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升学生社会实践实力的管理措施

时间:2022-10-25 09:11:31

论提升学生社会实践实力的管理措施

一、现阶段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全球经济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与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与社会实践水平的关键环节。依据教育管理在目标、环境、结构、领导四方面的一系列特征,分析出以下几种管理模式[1]。第一,正规的模式。正规模式是在大学组织中上级可以控制下级,下级绝对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其管理者拥有着绝对的法定权,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责任,通过运用理想的相关手段水球目标一致,具有较强的规范性与等级结构;第二,政治模式。通过协商、联盟等政治术语来诠释在实践教育管理中的具体现象。其权利相对较为分散,群体之间抑郁引发矛盾冲突,局部利益凌驾于学校组织整体利益至上;第三,学院模式。学院模式是学校组织的相关成员通过讨论的形式达成一致的意见,参考最终已经进行决策。在这种模式下,领导作为组织执行的一员,起到了组织、促进与帮助的重要作用;第四,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的主要内涵是以族中的中心为个体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信仰。

组织文化是学院整体价值与校园文化的象征;第五,主观模式。主观模式认为组织是组织成员的创造物,主要特征是忽略组织群体,反对探寻管理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在整体的教育管理中容易削弱学生的整体价值观,但注重了个体目标的价值观、信仰,强调了个体的差异性。综合分析,现阶段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涵盖了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与主观模式等。不同教育管理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都存在着相应的优势与劣势。

二、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1、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社会实践了高校学生的学习范围,能够更加系统的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学生的危机感、使命感与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巩固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训练中运用并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社会,能够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可观的看待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培养自身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锻炼学生的学习品格,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实践培养了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竞争度较高,大学生初期进入社会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学生在于整个社会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磨练坚韧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悟社会的服务意识与实践意识。与此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身是社会集体力量的一部分,在与社会融合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自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

3、社会实践是知识学以致用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源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于整个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社会实践是思想交流、文化传播,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体,学生在不断的实践磨练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直觉思维能力与业务水平。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创新能力源于自身的钻研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须以大量的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探寻多事物、多方向内容的交叉点,提出社会上存在的关键问题,以某一方向或某一特点切入,总结出新的结论与观点,实现对社会实践技术创新。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1、普通高校亟需加强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理论运用、积累实践经验的社会条件,是培养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障。伴随普通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不断深入,实践基地建设是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高校要充分重视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强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在进行大学生课堂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要紧跟时代、面向社会,全面促进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才干与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优势互补,通过多所院校的共同合作,实现个高校之间实践基地的资源共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高校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的反馈与分析,做到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在不断的总结社会经验与实践教训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分析学生认知社会的最佳切入点,选择最佳培养路径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为国家输入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

2、强化高校实践课程的建设,做到理论结合实践高校实践课程建设是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之前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高校实践课程的建设,第一,要做好课程的全面规划,明确目标,把握好课程设计的定位。高校实践课程是以操作性、体验性、活动性与应用性为主体的实践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与社会性的显著特点。高校要从整个大学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高度着手,以实践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为建设基础,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第二,理论联系实践,课程建设的素材源于实践的精华。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课程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深入理解,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强化培养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锻炼大学生独立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认知社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实践能力。第三,以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专业型人才。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沟通与交往的认知能力。

四、总结与建议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大学生具备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基础。高校要从本质上充分意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建设制度化、规划化、连续化的社会实践基地,最大限度的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以社会人才市场动态化需求为参考标准,结合社会现实情况,开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信息化时代社会需求型人才。

通过高校管理模式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得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加强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提高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学习品格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国家的发展输入高水平、高素质、高质量的专业型人才。

作者:邱霞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上一篇:如何更好的培养传统茶文化人才 下一篇:简述政治文明进程中教育的效用