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蕉园诗社”研究现状

时间:2022-10-25 09:13:13

浅析“蕉园诗社”研究现状

摘要:近几年,蕉园诗社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的梳理,从而帮助了解蕉园诗社的研究现状,对今后的研究加以创新。

关键词:蕉园诗社;女性文学;研究现状

近二十年,W术界与蕉园诗社相关的论文多达五十余篇,主要涉及蕉园诗社考证研究、蕉园诗社的特征及女性意识研究、蕉园诗社成员作品研究、蕉园诗社与《红楼梦》关系研究这四个主要方面。

一、蕉园诗社考证研究

一是对“蕉园五子”“蕉园七子”成员的考证。众所周知,蕉园诗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但是对于“蕉园五子”“蕉园七子”谁是前期代表、谁为后期代表,学术界一直争执不下,对于“蕉园五子”和“蕉园七子”的成员也一直是众说纷纭。靳卫华的《“蕉园诗社”研究》、胡小林的《清代初年的蕉园诗社》、吴晶的《蕉园诗社考论》认为蕉园五子是徐灿、柴静仪、朱柔则、林以宁、钱凤纶;蕉园七子是顾姒、柴静仪、林以宁、钱凤纶、冯娴、张昊、毛q。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靳卫华认为蕉园五子是蕉园诗社前期的代表人物,而胡小林、吴晶认为蕉园五子是蕉园诗社后期的代表人物。更有学者提出无论是蕉园五子、七子,还是蕉园十子,都只是一个概称,她们当中有些人不存在一起唱和的可能性。

二是对蕉园诗社成立时间、成社地点、成社原因的考证。胡小林的《清代初年的蕉园诗社》、吴晶的《蕉园诗社考论》对此问题进行了考证,他们认为诗社始创于康熙四年,顾之琼是首倡者。胡小林根据陈文述的《西泠闺咏》,推测蕉园是西泠的一处名胜之地或是或诗社某位闺秀的私家园林,吴晶在文章中论述了诗社成立原因,他认为诗社缘起于“与顾之琼有亲属关系的杭州闺秀诗人在家庭、家族间的唱和”。

三是对蕉园诗社活动的考证。赵厚均的《留得蕉园遗社在,只今风雅重钱塘--清初钱塘蕉园诗社考》,对诗社的活动进行了考证,他根据蕉园诸子的创作,推测出诗社成员的活动大致分成雅集、送别、哀挽三类。

二、蕉园诗社的特征及女性意识研究

由于种种原因,清代时期以蕉园诗社为代表的女性文学慢慢兴盛起来,而这些原因成为学术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唐群的《清代闺秀诗歌的繁荣及其原因》、段继红的《清代女诗人研究》、王细芝的《清代闺秀诗人的集中分布及其成因》等则分析了包括蕉园诗社在内的清代女性文学兴盛的原因:其一,清代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读书求仕风气较盛,许多有识之士倡导奖掖女子结社作诗;其二,蕉园诗社成员大都处于社会上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其三,士人“才貌双全”择偶标准的转变;其四,家族姻亲间的相互唱和;其五,闺阁才女在地域分布上的集中性以及江南妇女冶游风气的盛行。而王萌的《论明清时期女性群体渐趋自觉的创作趋向》、何明,罗麟,王玉新的《“蕉园诗社”看清初女性意识的觉醒》等,则在女性文学繁荣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清代与蕉园诸子以及其他女诗人女性自主意识觉醒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了清代时期女性所受到的来自于时代和社会的排挤,如宋立的《中明清江南妇女“冶游”与封建伦理冲突》、程君的《清代闺秀诗人的“才”“德”之辩》等,分析了封建传统伦理思想对当时女性的压制,这也侧面反映了以蕉园诗社为代表的清代女性文学存在的不易。

三、蕉园诗社成员作品研究

徐燕婷的《清代钱塘闺秀词探论》、张远凤的《“蕉园诸子”诗词的女性特质评述》、吴琳的《清初女性诗歌嬗变研究》等,通过对蕉园诗社诸子诗词作品的研究,总结了清代闺秀诗词的特质,进而概括出清代初期女性文学的特点。张远凤的《论“蕉园诗社”女诗人徐灿诗词情意》、程君,庄国瑞的《清初蕉园“祭酒”柴静仪考》以及邓妙慈的《“蕉园诗社”首倡者顾之琼考论》,则是通过分析徐灿、柴静仪、顾之琼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作品,对三人进行考证。蕉园诸子的作品少是导致此类研究缺乏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学术界大多将她们的作品作为分析清代闺秀诗词或其他女性诗词研究的一个佐证,而鲜少关注蕉园诸子的作品本身。

四、蕉园诗社与《红楼梦》关系研究

俞晓红的《诗社与明清江南闺媛结社小识》认为大观园结社的原因、过程以及诗社活动,在一定程度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才女名媛结社风尚的反映,阳达的《考评式结社与清代小说》、刘展的《明清江南女性文化与女性观解读》也都论证了这一观点,他们都以蕉园诗社为例,反映了以蕉园诗社为代表的明清女性结社风尚与清代小说之间的关系。

而土默热的《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妙玉与徐灿》虽然研究了蕉园诗社、蕉园诸子的关系以及她们举办过的文学活动,但是他的主要目的是想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并非曹雪芹,而是洪升。而马瑜理的《“土默热红学”辩误》则通过“蕉园十二钗”与金陵十二衩关系考辨、大观园与杭州西溪关系考辨,对土默热的观点进行辩误。

参考文献:

[1]付优.明清女性结社综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1(2).

[2]祁高飞.20世纪以来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综述[J].许昌学院学报,2012(6).

上一篇:试论《长恨歌》主题 下一篇: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习惯以及引导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