求达到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的教学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声发于情、理融于情,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的各种喜怒哀乐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他们的情思、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 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育对于中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