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繁体字认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2-10-25 09:12:27

浅谈繁体字认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在博大瑰丽的汉字海洋里,掬起一捧清流也让人顿觉芳香四溢,流连忘返。而繁体字则是汉字海洋里的一朵奇异浪花,她的世界厚重动人,让人见之亲切,嗅之喜人,情不自禁总要放入心间回味赏“玩”一番。

在繁体字认读教学中,我常带着敬畏又激动的心情,一次次地与同学们一起徜徉于繁体字的浩渺中不能自拔,体会颇深,领悟颇多,在此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一、化繁为简,用简识繁

虽然繁体字的出现总是以朦胧的面容让人不知所措,不过只要大家掌握了一定的化繁为简的方法后就能轻松揭开面纱,欣赏其真实的容颜。

化繁为简,也就是将笔画繁杂的字简单化,以便于书写、记忆。在繁体字简化的过程中常常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中主要的简化方法有:简化部分偏旁的,如风的(刮),衫的(衬);用局部代全部的特征,如(声),(号);还有用简单符号取代原字中繁难的部分,如(汉)与(劝)等等。把握了化繁为简的方法常常可以在已简化的字或偏旁中进行类推,从而认读更多的繁体字。例如:由“识〔〕”类推出“”即旗帜的“帜”;由“讥〔〕”推出“”即饥饿的“饥”;由“缤〔〕”推出“”即鬓角中的“鬓”。如此这般也就做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为师矣!

除了通过对化繁为简方法的掌握类推形近的繁体字之外,还可以通过繁简对照表,多读多看,熟能生巧,也可联系上下文互见理解来用简识繁。如对联:黑不知勤早,白首方悔。联中的繁体字颇多,有“”“”“”“”“”。根据对联需对仗工整,语意一般为相近或相反的特点,联系前(或后)句来推敲此联的含义。如联系对句中的“白首”可推出句中“黑”的“”即是头发的“发”;由出句中的“勤早”可推出与其对仗对句中的“”应为“读书迟”之意。在前后对照、用简识繁中,正确地认读出繁体字,这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阅读面,还能提高文化素养,幸甚至哉!

总之,在繁体字的认读教学中,秉持着这么一条原则:用简识繁。也就是使用同学们熟悉的简体字来认读生疏的繁体字,并依托一定的认读方法,定能做到举一反三。

二、繁体认读,辅助教学

一提起繁体字,人们总会说繁体字难认又难写。自从1956年起,国务院根据国情,大规模简化汉字,使汉字笔画由13笔之多减少到平均不到7笔,书写起来的确方便了不少。不过,说繁体字难认,则有失公允。其实大多数繁体字的字形与字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汉字表意与象形的特点。学会认读一些繁体字,对于语文学习裨益良多。故在教学过程别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避免出现对一词多义现象理解上的疑问,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把要讲的文言文课文改成繁体的形式,借助繁体字让学生的文言阅读更加容易、更加顺畅,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汉字的构造,更透彻地领悟汉语的内涵,激发兴趣,提高效率,提升语文素养。

比如含有“发”字的句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达37次之多,同一个字根据语义的区别,其繁体形式有时应写作“”,有时则是“”。两字的语义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读作fā,为动词,有“放,射,打开”之意;而“”读作fà,为名词,指“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当同学们知道这些后,对于课文句子中“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观潮》)中出现的“发”字,依据字在句中的成分分析,不难得出:前两句中的“发”应为“”,“打开,射”之意,后两句中的发应为“”,“头发”之意。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对词义理解上的混淆,既能做到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若能以此生发出去,让学生触类旁通,用此法去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字词,收获将无法估量。

综上所述,适时地运用繁体字帮助学生分析简化字的繁体形式(必要时可再结合这个字的篆文或甲骨文形式),进而理解字义,讲授的效果比单纯讲这个字的简化形式的含义要好得多。

总之,认读繁体字益处颇多,除了语文学习方面,在阅读古代书籍上,在与港、澳、台等同胞的交流上等也都能体现其价值。

愿大家能欣于采撷繁体字这一朵奇异浪花,让其味盈口,其香留手,其韵存心,让一种美的享受在胸间如烟似雾般袅袅上升……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培元中学)

上一篇:导学案要突出“四导” 下一篇:小学数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